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這幾天有點抓瞎。在上海工作的兒子打來電話,說自己最近要出差,妻子又在外地培訓,孩子沒人帶,讓他和媽媽趕過去幫幫忙。這頭剛放下電話,那頭老家的遠房侄子又打來電話告知八十多歲的老父親最近身體不大好,感冒久治不愈,催他趕緊回去帶老人到城里的大醫院看看。
他和妻子一商量,只好分頭行動,他回老家照顧老父親,妻子趕去上海幫助兒子。
老唐發覺,自從人到中年,對于家的概念,反而越來越迷糊了。
小時候,父母的家就是自己的家,唯一的家。他在鄉下長大,直到18歲那年當了兵,離開了家。那幾年,探親就是回鄉下的家探望父母。若干年之后,他轉業來到了現在的這座城市,離家200多公里。一有假期,他就會坐上長途車回家。再后來,他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家。父母的家,遂成了老家。
很長一段時間,父母的家,也就是鄉下的老家,與他自己的家,也就是他在城里安的家,讓他有點混淆。他對單位領導說,我要請幾天假回家一趟。這個家,是父母的家。假期完了,他對父母說,我要回家了。這個家,是城里的那個家。他覺察出父母眼中的一絲失落。在父母面前說自己回家卻是去另外一個地方,這也讓他感覺很別扭。因此,后來他就改口了。他對父母說,我要回去了,而不說我要回家了。以前,打電話讓父母到城里來,他會說,你們來我家住幾天吧,換成了你們來我這兒住幾天吧。他覺得,父母在,那就是自己的家,永遠的家。
他有了自己的孩子。這個三口之家越來越忙碌,擔子也越來越重,他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這個家庭之中。為了孩子上學,他幾次租房子,換房子,搬家。每次搬家,孩子都歡喜得不得了,“又搬新家了。”在孩子眼中,只要在父母身邊,搬到哪兒,都是溫暖、安全的家。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的房子變大了——以前只有一個房間,一家三口擠在一起;后來條件好了,孩子有了自己的房間,他還特地準備了一間客房,那是留給鄉下的父母的,雖然年紀大了之后,他們進城的次數越來越少,但每年春節,如果父母不肯來城里的話,他就一定帶著老婆孩子回鄉下的家,和父母一起。
孩子大了,去外地上大學了,他的家忽然也空了下來,像鄉下父母的家一樣。之后孩子畢業了,工作了,談戀愛了,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家。他們只有這一個孩子,自從兒子定居上海之后,妻子就經常在他耳旁念叨:要不退休之后到上海去,和兒子住在一起。他一直很猶疑,在他看來,那是兒子的家。妻子不同意他的觀點,兒子在哪,哪就是她的家。他想想,也是,難道說自己的家不是父母的家嗎?那么,兒子的家又何嘗不是自己的家?
于是,他有了三個家。年邁的父母守著鄉下的老家,那是他們的根;他和妻子也在守著這個家,對兒子和孫子來說,他的這個家就是他們的根據地、他們的老家;而兒子遠在上海,支撐著另一個家。
看電視上的天氣預報時,有三個地方他是必注意的:遙遠的鄉下老家、上海、還有自己居住的城市。老家或上海有什么天氣變化,他都會立即拿起電話,給老父親或者兒子打過去,問候一聲,提醒一句。
父母在哪,家就在哪;孩子在哪,家就在哪。他覺得,這兩句話都對,家在哪,心就在哪,愛就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