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學堂樂歌”以來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是一段全面西方化的歷程。在中國現有的人才選拔制度下的這種西方化歷程,致使中國音樂教育出現了種種畸狀:因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不是升學考試科目,因而能隨時能被語文、數學等主課占用。參加業余音樂考級的學生,學習音樂的目的絕大多數是為了謀求升學考試加分,音樂學習不過是其實現升學目標的一種借力工具。更讓人尷尬的現狀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竟能將音樂學習變為枯燥單調的技術訓練,這種技術異化其功利色彩超過了音樂的美育功能。
關鍵詞:音樂教育 義務教育 業余音樂考級
中國當代音樂教育應包含學前音樂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育、高中音樂教育、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音樂教育、特殊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等諸多類型。本文以中國音樂教育中的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和社會業余音樂考級兩個方面進行闡述,以讓這一問題引起更多的關注。
“中國現代音樂教育自1912年以后蔡元培等一代教育家深受時代的影響,大力引進西方音樂教育理念至今”①,中國當代音樂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正如雷默在其第三版《音樂教育的哲學》中所說:“中國在很表層、很強烈的方面,在音樂和其他方面,已經變得很西化了。”②而這種西化所導致的問題還不僅僅在于“重西輕中”的中國音樂教育現狀,還在于在當前中國教育大背景下中國音樂學科的地位和現狀令人擔憂,甚至感到痛心。這種狀況也使得國內無數音樂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奔走相告并不斷努力,試圖改變這種窘迫境地。
一、當代中國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代中國的音樂教育存在的諸如嚴重西化和功利性色彩太重等問題。在多元音樂文化教育、音樂人類學等國際前沿音樂教育思潮的影響下,我們開始反思過去我們音樂教育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以及我們學校音樂教育的地位,我們的音樂教育是否準備好了迎接后現代音樂教育觀的沖擊?是否會導致中國音樂教育“應接不暇”? 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和措施來做出應有的調整?
教育部在2001年首次制定并頒布實施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2011年又出版了修訂版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課標》頒布實施已近14年時間,雖然《課標》深受現代音樂教育和后現代音樂教育思潮的影響,無論是對音樂課程的審美性、人文性和實踐性的三大性質,還是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都與國際前沿音樂教育理念接軌。目前的問題在于,《課標》的制定與實施并未保持一致。
筆者從成都市區幾所小學的部分音樂教師那里了解到,在他們(都是年齡在30歲左右的中青年教師)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因為《課標》的頒布實施而在教學理念和方法上有多大的改變,甚至有的音樂老師連2001版《課標》的出版書籍都沒有(當然2011版更沒有了)。他們上課的方式方法多數還來源于當年在高校學習時所掌握的那一套陳舊的教學理念。按這樣一個現狀筆者大致得出一個結論:在中國西部,經濟和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成都的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教育理念如此,那么西部其他地方的義務教育音樂教育是什么現狀也就不難推測了。
值得我們探討的另一個問題是技術異化的社會業余音樂考級。僅以每年上萬的中小學生參加成都市的業余音樂考級來看,似乎音樂教育的狀況甚是良好,至少從這個角度看,有如此數量龐大的學生學習音樂,無論是對大眾音樂教育還是精英音樂教育,都應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然而,實際的情況卻并不與現象相一致,考級熱所折射出來的深層次的問題并不如表象那么美好。社會業余音樂考級目前存在兩個方面的大問題:
一是參加音樂考級的多為中小學生,他們考級的目的是為了在升學考試中能夠獲得加分或優先錄取的條件,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色彩,卻不是因為熱愛音樂的原因去參加考級。
二是學生音樂考級中,為了通過考級,往往是過分注重技術訓練,而不是在音樂表演技巧訓練與音樂審美高度結合下學習音樂,也就是其目的多是怎樣通過考試,拿到合格證。這種情形下的考級生多數只會演奏演唱考級規定的曲目。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很難在考級中得到培養和提高,因為從一開始就把學生帶入了枯燥的技術訓練中。
因此,常出現學生考完級就再也不演奏演唱音樂了,因為剝離了音樂美的技術性學習早已使學生喪失了對音樂的興趣,喪失了感受音樂美的能力。學生感受到的多是枯燥,乏味的技術訓練,這應該說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
二、產生問題的根源
