巍巍大別山,千峰競秀、萬壑爭流。位于大別山西端南麓的大悟縣北眺中原大地,南瞰江漢平原,地處鄂北咽喉之處,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里孕育了100多位共和國高級將領和領導人。就是在這樣一塊人杰地靈的紅色土地上,榮獲“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自主創業楷模”、湖北宏鼎農業發展公司總經理黃亮白手起家,經過10余年的艱苦打拼,如今該公司已發展成為占地600余畝,擁有固定資產近6千萬元,年產值3000萬元,集種養殖、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農莊。自2004年至今先后被大悟縣委、縣政府評為“創業標兵”、“黨員農民經濟示范戶”、縣勞模;企業被評為“雙建雙帶”示范基地、“十佳農莊”;被孝感市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被湖北省委組織部授予全省“雙建雙帶”標兵、湖北省民政廳授予“全省優秀復員退伍軍人”、民政部授予“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等20多種榮譽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2007年6月,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尹成杰,時任湖北省副省長劉友凡等領導在他興辦的萬頭豬場調研后,稱他是新農村建設排頭兵、新農民的杰出代表。
壯志未酬心猶在
1996年12月,黃亮退出現役回到地方,他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不等、不靠、不要,主動選擇自主創業。
自主創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剛剛從部隊回到地方上的黃亮完全沒有方向,不知道究竟要做什么、怎么做?在迷茫中,面對無資金、無技術的現實困難,為了尋求就業之路,他孤身來到武漢,送過報紙、賣過水果、當過保安,一干就是三年。三年中雖然小有成就,在干保安期間憑著過硬的素質也得到過老總的賞識,但是黃亮知道,這畢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也不是一名復員退伍軍人應該追求的人生價值。
2000年他毅然辭掉了武漢的工作,拿著這幾年的積蓄回到家鄉開了一家小餐館。在他的精心經營下,年收入由最初的5萬元很快就突破了10萬余元,這樣的收入在當時當地已經是中等偏上,完全可以過上自由舒適的日子。但是作為一名經過黨和國家培養的復員退伍軍人,看到家鄉的舊貌仍未改變,鄉親們的生活依然貧窮。特別是看到許多從學校畢業的初、高中生因為貧窮而放棄學業紛紛外出打工,而本地豐富的水土資源和大有發展潛力的種養殖業未被充分利用。這使得他心急如焚、寢食難安。他立志要腳踏實地干出一番事業,帶動鄉親一同致富,為村民致富鋪路架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004年年初,黃亮通過外出實地考察后,毅然放棄紅火的餐飲生意,用積蓄的30多萬元加上四處借湊,還有在當地信用社貸款共計100余萬元,在龍潭湖承包了200畝水面,買斷了300畝荒山,辦起年產3000頭規模的養豬場,形成山上種茶,山腰養豬,山下養魚,豬糞作茶場肥料和魚池飼料的一體化種養殖企業。但是就在養殖場剛剛建成的第二年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當年生豬價格持續走低,基本上每賣一頭豬就要虧損200元左右,到年底已經虧損20多萬。是繼續堅持還是就此放棄?黃亮陷入了重重矛盾中。
遨游商海展雄姿
面對資金短缺的巨大壓力,黃亮四處籌款,熬過了最困難的日子,2006年生豬價格回升,當年生豬出欄2000多頭,一切走向了順利。
逐步擺脫生活和創業的困難,走向富裕的黃亮并沒有止步于此。為了盡快讓養殖場產生良好的效益,他花了22萬元從上海購進110頭種豬,其中公豬5頭。他所選的種豬系PIC品種,是當時最好的種豬之一,產仔率高、生長速度快。當年就出欄2200頭,存欄500頭,所養的豬俏銷武漢、廣東及孝感各大屠宰場。
面對規模養豬的高風險,他堅持科學的養殖理念。用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研制的“農大保康”預混料,配以玉米、豆粕、麩皮,在華中農業大學免費提供技術指導的同時,還從孝感聘請了一名技術人員常年作為顧問指導生產。為了杜絕養殖場病原體侵入,對豬場實行封閉式管理,切斷了內外聯系,并及時對豬舍進行了消毒。為此,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記錄整理了20多本,30多萬字養豬、養魚、種菜心得體會,由一個種養殖的門外漢很快變成一個“土專家”。
為了不辜負組織和當地鄉親的期望,已嘗到種養殖甜頭的黃亮決心把創業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強。他多方融資1000多萬元,在該鎮的中沖村租賃山地200畝,其中新建標準化萬頭養豬場,占地60畝,建立小龍蝦基地40畝,以白楊樹為主的生態經濟林100畝。
