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計算機音樂與MIDI概念的理解以及進一步深入學習與制作數字音頻制作舞蹈音樂的基礎,并以Sonar8以及Samplitude2496數字多軌錄音及音頻編輯軟件功能極端強大的舞蹈音樂制作軟件作為平臺,在舞蹈音樂制作過程中運用交互式音樂應用的新理念,給舞蹈教育工作者和舞蹈編導帶來新的啟示、新的觀念、新的思維方法,使舞蹈創作事業進入新媒體藝術時代。
關鍵詞:交互 電子音樂 舞蹈音樂 應用
一、交互式音樂的概念詮釋
“交互”是外來詞,原詞是“interact”,“inter”譯為:互相的,相互關聯影響的;“act”就是動作,行動的意思。所以直譯過來是:相互影響與作用,簡稱交互式。交互可以是計算機的聲音跟演奏家的聲音交互,也可以是計算機的視頻跟舞蹈家的肢體語言之間的交互,也可以是計算機的程序跟現場的光源之間的交互等等。關鍵是“相互作用”,而非交互的對象是誰。
交互式電子音樂,現在已經朝著可視化的趨勢發展。而WindowsMediaPlayer中的可視化效果雖然簡單了一些,可是足以充當音樂可視化的雛形,使人可以感覺到視覺與聽覺之間的聯系。而可視化音樂,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是喜聞樂見的,也應用于教學、音樂廣場、大型演出現場、游戲等各個領域。只是根據不同的領域需求,其設計方案又所區別。在教學領域,更注重一種聽覺的沖擊,比如旋律、和聲、音符等;而在音樂廣場,則實現音樂噴泉等效果,比如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使水柱出現高低、遠近以及水花的形狀變化等;而在大型演出活動中,則是通過LED等手段,實現整個畫面對視覺的沖擊;在游戲領域,則通過游戲角色的身體動作變化,來實現音樂本身所蘊含的情感。
2004年10月在上海音樂學院賀綠丁音樂廳舉辦了以“音樂與高科技”作為主題的中法文化交流年系列的藝術活動。《游戲的制造》、《琵琶練習曲》、《空間的禮儀》、《內部旅行》四首“交互式”電子音樂為獨奏或重奏樂器與計算機設備而作,所呈現出的“交互式”特點及“多聲道”音響效果給觀眾帶來了全新視野。
二、交互式音樂的特點以及原理
“交互式”電子音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其硬件包括傳統聲學樂器與計算機系統及現代音控,還有音響等設備,由樂器演奏者和計算機編程人員,以人機合二為一的交互形式,相互協作共同完成音樂創作演出過程。藝術家現場演奏的樂器所發出的聲音通過計算機所控制,由計算機傳遞出聲音數據到揚聲器,這個過程中,計算機充當了“演奏家”的角色,由于它所“演奏”的是計算機實時運算的聲音或事先錄制好的傳統樂器的聲音及一些傳統聲學樂器所不能發出的聲音效果,而所發出的聲音由具有偶然性和隨機性的特點,也就是說,現場感真實感更強烈。
真實的聲源,通過計算機的數據形成“鏡像聲源”再到不同的音響設備,而經過計算機預設的“鏡像聲源”在時間上的持續和間斷,組合上的單一、對偶、對答、復合、重合,力度和速度上的輕重緩急,加上音色、線條等要素的變化,使真實音源本身的表現力與張力得到了充分的擴大。
交互式電子音樂作品的“多聲道”音響效果更強烈。交互式電子音樂巧妙地設計構造了一個具有內在原因的立體化的動態“音響空間”,聲源點是來自于舞臺及布置在觀眾周圍的音箱。鑄就了一個宏大的立體化的動態“音響空間”,而這個空間,則由聲源確定的方位以及聲場結構來實現:把所有的樂器(MUSICAJ INSTRUMENT)都擺放在舞臺前。在舞臺的不同的方位,擺放12只音箱(LSP)所組成的鏡像聲源。前方舞臺擺放7只音箱,具體位置為遠后中(LSP2),近前左(LSP1),近前左靠中(LSP9*2只),近前右靠中(LSP10*2只),近前右(LSP4),后左(LSP7),后右(LSP5),后中(LSP6),如此布置,讓全場的演員與觀眾都包圍在一個宏大的立體化聲場空間,并在多維變化的可視效果中獲得聽覺上絕對的立體感與現場感。
而這種立體感與真實感主要以聲源點的運動來實現,首先是聲源區域和方位的改變,其次是聲源路徑的區分,其次通過聲源運動方式的多維變化。這就要求聲源點是運動的而不是固定僵化的,并在這種運動的過程中形成曲線、直線、聚點、分散等路徑變化,并在運動過程中實現聲響的縱橫交錯感、疏密感以及流動感,使音響實現時空感。
