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琴藝表現出的音樂,在不同的樂器上、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各具特色,意蘊無窮,它凝聚著世界各民族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對于一個新時代的琴藝演奏者,不但要具備精湛的技藝、廣博的知識、深厚的修養,而且還要善于表現音樂、創造音樂,并朝著德才兼備、服務于社會的目標去努力奮斗。本文從以下四個內容對琴藝進行探究:一、尊師重教,敬業重德;二、學而不厭,深入意境;三、身臨其境,精益求精;四、聲韻裊裊,弦外之音。
關鍵詞:尊師敬業 深入意境 精益求精 弦外之音 精湛技藝 努力奮斗
琴藝內涵博大精深,表現形式諸多紛繁。如中國的古琴、柳琴、秦琴、月琴、揚琴等,西洋的提琴、鋼琴、豎琴、吉他、電子合成器等。琴藝表現出的音樂,在不同的樂器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各具特色,美妙多彩,意蘊無窮,它凝聚著世界各民族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在文化發展中的意義并不止于音樂藝術的價值,而且還從中熔鑄著人類的文化精神。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樂器制造的工藝日臻完善,使琴藝演奏的音響效果更加豐富多彩,音樂的意韻更加耐人尋味,進而要求琴藝演奏者應具有勇于創新的聰明氣度,與時代進步相融合,進一步學習提高演奏技巧,創造出與新時代風貌的音樂形象貼切的藝術境界,使之琴藝的演奏臻達完美的藝術效果。對于一個新時代的琴藝演奏者,不但要具備精湛的技藝、廣博的知識、深厚的藝術修養,而且還要善于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手段來表現音樂,與時俱進的去創造音樂,并朝著德才兼備、求是致遠、服務于社會的目標去努力奮斗。
一、尊師重教、敬業重德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唐·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歐陽修)。“為學莫重于尊師”(譚嗣同)。要想學好一門技藝,就必須要服從于嚴師的指教,必須要尊重教師,勤奮謙虛禮貌,否則,將一事無成。清·王廷杰(俊卿)說:“尊師要向長流水,愛徒要向鳥哺雛”,“徒弟技藝高,莫忘師父勞”。可見,師生關系的重要性。學業者必須下定決心,牢固地樹立尊師敬業的道德理念,才能獲得“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名師高友傳道、授業、解惑。所以,“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引自唐·韓愈《師說》)。“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荀子《勸學》)。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楊時尊敬老師,誠懇求學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后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教敬業重德的學子。
當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成名不忘師恩,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老師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老師。他在金壇縣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臺就坐,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禮記》中曾有這樣的闡述:“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之與言,則趨而退”。這是多么優良的品德啊!你看,跟著老師一起走路,即使遇見了熟人,也不可與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師。在路上遇見了老師,就恭敬地和老師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著給老師讓路。如果老師跟你說話,你就禮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說話,就恭敬地用眼光送著他走遠。這是君子的風范。
尊師重教,敬業重德,使我們中華民族千年不衰。國家要復興,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師重教,敬業重德。
二、學而不厭、深入意境
學習要持之以恒,才能不斷進步,逐步提高。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上山頂。要在練習中體會、玩味、領悟樂曲中的真諦,循序漸進且練且長,由慢到快,由量變達到質變,最后進入曲中之境界。彈奏樂曲要防止急功近利,要腳踏實地,一般要經過如下幾個階段: 1、讀譜,熟悉全曲風格和大致結構,并熟記下來;2、不斷琢磨,反復咀嚼,一段一段學習、體會,在磨練中達到技藝純熟,并掌握樂曲的內在韻致,把握樂感;3、完全將樂曲融化在心,徹底理解音樂的內涵與意境,得心應手,再將它表達出來。然后,音樂才會隨意之所至,自然從心中流淌而出,而不再圄于技藝雕琢的包袱。在這個過程中技藝的增進是顯而易見的,一般也不會被忽視。而找到音樂本身的韻致、樂感,完全消化,融入音樂的境界卻是需要具有深厚廣博的文學藝術修養才能獲得的。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學習新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會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不了解作者。”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仿佛進到新的境界: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聽到后,趕緊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師也認為這的確是《文王操》。
