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臺梭利教學法是在蒙臺梭利教育思想指導下所形成的一種教育模式,從我國各大學前教育成果來看,這是一個優秀的幼教課程模式,也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教育典范。本文通過分析蒙臺梭利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基礎上,對蒙臺梭利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在幼兒音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使兒童更加健康,激發他們的想象力,促進幼兒的學習發展。
關鍵詞:蒙臺梭利 早教 幼兒音樂培養
蒙臺梭利是二十世紀著名的意大利女教育學家,她的教育方法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作為指導,主張由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育,讓兒童自發地主動學習,自已建構完善的人格。在“蒙式”教育過程中,所體現出的“音樂現象”非常有利于后期對兒童音樂的培養。例如:蒙氏教育培養兒童具備秩序感、專注力、想象力,自信心、表現力等。由此可見,接受過“蒙式”教育的幼兒,更有助于后期音樂的學習,而通過音樂的學習會使他們所具備的優秀特點更加完善和提高。
一、“蒙氏”早教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的運用與實踐
每個幼兒伴隨著聽覺、視覺、味覺等感覺器官來認識這個世界,其中聽覺器官發育得最早,而音樂與聽覺器官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培養幼兒的音樂聽覺是至關重要的。在“蒙式”幼兒園待一天的孩子們,在發生上廁所、上課、下課、吃飯、做游戲等等行為時,教師都會播放特定的音樂。時間長了,孩子們就會熟悉這些心里暗示信號,一聽到某個音樂響起,就知道是該要做什么事情了。筆者走訪“小蒙班”調查,看到所有小朋友隨著音樂排著隊有序地沿著地上畫的線緩緩地行走,這種叫“走線運動”,這是他們每天早上來上幼兒園做的第一件事情。為什么要放音樂“走線”呢?如果此時突然把音樂暫停了,孩子們頓時就會慌張了,本來走得整齊有序,音樂一停,步調不一致了,有出線的、有推來推去的,甚至還有張牙舞爪的。
而在“蒙氏”教育諸多的教學理念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教具,它不同于一般教具,更不同于玩具,筆者歸納出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動糾錯性”,筆者在幼兒園接觸了形形色色的教具:豐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不一樣的“玩法” ……不懂的人以為是普通的兒童玩具,其實是“蒙式教具”,通過觀察了小朋友們“游戲”的全過程,就完全明白了。有一次,張瑾煊小朋友的拿了一種教具在擺弄,這個教具的名稱叫“帶插座圓柱體”,10個圓柱體高相等,直徑不等,底座上有相應的孔。他把每個圓柱體從插孔中拿出來后,不分直徑大小按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擺放,然后再任意拿出一個圓柱體,給它找相應的插孔,這個小朋友非常認真的在做自己的“工作”。一組帶插座圓柱體是由10個圓柱體和一個有10個孔的底座組成的,每一個粗細不等的圓柱體在底座上都對應一個相應的插孔,根據底面積不等、周長不等,就能很快將圓柱體插回插孔。當然,他只是一個3歲多的孩子,根本不懂這些概念,他隨便拿了一個圓柱體,依次的試過了每一個插孔,直到找到并插入合適的位置上,經過多次的反復,他把10個圓柱體都插入了與之相對應的插孔里。不管這個“玩具”怎么玩,最終都會完全正確,過程中不需要指導,只需要反復實踐,就從中感悟到了事物的規律,同時也培養了“靜下心”、“坐得住”的好習慣。整個“游戲”過程中,老師并沒有參與指導,完全是孩子們自主的選擇和游戲。可見周長、直徑、高、立體等概念在無形中使他都有了感性的認知。“秩序”感的教育特質不只顯現在教具物的本身,也旁及到外圍的一切行動。所以,每次游戲孩子們都必須有秩序地取下教具,游戲后,有次序地歸位以及要的尊重它、維護它的素養。在這樣教養下的孩子,長大了就會尊重“長幼有序”和“先來后到”等社會倫理和社會秩序。所以,教具其中蘊含的教育意義對孩子們潛能、智力的開發與行為習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學習音樂也是如此,潛移默化式的教育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得到了快樂,獲得了知識。
二、接受過蒙氏早教與一般學前兒童的樂感之對比
筆者平日里給一些小朋友輔導鋼琴的時候發現,那些接受了系統的“蒙式教育”的孩子們與那些接受普通學前教育的孩子們相比,有三方面的明顯區別。首先,他們在節奏感上明顯優于他們的同齡人。簡單的節奏模仿訓練,幼兒們馬上就能正確重復一遍。其次,他們的思維敏捷,身體反應很快。當我面對他們做一個動作時,這些小朋友能馬上通過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一般大多數的孩子,經常會出現左右顛倒的情況。第三,他們的音樂記憶力和樂感很強。當老師教一個小曲子或是兒歌的時候,教一遍之后,連詞帶曲都已經“印入”他們的腦子里,從他們的表現上看出,他們已經歷過“聽懂”了音樂語言的那個過程。多數孩子為什么沒有表現出這種能力呢,一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受到拘束,二是他們缺少協調性。這都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通過每天的磨合而達到的一種質變結果。可見,接受過“蒙氏教育”的孩子,更有利于今后對音樂方面的培養。
三、蒙臺梭利教育的孩子有利于對音樂的學習
蒙臺梭利認為:“教師協助孩子獲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由性的活動受到壓抑或干涉,孩子必須自由活動才能真正表現自己。”音樂活動是孩子自由表現、自由創造的最好方式,讓兒童從小接受美好的音樂教育,在敏感期熏陶音樂,培養高情商的兒童。音樂教師是孩子們眼中的天使,教師的語言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音樂教師應懂得,如何運用優美、智慧的語言感動學生的心靈,激發兒童的創造力。
因此,在蒙氏班里筆者經常看到,老師將音樂貫穿到孩子的一日生活當中,早晨起來幼兒園老師帶領孩子隨著優美的音樂做操,讓孩子在活動身體的同時,充分感受音樂的美。開飯時間到了,孩子聽到舒緩的輕音樂能安靜的進餐,入廁、喝水、午睡起床等都是在音樂的提示下完成活動。
由于天天都聽著豐富的音樂進行各種各樣的行為,幾年下來,接受過“蒙式”教育的孩子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樂感,而良好的樂感正是學習音樂的必備條件。樂感不是只憑邏輯就能來獲得的,而是通過一定時期的感受與熏陶中獲得的,有了靈敏和豐富的樂感,會使孩子們在心靈的感受上反響更大,相反,如果耳聞仙樂,卻無動于衷,那對學習音樂來說就太可悲了。學習音樂的前提,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樂感,而且還要具備有專注力、有耐心、有表現的欲望等好習性,而這些“蒙式”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們具備這些品質。
四、結語
“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獨特魅力源于對兒童的充分研究、了解和遵守兒童的敏感期,激發兒童潛能,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發展孩子獨立、自信、專注、創造等能力,正是因為這些特點,才更有利于后期音樂的學習。
而蒙臺梭利早教針對這些問題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成績,希望今后的家長們都能接受這種教育理念,兒童們都能從中獲益,使無數兒童將原本已被壓抑了的對音樂的情感重新釋放出來,從而激發了他們潛在的音樂靈性。
參考文獻:
[1][意]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M].祝東平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2][意]蒙臺梭利.有吸引力的心靈[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3][意]蒙臺梭利.愛和自由[M].孫瑞雪譯.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7.
[4]董靈.柯達伊基礎音樂教育概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