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名叫李慎濂,為磁村花鼓的傳人,自費辦劇團,排練磁村花鼓和聊齋俚曲戲等,聊齋俚曲堅持了二、三年之后,終因財力不支而解體……這是從同事們口中最早聽到的關于李慎濂的傳說,加之對《磁村花鼓》也是只聞其名而未見其實,基于這兩個方面的原因,便產生了一種前往磁村見識一下李慎濂老人及花鼓的強烈愿望。
關鍵詞:花鼓 李慎濂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初識李慎濂
2005年春,為配合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開展,《魯中晨報》周三專刊設立了一個《正在消失的文化》欄目,專門訪察那些瀕于危亡的文化遺產。應該欄目記者之邀,一起拜訪了李慎濂老先生。
李慎濂家住磁村東部的一個農家院落,南北扁長的院子為一道花墻隔開,形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小院,北院中一株石榴長得十分茂盛。
進得院來,便被剛為兒子換完殘疾證回來的李慎濂老人熱情地邀進房中。
李慎濂,細高個,膚色黝黑,雖年近七十,但身體還挺硬朗。談到前些年辦劇團的事,老李臉上不禁露出幾分憾意。“改革開放初,我搞起了淄川跑王村的客運,幾年下來,賺了幾個錢。我就想,現在手里有錢了,得圓了那個多年的夢,我要組織戲班子,演戲、打花鼓,好好樂哈樂哈。于是,變賣了客車和線路,得了十多萬塊錢,便鼓搗起了個劇團,從民族藝校的學生中,招來了10幾個演員,購置道具行頭,開始打花鼓、排戲劇,搞得還是挺紅火,可二、三年下來,經濟上受不了,不得不散伙。”喝了口水,他又補充說:“劇團散了,但我的心沒散。別看這把年紀,我還能打花鼓!”李慎濂邊說邊手舞足蹈起來。嘴里還唱道:“這面花鼓圓又圓,兩頭都是皮兒鏝。轉旮旯都是小釘子砦,一根皮條兩個環。”一派不服老的神態。
二、見識磁村花鼓
談起花鼓,李慎濂打開了話匣子。
磁村據說建于隋唐時期,早年因這里陶瓷業較發達,官府開設貿易機構叫做瓷窯務,明朝后期稱磁窯塢,后來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商貿重鎮。1873年,即清同治末年,重修通往華嚴寺的“鴛鴦橋”,在橋頭設臺唱戲慶賀。當時有一家外地來此行乞的藝人,也加入到歡慶的隊伍中。一男的把鼓斜背肩后,雙手握繩槌,擊打花鼓。但見繩槌時長時短,上下翻飛,單手擊,雙槌打,擰旋擊打,黑狗鉆襠,……花樣百出,變幻莫測。另外一男二女手持鈸鑼,時而穿插,時而造型,邊舞邊歌,凄婉動人:
打花鼓的進了莊,
打起花鼓淚汪汪;
打鼓唱出辛酸事,
父老鄉親聽端詳。
好命苦來好命苦,
一輩子沒攤上個好丈夫;
人家的丈夫把買賣做,
俺家的丈夫打花鼓。
……
正如山東理工大學教授,舞蹈家王福銀教授在《狀聲字譜研究》中提到的:“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更是鑼鼓樂的靈魂,鑼鼓樂若離開了節奏,便無法存在。但是,節奏離開了旋律,卻能獨立演奏,這就是鑼鼓樂獨有的特征之一。”①這歡快靈巧、新穎動人的表演,博得了眾人的喜愛。此后,一些愛好者便拜乞者為師,學打花鼓,并一代代將這種表演藝術流傳下來。
