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學離不開體驗,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把體驗式教學融入到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好的音樂體驗,提高音樂素養,從而提高音樂欣賞課的課堂效率。
關鍵詞:初中音樂欣賞 體驗教學 意義 有效策略 質量分析
最近我有幸參加了蘇州市初中課改觀摩活動,隨堂聽了兩堂音樂欣賞課和一堂唱歌課,其中一堂音樂欣賞課《伏爾加船夫曲》,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整堂欣賞課,從聽、唱、感受“哎喲呵”這句勞動號子開始,到最后整首歌曲的欣賞、演唱,教師從學生的體驗出發,用學生親身的實踐去感知、理解和感悟音樂,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整堂欣賞課取得了好的效果。這也使我對體驗式教學應用在音樂欣賞課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如何才能把體驗式教學更好的融入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呢?
一、體驗式教學融入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意義
(一)傳統的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反思
過去我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往往強調音樂知識的傳授,總想把一部音樂欣賞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音樂知識一股腦的教授給學生,總感覺我說的越多學生就掌握的越多。但是,時間一長我發現事情并不像我所想的一樣,一堂課上下來我講的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到下一次上課時我問他們上節課的內容時,一片茫然。于是我總結得出了這樣的結果:傳統的欣賞教學我說的太多,太注重音樂專業知識的傳授了,缺乏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忽視了學生的在音樂中參與,從而使學生處于了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讓他們失去了親身參與的樂趣,失去了對音樂的興趣,取得的效果也是差強人意。
(二)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意義
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提出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強調在音樂欣賞時,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各個環節,讓他們親身去操作、去練習,從而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獲得審美的體驗。運用體驗式的音樂欣賞教學策略,可以讓學生從欣賞音樂的角度入手,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等多種實踐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審美體驗,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自主的學習音樂,獲得對音樂本質的理解與感悟,進而陶冶情操,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體驗式教學融入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聽是體驗的“主部”
美國音樂教育家格雷珍在《體驗音樂》一書中提到“應該讓學生像成年人一樣直接進入音樂體驗,進行音樂思考,由此將他們引入音樂的主題”。音樂是以“聽”為主的藝術,“聽”是感知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是音樂藝術中最基本的特征。音樂中音的高低、強弱、力度、速度以及情感內涵等都需要通過聽覺去感受、去體驗,因此我在音樂欣賞教學時,把發展學生的聽覺體驗、音樂感受作為首要目標,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聽”音樂的過程中,通過反復不斷的傾聽音樂,增強他們的音樂體驗和感受。
欣賞歌曲《我的太陽》時,我先讓學生欣賞帕瓦羅蒂意大利語的演唱,初步熟悉歌曲,感受歌曲旋律的美感。然后我讓學生欣賞戴玉強用中文演唱的《我的太陽》,進一步體驗歌曲的旋律、節奏、情緒等音樂元素,加深對歌曲的理解。通過兩次的“聽”賞后,學生對歌曲已經建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之后我讓學生分析歌曲的結構、體會歌詞的意境時就比較容易了。為了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我又選擇了九月奇跡演唱的《我的太陽》和黑鴨子演唱的《我的太陽》,讓學生進行欣賞,并與前面欣賞的演唱進行對比,分析、比較每個人、每種唱法的優缺點。
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都非常認真,回答也千奇百怪:有的說美聲唱法好聽,因為美聲唱出來的聲音渾厚更貼切歌曲的主題;有的說玖月奇跡的演唱好聽,因為他們在演唱歌曲時不僅運用了通俗唱法而且加入了樂器的演奏,使整首歌曲更具現代氣息,年輕人容易接受……整堂欣賞課我運用了不同的途徑讓學生反復地、比較地、探討地聽同一首歌曲,讓學生在對歌曲有更深的感受的同時,不知不覺的掌握了美聲唱法、通俗唱法以及合唱的概念,也使他們對音樂產生了更強的興趣。
(二)唱是體驗的“副部”
音樂欣賞除了聽之外,還離不開唱。音樂作品中的主題音樂是一部音樂作品的精髓所在,想要充分感受、理解一部作品,就必須要把這部作品的主題音樂熟記于心。因此,我在欣賞教學時,會要求學生演唱作品的音樂主題,熟記每一段主題旋律,使每一位學生參與到音樂欣賞的過程中,用自身的演唱去體會音樂的內涵。