面對來之不易的成就,他經常說:“經商和帶兵打仗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只要選準‘進攻’方向,不十白吃苦,就沒有過不去的坎”。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養殖場當年年產值達到2000萬元。
創業的路上并非一帆風順,2008年元月,一場百年未遇的雪災導致停電停水,連日低溫如同雪上加霜造成死豬100余頭,損失近20萬元;當年8月28日,又遇一場罕見暴雨,承包的200畝水塘潰壩,4萬多斤成魚,一夜之間被洪水沖走,造成經濟損失達16萬多元。這一年連遇兩次打擊,但他并沒有氣餒,相反變得更加沉穩、堅強。
勇往直前攀高峰
黃亮深知,商海潮涌不進則退,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注定了只有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小作坊式的生產到最后必將會被淘汰,只有將種養殖規模化、產業化、創新化才是發展的根本。對此,2007年,為了擴大規模,正式成立了湖北宏鼎農業發展公司,這是一家集種養殖、旅游休閑和農產品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司。
公司共有蔬菜大棚150畝,年產蔬菜100多萬斤,所產蔬菜直供當地各大超市;當年生豬出欄10000余頭;還依托地形新建魚池2個共計30畝。在他的帶領下各鄉鎮創業人士紛紛效仿,以種養殖業為主題的各式農莊、公司不斷涌出,在縣域內開啟了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也為黃亮新的征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2年伊始,黃亮再次投資2000萬元,征地100畝,以北京四合院為藍本,建成8棟四合院式的別墅。別墅鑲嵌在青山綠水之中相映生輝,還配以標準化網球場、會議中心,儼然已經成為一處世外桃源。2014年初開業半年以來,共接待各類游客兩萬余人。在接受采訪時,黃亮介紹道:目前公司已有固定員工60余人,在采摘季節還需聘用100余人,有效地解決了當地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也提高了鄉親們的額外收入。
為了將有機農產品打出自己的品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在考慮到傳統農產品產值不高、不易儲存和沒有特色的情況下,黃亮深入研究適合公司的農產品深加工方法。2014年年初正式開發農產品附加工項目,該項目以企業為載體發展農業,鼓勵鄉親種植,公司回收并深加工后包裝,帶動了農產品產業模式的新發展。“富了鄉親,活了經濟。”這是當地群眾對黃亮企業發展至今的一致評價。面對這一成績黃亮不驕不躁,他信心十足地表示,在未來三年內力爭每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以上。
反哺鄉親顯真情
其實,在黃亮心中一直有一個更大的夢想,那就是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為此,他經常不厭其煩地向鄉親們講解種、養殖技術,把自己多年來摸索出的“真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親。在他的幫扶下,村民陳伯橋、張磊、魏永佳等20多戶,都各自辦起了集種、養殖于一體的小農莊,走上了小康之路。現在,該鎮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鄂北養豬名鎮,形成“公司+基地+農戶養殖”的一體化產業模式。
黃亮深深的懂得,一個人的成功并不完全體現在擁有多少金錢,而在回報社會,體現一種社會價值,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他在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從未忽略過對公益事業的投入和奉獻。芳畈鎮籌集資金修路他出資6萬元;一條穿越該鎮4個村的河流年年鬧干旱,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09年他出資300萬元修建河堤、河壩,從而改變了4個村的農業用水困難問題;過去該村群眾幾乎沒有人用大功率電器,不是買不起而是電壓太低無法使用,為了改善村民的用電情況,他花費50萬元更換了5臺老式變壓器,讓鄉親們用上了正常電壓的電;面對中沖村村民吃水難、飲水存在不安全、不衛生的狀況,他又拿出30萬元引進自來水并免費安裝,改善了該村1000多人的飲水質量問題。2013年又出資80萬元為所在村修建了村委會辦公樓,改變了村委會辦公環境差、無法開展各類活動的境況。在黃亮的帶領下,周圍的村民不僅富裕了,村干部的積極性提高了,同時也看到了新的希望。
“路漫漫其修遠兮!”筆者堅信:黃亮在未來的自主創業的征途中將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