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藝術》課程是聲樂實踐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進一步提升聲樂專業學生的表演能力,也是聲樂課最好的藝術實踐。通過實踐不但可以加強對演唱技能的熟悉,也要提高了個人與集體在具體環境下“角色”的表演能力。本文從交通類大學生學習聲樂目前存在問題,為了適應交通類大學音樂專業培養人才的發展目標,進行分析和探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培養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交通類大學生 聲樂表演能力 培養
各大綜合類大學?;径加虚_設聲樂專業,開設《綜合藝術》是為了重點培養學生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專業所需的文學知識、音樂理論和聲樂的發聲技巧基本理論知識,圍繞交通類大學辦學特點,具備聲樂和文秘方面的知識,能在文藝團體、藝術學校、群眾藝術館站等相關文藝單位、機關部門從事聲樂表演、教學的專門人才。聲樂表演實踐課怎樣開展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通過《綜合藝術》課學習聲樂表演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聲樂藝術一門集演唱和表演于一身的綜合藝術形式。聲樂課堂上通過講解、示范、引導等手段,使學生逐漸掌握基本的聲樂理論知識,演唱技能。通常采取“一對一”、“面對面”,學生與教師之間彼此互動。在很多聲樂表演的學生眼中,聲樂技巧的提高、音域的擴展、作品的難度、演唱的音量等,變成了他們非??粗械沫h節。相反,音樂作品的內涵與情感、作品的二度創作、舞臺表演能力的提升、聲情并茂的演唱變成了空想。許多學生在舞臺上無法進行準確的站位、走臺、表演、如何表現作品,更多的是僵化和死板的演唱,這樣的舞臺演唱是令人痛心和難受的。
對于聲樂表演能力的不重視,在交通類大學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沒有學習聲樂的氛圍,導致聲樂學生沒有表演欲望。當然有些綜合類院校開始逐步開設表演課程,但是基本上屬于程式化的教授學生完成自己所演唱的作品。聲樂藝術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聲樂教學和舞臺表演之間的緊密關系愈加凸顯,而只有聲樂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把兩者進行有機的融合,才能進一步推動聲樂教學的發展,進而增強學生的聲樂表演實踐能力。因為,聲樂演唱不僅展示的是歌者扎實的演唱技巧和漂亮的音色,而更為重要的是要塑造出一個音樂形象。
二、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聲樂表演能力
(一)聲樂表演技能“模仿”能力
人類的表演行為認知,最初源于模仿,因為表演的核心是“行動”,模仿舞臺上的演唱手勢、眼神、站姿,一切表演最初都從模仿開始,一般課堂訓練可以采用模仿訓練進行。結合聲樂專業的特點,選用不同風格作品為題材。能調動學生聲音、語言、形體的綜合表演模仿能力。第一,呼吸不僅是維持生命的必備條件,是聲樂演唱中發聲最基礎的條件。“氣為聲之本”,“但得沙喉潤響,發于丹田自能持久”。第二,發聲基礎訓練必須注意字與聲結合,使呼吸、位置、共鳴都為字的吐出、延長、收音服務,達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歌唱表演。著名明代戲曲音樂家魏良輔《曲律》一書中提到“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把“字清”放在首位是有道理的,因為字咬不清,意思就含糊。第三,形體上模仿,要靠手、眼、面部表情,借用舞蹈形體動作來表達“無聲語言”。綜合來說,模仿歌唱要以發聲技巧為基礎,掌握歌唱語言的構成以及發音規則,需要借助形體表演來美化作用,充分地發揮出身體共鳴腔體,發出美妙的聲音,傳達出歌唱藝術內涵。
(二)聲樂表演進入聲樂作品“角色”情感
著名教育家沈湘先生說過,“要感動別人,首先要感動自己?!笔亲非蟆叭霊颉暗健薄巴摇钡淖罡呔辰纾眯娜ンw會和訴說不同的故事“角色”融入情感的創作需要。德奧藝術歌曲大師弗朗茲·盧卡索維斯基強調教學語言的準確表達,并推崇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進入角色去用心歌唱。體會聲樂作品的真正含義,要用內心表達聲樂作品的思想感情,就不能機械的去唱歌。美國波士頓大學聲樂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凱瑟林提倡教師要有崇高的敬業精神,學生既要了解作品的內容,也要根據歌劇唱段體會角色、情節和內心的情感??傊瓌t“假戲真情”、“神貫始終”、“唱為主,動為輔”。再把握好演唱聲音的同時,以演唱的形體為輔。做到心靈的投入,需要真情的流露