欣賞《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小提琴協奏曲時,當欣賞到《梁祝》的愛情主題時,我先讓學生聽愛情主題,說出對這段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然后我把愛情主題投影在黑板上,讓學生演唱旋律進一步體會音樂。在熟練的基礎上,我把學生按照男女分成兩組,模擬作品中的小提琴和大提琴進行演唱愛情主題,深刻體會梁祝的纏綿愛情。通過這樣演唱作品的主題旋律,學生對《梁祝》中表現梁祝愛情的音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三)奏是體驗的“發展”
“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的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專家詹姆士﹒默塞爾說。初中音樂欣賞中有很多器樂作品,學生對樂器特點的不了解,會使他們對欣賞的音樂作品缺乏興趣,降低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如果在欣賞作品時,把樂器引入課堂,讓學生親身體驗樂器的特點,模仿樂器的演奏,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更深入的感受。
欣賞《拉庫卡拉查》(電子音樂)時,我先讓學生反復聆聽樂曲,體會樂曲歡快、熱烈的情緒。在學生熟悉樂曲后,我就讓學生用自制的沙槌(廢棄的飲料瓶中裝入適量的沙子)、碰鈴、木魚等簡易的打擊樂器,給樂曲進行伴奏,參與到作品的演奏中去。剛開始伴奏聲非常不整齊、節奏也不穩定,學生總是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但是隨著對音樂和節奏的熟悉,以及相互配合的熟練,學生能慢慢的跟上音樂了,能逐漸的融入到樂曲中去了。當學生能夠非常整齊的把整首作品的伴奏和旋律配合起來時,我看到了學生臉上興奮的表情,學生在參與演奏的過程中不僅體驗到了樂器演奏的樂趣,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音樂欣賞的能力。
(四)演是體驗的“延伸”
在音樂欣賞時,我們不能局限于讓學生在座位上只聽不動,其實,音樂欣賞也可以伴有一定的活動,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動作或模仿故事情節進行情境的再現等表演,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體驗音樂的情感,以此來激發與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和水平。
欣賞《化妝舞會》時,為了使學生對樂曲有更深的體驗和感受,我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了回家作業,就是每個人制作一個面具,等到上《化妝舞會》時讓學生帶到課堂中來。上課時,我還特意把教室中的椅子放到墻邊,留出中間的部分,作為舞臺,使整個教室看上去就像個舞會現場。在學生充分熟悉樂曲后,我就教授學生如何跳探戈舞,并讓學生不斷的練習,最后我請學生手挽著手戴上面具,隨著《化妝舞會》的音樂一起進行真正的化妝舞會。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大地熱情,體驗到了音樂中的歡快、熱情的情緒。
三、體驗式教學融入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質量分析
(一)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側重知識的傳輸,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使學生對音樂欣賞課感到厭倦。實際上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我發現學生并不討厭音樂,只是厭惡這種教學模式。因此,我在音樂欣賞中拋開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新型的體驗式教學,從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參與到音樂欣賞的整個過程中,使他們不知不覺的融入音樂并與音樂產生共鳴,從而從排斥音樂教學轉變成喜歡音樂教學,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也使課堂效率得到了提升。
(二)豐富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里,教師灌輸的音樂理論知識,有些內容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只是通過死記硬背才把這些內容背誦下來,不能在實際中應用。而從體驗式欣賞的角度出發,這些音樂理論知識需要學生通過自身的感受,不斷梳理和總結才能得出,這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會更牢固、更扎實,從而做到“知行合一”。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
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教師說的很多,缺乏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忽視了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體驗式教學方法是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的前提下,以學生的自身體驗感知音樂,不僅能促進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主性、提升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音樂綜合能力的提升。
體驗式欣賞音樂教學方法是結合國家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展開的音樂教學。教師通過體驗式音樂欣賞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能突破傳統音樂的教學弊端,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何富娣.把握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才智,2010,(32).
[2]王莉萍.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