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曲演唱屬于音樂表演的藝術范疇,即歌曲情感的表達與美的創造是通過對原創(作)的認識進行再創造——二度創作來實現的。筆者論述了藝術歌曲“二度創作”的基本內容與主要表現特征。從藝術歌曲的三大要素——歌詞、旋律、伴奏來對藝術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作了演繹過程的分析。以此來說明音樂表演藝術中“二度創作”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二度創作 表演藝術 藝術歌曲 文學意蘊
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任何藝術都必須通過表演這個中間環節,才能把藝術作品真實地傳達給欣賞者,實現藝術的審美價值。音樂表演與音樂創作是相分離的,是作為第一度的創作成果,對第一度創作的解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表演,融入表演者的獨創性,成為二度創作。作為音樂的表現形式之——藝術歌曲的演唱更確切地體現了這一點。
一、二度創作的表現形式與基本內容
二度創作是在一度創造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必須把第一度創造的成果作為自己創作的出發點,并對第一度創造的成果進行認真的研讀和準確的解釋,進行再創造。
音樂表演是賦予音樂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創造行為。當作曲家把生動的樂思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抽掉了它的靈魂,所剩下來的不過是一個音符的序列。作為實施音樂表演的人,在音樂表演的過程中客觀地存在著自己的一種主觀的理解和認識,這是二度創作的一種客觀的存在。
歌曲作品是詞曲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表達。嚴格按照譜面上所記載的的作者的構思和意圖去理解、去思考,在此基礎上發揮個人的獨創性。因此尊重作者,忠實原作是表現作品風格的重要原則和最起碼的要求。歌唱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比生活更概括、更集中、更強烈、更夸張。表演者應在廣泛學習的基礎上完成獨立創造,在深厚的知識基礎上給作品以生命的靈性。
二、藝術歌曲演唱創作過程分析
(一)歌詞的詩情畫意
從文學角度來說,一首好的歌詞應該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詩。藝術歌曲的歌詞是塑造完美音樂形象的依托和基石。如威廉.繆勒的組詩《冬之旅》第十一首是通過一個失戀青年滿懷痛苦和悲傷,在嚴寒的冬日孤獨地踏上旅途,歷經世上艱難,飽嘗人間辛酸經歷的描寫。
(二) 旋律的形象韻蘊
藝術歌曲音樂形象的塑造音調作為基本的建筑材料并通過聲音起伏進行,節奏的持續運動,調式調性的邏輯性發展與對比等因素復雜而內在地有機結合。藝術歌曲的曲調多種多樣,詩詞的語言音調,詩詞意境的描述等,但無論是哪種形式,詞曲都結合得默契自然、渾然一體。詩詞具有了活的性質,還包含了更多的活動的因素,于是就成了活動的旋律、優美的曲調和流暢和諧的音樂線條。
(三)伴奏的渲染烘托
藝術歌曲主要的音樂形象特征之一是它的綜合性。既形象的塑造除旋律與節奏兩個起著決定性與主導因素外,鋼琴伴奏的音型、織體、和聲、復調、音色、速度力度等各種表現因素的發展性與對比性的運用通過作曲家創造性的立體思維,概括性地與前兩個因素有機結合,形成了個性生動鮮明,折服人心的完美形象。
三、藝術歌曲實例分析
《教我如何不想他》,劉半農詞,趙元任曲,作于1962年,初刊于1928年出版的《新詩歌集》。它反映了“五四”時代的青年在掙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潮流中,對執著而純正的愛情的熱情歌唱,是中外藝術歌曲的佳作。
(一) 歌詞解釋
這首歌曲的歌詞采用第一人稱。分別描寫了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表達了主人公對“他”的思念,情景緊相映襯,感情非常真摯自然。歌詞分為四段,緩慢悠長有著深刻的蘊意,文學性很強。作曲家顯然按“平低仄高”法則來處理,把詞曲關系及歌詞的歌唱性和優美性體現無疑。
(二) 曲式結構
歌曲是根據四段歌詞基本相同的結構特點采用了變體分節歌的曲式,以3/4拍子貫穿全曲。為了抒發思念,全曲以大調為主,有較細的調式調性變化。
引子是主三和弦分解為骨干的樂句,這個引子是明朗而委婉的。第三段突出了憂傷的色彩,曲調在低音區進行。從襯詞“啊”開始轉入了同主音小調,和前段形成一個調式的對比,使感情更為真摯細膩。第四段開始是小調性質,后轉入平行的E大調形成了前后的調性呼應,給人以統一但又有變化的情趣。
(三) 伴奏烘托
鋼琴伴奏旋律搖曳散漫但又不失緊湊。融入卡農式伴奏,使思念抒情變得更加纏綿悠遠,間奏一次次主題反復,使整個樂曲的藝術形象更加完美。樂曲進入第三段主題調性向同主音小調轉換,和聲變得更加豐富,情節和感情更加激烈。短暫的轉調隨著伴奏音型的規整變化,調性轉回原調,逐漸趨于平穩。在結束部分歌曲主旋律再次出現,延伸使懷念之情延續,留下無限暇思。
(四) 歌曲演繹
第一段音色要明亮,不能太厚重,春的和諧與溫柔吟唱出來,氣息穩定飽滿。襯詞“啊”帶有些許思念,以訴說的語氣唱出心中的情感——“教我如何不想他”。間奏舒緩的流動,思緒從春到夏, “我”對“他”的思念再一次在蜜也似的銀夜喚起。在演唱這一句時要漸慢,氣息推動加強,在“夜”字上延長漸弱。漸奏中凝望片片秋色,魚兒沉入水底,聲音要變得低沉,唱出幾絲蒼涼與凄苦。隨著調式的轉換感情要出現對比,“燕子,你說些什么話?”帶有質問、懇求和無奈,思念的感情又一次進入高潮。伴奏的低音出現,眼前是更加荒涼的冬,只有枯樹在冷風里搖曳,野火在暮色中燃燒,燒出了西天的幾絲晚霞。更加飽滿的氣息和強烈的胸腔共鳴把襯詞“啊”的感情沖動表現出來,如石子擊破平靜的湖面,對“他”的思念化作一圈圈的水暈飄向天邊,化成天邊的那幾絲帶血的晚霞……
四、結語
通過對二度創作的表演形式和基本內容的具體分析及藝術歌曲在演唱創作中的過程分析,并充分結合了藝術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真情演繹,闡明了藝術的美在于創造,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在藝術歌曲演唱的過程中,二度創作更能真正地體現它的審美價值和美學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2]王昌盛,李保彤.中外名曲賞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黃洋波.試論藝術歌曲音樂形象特征[J].中國音樂,2003,(04).
[4]龔小平.談歌曲藝術再創造的原則[J].中國音樂,2003,(03).
[5]謝紹曾.歌唱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1993.
[6]江明潔.怎樣用歌聲傳達感情[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