2011年國家教育部修訂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五大課程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③這五大課程理念凸顯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強調了音樂實踐,關注了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多元文化等教育理念。其理論來源于諸多當今前沿流行的音樂教育思想:如雷默的審美教育哲學、埃利奧特的實踐教育哲學、多元音樂文化教育、后現代音樂教育學等。可以說《課標》是具有國際前沿的理念在支撐,其教育理念具備了極大的綜合性,極強的指導性。現在突出的問題是:《課標》在實施過程中卻大打折扣。這是因為在現行的中國教育體制下,音樂課仍然不能和語文、數學這樣的“主科”取得平等的、或者說是音樂課本該擁有的地位。雖然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時常振振有詞的拿美國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論”④說明音樂是人的七大智能之一,我們應該讓孩子學習音樂,因為學習音樂會開發孩子的大腦,提高其智力等等。然而,這個聲音在中國的大眾、教育掌權者的眼中仍然是微不足道的論斷。因為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和人才選拔機制不考音樂,音樂課的成績都不會計入升學考試中,所以音樂課就理所當然的“靠邊站”了。音樂課被戲稱為“豆芽課”,隨時都可能給像語文數學這樣的“主科”讓道也就再合理不過了。這種現象在高中階段更為突出。
那么為什么如此不受待見的音樂課,卻又會產生業余音樂考級熱呢?這是因為升學考試雖然不計算音樂分,但是如果能夠拿到業余考級的一定等級的合格證,卻能夠在升學、擇校考試中加分或同等條件下擇優錄取。筆者曾多次以工作人員身份參加成都的業余音樂考級工作,使我有機會了解到很多考級學生的參考情況:一是多數學生都是家長要求學習音樂并參加音樂考級的,父母或是將自己年少時未實現的夢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或是要讓自己的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或是因為升學考試要加分等諸多原因不勝枚舉;二是從考級學生的曲目量上了解到,學生參加考級基本上只練習考級教材上規定的曲目,也就是說就練兩首到四首曲目。考核方法也很簡單,只要能順暢的演奏、演唱完所選曲目,考試基本上就能合格。參加考級的學生“完成了任務”后如釋重負,而不是從學習過程中體驗到了音樂的美或者是因為音樂給他帶去本該有的快樂。這種表象上繁榮的社會音樂考級,使美的教育變成一種枯燥的技術訓練和應付,最終將扼殺無數學生對音樂興趣,并導致音樂教育走向惡性的循環。
三、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態度
如果說上述問題是教育體制和社會功利造成的話,那么中國音樂教育還有希望,因為那畢竟都是外因,真正起實質作用的是內因——音樂教師教育。“以培養所謂的演奏家或歌唱家為其教育目的,這與高師音樂教育的總體目標是相悖的。”⑤我們的音樂教師教育通常注重某專業技能培養,而忽視作為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的拓展與培養,特別是在嚴重西化的局面下,就筆者所就讀的音樂教育學院而言,開設的課程以鋼琴、聲樂、西方樂理、和聲等為主。而民族器樂、民族音樂理論等教學內容的缺失,直接導致了教育專業培養的師資西化。進而對多元文化,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之甚少,這樣的音樂教師走上講臺之后,必然會進一步擴大西化面積。而西化過程中又伴隨著技術異化的現象,西化的音樂教育猶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傳遞到一代又一代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身上。
因此,中國音樂教育諸多問題的解決根源仍在音樂教師教育本身。在多元音樂文化教育,音樂人類學的教育等后現代音樂教育思潮的影響下,筆者認為:
一是應改變音樂教師教育的培養現狀。要培養一批批與國際接軌的、有綜合的音樂教育的理念和思想的音樂教師,才能逐步的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音樂教育的現狀。在音樂教育專業應從教育專業招生開始,增加中國民族器樂考試科目,而不是在器樂方面只考鋼琴;在音樂教師培養階段,應增加民族器樂和民族音樂理論的學習。
二是對于在崗的音樂教師必須通過培訓考核和“回爐”——繼續教育,讓一線的音樂教育實施者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保持同步,才有可能讓音樂教育發展同步,否則音樂課程標準的理念再先進,制定的再完美也是“對牛彈琴”。
四、結語及展望
進一步的思考是,多元音樂文化教育和音樂人類學理念的發源地仍然是西方,對中國音樂教育來說這仍是“舶來”的音樂教育理論,這是否會將中國音樂教育引入更深層次的“西化”?中國音樂教育該如何在“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中把握好本民族的與非本民族的比例,怎樣把握好中國自身的多民族音樂文化,并最終真正實現多元化的中國音樂教育。
針對上述思考,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在發布1號文件《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號)。該《意見》指出:“藝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教育方面“ 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藝術課程。”對在職藝術教師提出“組織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藝術教師資格認定。” 并提出“2015年開始對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進行藝術素質測評”等等。諸多的要求明確了藝術教育對提高整個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到教育主管部門正著手改革當前藝術教育的諸如地位不高、西化嚴重、技術異化、功利性太強等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
注釋:
①雍敦全:《中外音樂教育比較》,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年。
②[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熊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
③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④[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新視野》,沈致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⑤雍敦全:《中外音樂教育比較》,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