這個故事在《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列子》上都有記載,它不僅給后人樹立了一個難得的學習音樂的榜樣,也反映出身為萬世師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學、善學的精神和品質。
從這一段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學琴有四種境界:已習、得其數、得其志和得其為人。?但要達到上面這些境界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其先決條件是不能浮躁。如《大學》中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后而能靜,靜后而能安,安后而能慮,慮后而能得”,須有“一簞食、一瓢飲”的硬功夫才有可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孔子的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曾這樣說,也曾身體力行。為后世的教和學樹立了楷模,影響極其深遠。
三、身臨其境、精益求精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要把琴譜這種沒有文字的聲音藝術語言化,讓聽眾覺得生動易懂,就必須在技巧上狠下功夫。彈奏技巧的種種變化,賦予琴聲音量音色的抑、揚、頓、挫,能恰如其分地抒發和傳遞各種不同的思想感情,同時還可以起到文字所無法描述,但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彈奏技術占有關鍵性、前提性的地位。沒有技術,音樂內容的表現只是一句空話。但琴藝演奏中技術的運用必須服從于音樂作品的風格和思想內容的需要,學習技術是為了更好地表現音樂,深入到美妙的境界之中去。如果表演者本身缺乏對音樂的情感體驗,那么,再高的技術也不能表達出音樂的情感。
漢唐以來流傳著伯牙學琴的故事: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于是師徒兩人備了干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后,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里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余,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郁郁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于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后,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演奏出感人的音樂,不但要有嫻熟的彈奏技術,還要有親身的社會生活體驗。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感悟社會。
四、聲韻裊裊、弦外之音
音樂是用聲音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或莊嚴肅穆,或熱烈興奮,或悲痛激憤,或纏綿細膩,或如泣如訴…… 琴藝演奏是音樂的二度創作,要想給人以美的境界,那么,就必須彈奏出形象美好的聲音來,使鑒賞者感知后產生思考,給人以啟迪,或泛起浮想聯翩……
蘇軾有一首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講了一個彈琴的道理:一支樂曲的產生單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還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術的熟練。琴不難掌握,指頭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彈琴技術的差異很大,演奏出來的樂曲是否悅耳可就大不一樣了。詩里用了兩個提問,讓讀者去思考。
宋成玉磵《琴論》中有精彩的論述,提出了“彈人不可苦意思”美學命題,認為“操琴之法大都以得意為主,雖寢食不忘,故操弄不過一、二曲,則其奧窮”。歐陽修也曾寫詩夸贊知白“豈知山高水深意,久已寫此朱絲弦”。
北宋琴師義海,是慧日大師夷中的入門弟子,朱文濟的再傳弟子。義海在掌握夷中的全部技藝之后,又到越州(浙江紹興)法華山閉關習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究其妙。”義海出名之后,有很多人跟他學琴,但無一人能趕得上他,“天下從海學者輻輳,無有臻其奧。”他彈琴有自已獨到的意韻,正如他自已所說:“若浮云之在太虛,因風舒卷,萬態千秋,不失自然之趣。”他主張演奏速度的變化應是:“急若繁星不亂,緩若流水不絕。” 則全和尚是義海的學生,他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收于《琴苑要錄》之中,文中闡述了義海的“急若繁星不亂,緩如流水不絕”的演奏理論,又提出了“高以下應,輕以重應,長以短應,遲以速應的”處理手法,還分析了不同體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宋沈括贊琴僧義海琴藝高超:“海之藝不在于聲,其意韻蕭然,得于聲外,此眾人所不及也”(《夢溪筆談·補筆談》)。
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之命題也同樣認為音樂的真意不在聲音本身,而在于聲音之外,表示了他對弦外之意的追求,對“無弦”之美的肯定。
琴意得之于弦外,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一個有藝術造詣的琴藝演奏家,能彈出聲韻裊裊、弦外之音的藝術效果。能陶冶人的情操,能給人以美的感悟,能給人以思考……
五、結語
縱觀古今享譽盛名的琴藝大師,無不尊師敬業,謙虛好學;無不具有深厚扎實的文學藝術修養;無不接受琴技方面的嚴格訓練;無不經過艱辛的磨練與堅持不懈的努力。琴藝變幻無限,琴技更加精湛。在中華民族崛起“中國夢”的宏偉年代,愿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民族興旺,琴藝演奏事業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