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很少叫我“媽”,當著我的面,她總是稱呼我為“你”。不得不叫我的時候,她會走到我近前,用手輕輕地拉拉我的胳膊,說:“叫你呢!”
這讓我很是郁悶。在報上看到一則消息,說的是某地婚禮現場,當婆婆把俗稱“改口禮”的紅包遞給新娘時,新娘猶豫了好一會兒,才靦腆地叫了一聲“阿姨”。這讓全場嘩然,新婆婆也很生氣。我故意把報紙拿給兒媳看,暗示道:“叫婆婆一聲媽真的很難嗎?”兒媳說:“她肯定是不好意思吧。”
都是從媳婦熬過來的。想起自己剛結婚時,也是扭捏作態,不好意思叫公婆為“爸媽”,可是,婆婆不計較,她總是像呼喚自己的孩子那樣稱呼我為“閨女”。招牌動作就是一擺手,喊一聲:“閨女,過來。”我便樂顛顛地小跑過去,很輕松快樂地問:“媽,叫我呢?”不由自主地,那個糾結在心里的字,就那么不經意地沖了出來。
想起這些,我覺得,只要我對兒媳好,她遲早都會叫我媽媽的。兒子娶了媳婦,就當我多了個女兒。于是,我把感化兒媳當作目標開始了各種行動。
年輕人工作忙貪睡,我就把早餐做好盛好,放到合適的溫度后再叫她起床;她大大咧咧,鑰匙、眉毛夾之類的東西隨用隨放,經常找不到,我就細心地把她的東西歸置到專門的收納盒里,方便她尋找。偶爾遇到她加班,我還會騎上電動車半夜去接她。我做這些,兒媳看在眼里,她很感動,說:“你每天晚上要熬夜寫文章,還為我做這么多,太辛苦了。”
盡管她說這些話時,眼睛亮晶晶的,可她依然不肯叫我一聲媽。
那天是休息日,親家來家里做客。我熱情地倒茶洗水果,兒媳乖巧地陪著閑聊,但兒子好像并不怎么熱情,他只淡淡地說:“哦,來了?”然后就起身鉆進了臥室。我敏感地發覺,親家兩口子好像習慣了兒子的冷漠,還笑呵呵地說:“這孩子靦腆得很,不愛說話。”
送走親家后,我把兒子叫了過來,批評他說:“今天你爸媽來我們家做客,你怎么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就那么哦一聲就躲起來了?我一直以為你是個很孝順的孩子,會懂得尊敬老人,沒想到,你是那樣缺少家教,令人失望!”
兒子疑惑地問:“我爸媽?哦,你是說她爸媽呀!”
聽兒子這樣說,我更生氣了:“什么她爸媽,結了婚,你就多了一雙父母,要不分彼此,像對待我們一樣孝敬他們。”
一邊的兒媳聽了我的話,趕緊說:“媽,你別嚷他了,他以后知道怎么做了。”
言罷,我和兒媳都愣了。沒想到,期盼了好久,以為會在很煽情、很鄭重的時刻得到的那聲“媽”,就在這個不經意的瞬間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