關于《磁村花鼓》,濟南大學的王冰教授在《論磁村花鼓的藝術價值》中寫到:“藝人們選用的是一種形狀近似于腰鼓體積卻又大于腰鼓的新型打擊樂器;在表演時,表演者用鼓繩將樂鼓斜肩背在身后,用鼓繩敲打樂鼓的同時身體也有節奏地舞動。”② “打花鼓”的伴奏樂器是手鑼、镲和小點鑼。最早的“打花鼓”節目并沒有過多的過于復雜的劇情和舞臺人物,整個“打花鼓”的表演一共有一男三女四個人。男演員以花鼓表演為主,女演員以演奏樂器為主。男演員的表演動作包括從身體的各個角度甩繩子有節奏的敲打花鼓,也包括和其他女演員配合,又唱又跳。磁村花鼓的唱詞以簡短詼諧為主要特點,整體的表演不注重唱詞的內涵而注重表演的氛圍,是一種非常熱鬧喜慶的表演形式。
三、矢志花鼓情不移
1958年,自幼愛好文藝,20多歲的年輕小伙李慎濂為復興沉寂多年的打花鼓藝術,找到已八十多歲高齡的花鼓傳人陸克信門上,懇求老人拜師學藝,當時陸克信已臥床不起,無法下地表演,只能口傳而無法身教,一邊解說,一邊比劃,硬是不顧自己年老體衰,把花鼓的唱詞、打法一古腦的傳給了李慎濂。李慎濂費了大半年的光景,揣摩、整理、習練,終于把陸克信老人打花鼓的一套絕活學到了手。1959年秋,李慎濂帶領花鼓隊代表淄川在市工人文化宮參加全市群眾文化調演,獲得優秀節目獎,引起了市領導的關注。是年冬,市藝術館舞蹈部吳冬寒主任,與省軍區前衛歌劇團、市歌舞團的文藝工作者,三下磁村與李慎濂切磋花鼓藝術,并將這項表演藝術正式命名為“磁村花鼓”。隨后被選拔參加了全省的群眾文藝調演,以它新穎醒目的形式,濃郁的地方特色,獲得節目、表演、演員三項優秀獎。
此后的天災人禍,人們無心顧及文藝活動,打花鼓活動又沉寂了下來。
1986年,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李慎濂又披掛上陣,成立了“磁村民間藝術團”,在全鄉文藝匯演中,磁村花鼓的演出又奪得頭彩,很受群眾歡迎。藝術團堅持了三年。期間,省市區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都相繼作過報道。但終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團員們各自尋找門路,解決經濟收入問題,難以集中排練演出,于是又不得不再度偃旗息鼓。
幾度起落,并沒有挫敗李慎濂打花鼓的信念。1996年,他又征得了磁村中學領導的支持,從學生中選拔文藝骨干48人,請吳冬寒教授對花鼓進行了重新編排、創新,排練了大型民間舞蹈《磁村花鼓》。于是,97年元宵節民間藝術進城表演隊伍中又出現了李慎濂的身影和《磁村花鼓》表演,并獲得了優秀表演獎。
今年五月,一個榴花飛紅的日子,當我們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研,再度走訪李慎濂時,他對這些年來的經歷進行了反思和總結。
他說:“眼下已是14年,算來十多年不玩花鼓了。這打了大半輩子花鼓,到現在也沒能發揚出去。這么些年來,興一陣,衰一陣,聚幾年,散幾年,關鍵是經濟基礎不行。聽你們說國家要拿錢保護這些民間的寶貝,我就有了盼頭了!”
目前,《磁村花鼓》已被市政府批準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告慰李慎濂老人的是:磁村花鼓得到有效保護,發揚光大的日子不會遠了。
愿李慎濂老人傾情澆注的來自民間的藝術奇葩——《磁村花鼓》開放得更加艷麗。
注釋:
① 王福銀,王冰:《狀聲字譜研究》,《民族藝術》,2011年第2期。
②王冰:《論磁村花鼓的藝術價值》,《民族藝術》,2012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王冰.論磁村花鼓的藝術價值[J].民族藝術,2012,(02).
[2]王福銀,王冰.狀聲字譜研究[J].民族藝術,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