另外,通過角色及場景表達層,將音樂映射到行為,動畫的實現方法,系統的模擬實現等技術,構建音樂可視化系統并實現現有的音樂可視化,并準確地表達出盡可能多的情感。
三、交互式音樂在舞蹈音樂中的應用
作品可以以Max/MSP/Jitter軟件為平臺,實現在音樂中形成交互控制。作曲家或者音樂制作者根據音樂情感以及肢體語言,建立一個音樂可視化系統,同時用來音樂分析和音樂可視化。通過對現場表演的實時語音及MIDI處理輸入,通過處理、分析,最后映射到虛擬角色中。或者隨意根據自己情緒或表達上的意圖,利用舞蹈演員的肢體運動手段,以某一色彩(或光源)讓計算機直接或過渡演奏出符合要求的音高,舞蹈動作,通過可視音樂的形式展現來,配合各種所需的特殊效果及其相應軟音源的使用,作曲家(同時也可以是表演者)可以邊聽邊選擇,并實時通過簡單的操作界面隨時改變需求。
從分析音視頻可控要素入手,通過使用Max/MSP/Jitter平臺以及相關構件,通過研究各種要素的獲取途徑和方式,分析這些可獲取的信息要素間的可控性,并通過這種分析來達到視頻對虛擬樂器的控制,最終以舞蹈演員的肢體動作將這種控制具體化細致化,并結合聲光電、視頻、舞蹈等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實現在各種視聽環境下的交互控制。
舞蹈音樂在創作的過程中,交互式電子音樂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將舞蹈音樂素材映射到對視頻信息的某種控制中去,實現一種新的舞蹈藝術表演樣式,這種技術手段也是對舞蹈音樂一個全新的構想。由于形成的這種新媒體藝術形式技術難度系數較高,對硬件設備要求也比較高,加上人們的觀念大都還停留在用數字音頻來制造現場效果的概念上,在音樂界還沒有獲得廣泛的認同,在舞蹈音樂制作領域更是沒有形成主流。可是,交互電子音樂不可替代的特有的形式特征應該在舞蹈音樂制作領域,大力推廣與關注。交互式音樂舞蹈《侓動》,上海音樂學院交互式多媒體作品《斑》,等等舞蹈音樂作品,以全新的交互形式,體現出無限的音樂思維空間,使音樂表現的要素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增強,也增強了現場表演的感染力與藝術表現力。在表現過程中,實現音樂的交互、舞蹈跟音樂的交互,使整個現場絕對的空間多維立體感,而非僅僅在傳統意義上,觀眾眼前的舞臺上。這種全新的藝術形態,是藝術隨著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其實質,也就是使觀眾或者使用者和作品之間進行互動。這些“作品”可能是顯示于屏幕上的多媒體、機械操控的系統、或者現場環境;使用者經由和作品之間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引發作品的轉化:比如肢體接觸、在空間中的移動或者所發出的任意聲響。不論他們與作品之間是以什么方式連接,觀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總是互動性質的。
所有一系列效果配合舞臺上演員的律動,使演員與觀眾的舞臺上下交互,視覺和聽覺的同步刺激,創造出一幅不可超越與替代的舞臺效果,回歸不可名狀的精神世界。
四、結語
通過對計算機音樂與MIDI概念的理解以及進一步深入學習與制作數字音頻制作舞蹈音樂的基礎,并以Sonar8以及Samplitude2496數字多軌錄音及音頻編輯軟件功能極端強大的舞蹈音樂制作軟件作為平臺,從數字音頻錄音,數字音頻的剪輯速度、力度、音長、音高的編輯,還有通過各種特殊效果的處理,最后完成光盤刻錄形成一首完整的舞蹈音樂,并在舞蹈音樂制作過程中運用交互式音樂應用的新理念,給舞蹈教育工作者和舞蹈編導帶來新的啟示、新的觀念、新的思維方法。數字音頻制作舞蹈音樂,使舞蹈編導進入新時代。并堅信,計算機音樂技術革命,必將越來越深入地浸透到音樂創作和欣賞的領域中,并使舞蹈創作事業進入新媒體藝術時代。
作者簡介:
[1]岳春:玉溪師范學院,舞蹈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