通過《綜合藝術》課學習聲樂表演應該注重聲樂作品的“角色”的變化,按聲樂作品中角色不同的特征(年齡、身份、性格),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上場形體動作要因情而發,并有律動感。在演唱時能夠充分的進入所扮演的角色,這樣才能做到“活靈活現”?!肚楹乱鳌分姓f:“戲無真,情難假。若無真情,演唱戲難;即有真情,幻作假情又難”。下場要懂謝幕規矩,掌聲沒有完就提前下場出現冷場,不能表現聲樂作品的完整性。
聲樂作品選擇要適應交通類大學辦學特點,合理的安排大家所熟知的中外傳統民歌,這部分作品一般都具有各國家各地區鮮明的地域特點,而且旋律大多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容易被學生掌握。例如我國的各個地方民歌《茉莉花》、《請茶歌》、《瑪依拉》等,外國民歌諸如《小夜曲》、《紅河谷》等等。演唱作品時可以借鑒其本民族獨特形體舞蹈動作進行表演。適當安排部分著名的中外歌劇經典唱段、大型聲樂作品以及一些其它類型的聲樂作品。例如,歌劇《傷逝》中的《紫藤花》、歌劇《茶花女》中的《飲酒歌》。除了這些朗朗上口作品以外,還有多種豐富演唱方式進行,比如表演唱 :江西民歌《斑鳩調》、戲曲越劇《紅樓夢》中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重唱河北民歌《回娘家》、對唱《敖包相會》、音樂小品《過河》、音樂劇《雪絨花》中的《音樂之聲》等,演唱這些作品都可以培養學生對劇情、角色定位、人物性格、內心活動等多方面的把握。學生在舞臺上表演,要神韻貫穿始終,將心中所想變成眼中所見,再轉化為聲樂作品“角色”。只有做到真正能打動自己的演唱,才能夠真正打動觀眾,贏得掌聲和喝彩,成功的塑造舞臺形象與角色。
(三)在“舞臺”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聲樂表演能力
學生表演能力最終需要舞臺實踐來檢驗,讓學生能夠熟悉舞臺,不再懼怕舞臺。我們用以下幾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聲樂表演能力。
1.是用音樂會或者“音樂周”的形式來進行實踐體驗,專場匯報。來展示學生演唱水平,又讓學生得到了“舞臺”鍛煉。與考試成績掛鉤,期末考試成績排在班里的前百分之五十可以一對一上課,其余一對二上課。給學生壓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專業技能比賽。讓學生參與校園、省級各項比賽和演出,多種形式和獎勵方式去承載這部分的表演能力提高,比如學校組織的“專業基本功大賽”省里舉辦的“大學生藝術展演”等這些都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通過比賽,成績優異、專業突出的學生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學們之間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增進友誼。
3.暑期社會藝術實踐。暑期社會藝術實踐是學生的第二學堂,讓學生到群眾中去,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積極參與百姓舞臺商業演出,可以積累一定的社會關系,讓學生掙得一筆不小的收入。從而提高學生對聲樂表演的興趣。
綜上所述,在交通類大學聲樂方向的學生在培養表演能力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讓學生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參與表演體驗,讓每一位聲樂學生都能從容不迫地站在舞臺之上,準確的演繹和詮釋演唱的作品,做到聲情并茂的演唱,能夠帶給觀眾心靈的交匯,情感的交融。聲樂表演不是把聲樂和表演簡單的割裂,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表現,是一門綜合的舞臺表演藝術。
基金項目:
本文為華東交通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歌唱學:沈相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楊樹聲.如何學習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紹吉諾·貝基的面罩唱法[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02).
[3]朱琳.麗莉·雷曼聲樂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J].中國音樂,2005,(03).
[4]黃莉.高師聲樂表演專業學生表演能力的重視與培養[J].戲劇之家,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