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華采茶戲也稱粵東采茶戲,它起源于贛南安遠九龍山的民間歌舞,在音樂唱腔、表演程式等方面保留了贛南采茶戲的特點與風格。本文簡要地闡述五花采茶戲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關鍵詞:采茶戲 唱腔 表演
采茶戲,是近代由民間小戲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劇種,屬于戲曲的一種類別,流行于我國盛產茶葉的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地區。采茶戲是隨著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而誕生,在我國南部分布較廣,并以當地縣、市等行政區名來冠稱劇種之名,如江西的“贛南采茶戲”,湖北的“陽新采茶戲”,安徽的“黃梅采茶戲” ,廣東的“五華采茶戲”等等。
廣東省的采茶戲主要分布于粵北和粵東地區,而粵東的采茶戲主要流行于五華,因此,人們常稱五華采茶戲為粵東采茶戲。作為流傳在民間的傳統戲劇,它最初主要分布在五華縣的安流鎮、龍村鎮、橫陂鎮、水寨鎮、華城鎮、岐嶺鎮、長布鎮、潭下鎮。
五華采茶戲受到江西、湖南、廣西等地采茶戲的影響,特別是江西贛南采茶戲,對其影響更大、更深,這與其歷史與地理有關系。五華采茶戲,最初是由民間小調夾雜歌舞的表演形式發展起來的,它初期源于贛南安遠九龍山的民間歌舞,以贛南民間的采茶燈為舞蹈基礎,以當地茶農所唱的山歌為曲調。舞蹈道具是一盞茶燈(藝術化的花燈),一把扇子,舞蹈動作也是模仿采茶人的種茶、采茶、制茶、山上、下山、走路等勞動動作及過程。歌舞故事題材內容也是采茶、看茶、賞茶中的逗趣、十二月采茶及考茶名的對歌等等,具有濃郁的田野泥土氣息和勞動象征??梢哉f,它一面是采茶調和山歌的吟唱,一面則是采茶過程的歌舞。表演者不過兩至三人,角色只有旦、丑(旦角由男子裝扮)兩人或生、旦、丑三人,因此,也有稱為“兩腳班”、“三腳班”的。后來人數由三人增至到五人,其中二男一女分別扮演生、旦、丑三個角色,而另外二人則為伴奏。隨著歷史的發展,加上內容與形式的需要,采茶戲的角色行當,從早期“三角班”的生、旦、丑三個角色,發展到后來的小旦 、老生、彩旦、小丑、小生、老生等行當。早期腳本有《張三郎遇妻》、《訪妻》、《補缸》、《趕會》、《賣雜貨》、《過翻邦》、《梳妝》、《送哥》等。
五華采茶戲是江西贛南流入的,它在音樂唱腔,表演程式等方面保留了贛南采茶戲的特點與風格。在贛南采茶戲唱腔中,根據其調式、旋律和功能作用,分為“茶腔”、“燈腔”、“路調”、“雜調”,簡稱“三腔一調”。而五華采茶戲的唱腔也以“茶腔”、“燈腔”等為主,至今還保留著《九龍山摘茶》、《馬燈》、《大塘花鼓》、《上山調》、《長歌》、《紅繡鞋》、《斑鳩調》、《牡丹調》等曲牌。這與贛南采茶戲一脈相承。五華采茶戲的音樂唱腔是運用聯曲體這一結構形式,多以五字句、七字句較多,也有三字句、八字句、九字句,但隨著戲曲劇情、人物性格的不同,也起了相應的變化。音樂演奏器樂有高胡、二胡、揚琴、三弦、笛子、嗩吶、大鼓、大鑼等。旋律流暢、抒情優美,節奏上輕松活潑,道白詼諧風趣,富有生活情趣,加上用親切的客家方言演唱,極受當地人們的歡迎。
五華采茶戲的表演程式有扇花、手巾花、高步、矮步、馬步、碎步、云手、水袖、紇帶等等?!鞍健笔潜憩F上山走路的姿態,“云手”是象征炒茶篩茶的動作,“扇花”手式繁多,有“黃龍纏身”、“雪花蓋頂”等,使用廣泛,可代表多種事物??梢姾芏鄤幼鞫际悄M茶農勞動時的動作演變而來,故顯得多姿多彩,別具一格。
解放后,五華縣文化科、文化館與1954年著手收集五華采茶戲。整理了《十只麻雀》、《剪剪花》等十多首采茶曲調和《張三郎遇妻》、《試妻》等小戲和舞蹈《采藍燈》等。1957年成立了30多人的“五華民問藝術實驗劇團”,先后整理、排練、演出一批采茶小戲,如《梳妝》、《送哥》、《補缸》、《赴會》、《試妻》等,得到群眾的喜愛,從此五華的采茶戲以新的面貌登上了“大雅之堂”。1959年春,實驗劇團開赴江西贛南藝校進行學習交流活動,歷時三個月,學習排練了《俏妹子》、《補皮鞋》、《吹鼓手招親》、《雙砍柴》等八個傳統采茶劇目。1960年4月,“五華民間藝術實驗劇團”改組為“五華縣采茶劇團”。經過多年努力,五華采茶戲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劇本具有一定的文學性;語言使用本地客家方言;唱腔音樂吸區了客家山歌和民間小調的元素等。從60年代開始,該團上演了傳統戲和現代戲,如《摸花轎》等傳統戲,《長樂水》、《琴江潮》等現代戲,并移植了《紅色的種子》,《洪湖赤衛隊》、《劉胡蘭》等幾十個大型戲曲,得到群眾的好評。1977年以后,五華采茶劇團招收培訓了20多名年青年學員,成為采茶藝術的骨干力量,使采茶戲展現了新的活力。80年代五華采茶劇團創作演出的《烏云下的歌聲》、《竹山路彎彎》劇目,屢屢獲獎。1987年五華縣采茶劇團被評為省文化系統先進單位。進入90年代,該團又推出一臺大戲《茶山霧蒙蒙》,赴省參加第三屆藝術節調演,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好評。1999年6月,五華縣采茶劇團演職員,攜帶部分傳統采茶戲及現代戲應臺灣戲曲界邀請參加海峽兩岸傳統客家戲曲聯演,獲得高度評價。近幾年來,五華采茶戲經過藝術工作者的不斷挖掘與創新,排演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劇目,得到專家和廣大觀眾的好評。 2009年10月,五華采茶戲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項目名稱:
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省市共建重點研究基地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招標課題:《粵東采茶戲音樂研究:以五華采茶戲為重點》(項目編號:13KYKT04)。
參考文獻:
[1]馮光鈺.采茶戲音樂的生發、傳播與變異[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2,(04).
[2]姜寶海.論戲曲唱腔結構分析[J].中國音樂,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