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天津女孩張燕蕾和80后河南小伙劉培溫原本毫無交集,一個是在北京打拼的小白領,一個是在廣州“混”的路演主持人。3年前,兩人因網相識,成為彼此微博上的一個普通關注對象。
2013年7月16日,燕蕾看到一條劉培溫剛剛刷新的微博后,生活軌跡從此改變。這條微博寫道:“今天公益紀錄片《關愛抗戰老兵》正式開機了!隨后拍攝了今天的第一個老兵,91歲的陳永春。老人的淚水讓我明白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文字很簡短,但發出后當天便擁有了上萬點擊量,燕蕾就是其中之一。
她主動給劉培溫打了電話。此時,劉培溫正遠在河南的偏僻山村,為抗戰老兵拍攝視頻。“走近那些白發蒼蒼的老人,我只有一個念頭,無論如何也要爭分奪秒地記錄下他們的故事,哪怕他們思緒混亂、口齒不清……他們曾經用生命捍衛我們的祖國……”劉培溫在電話一頭平靜地述說著,電話的另一頭,淚水早已模糊了張燕蕾的雙眼,她的心卻變得格外敞亮:一定要幫助人、財、力幾乎耗到極限的劉培溫做下去。
劉培溫說,自己記憶最深刻的是92歲的老兵李龍泉。“在洛陽拍攝當天,老人還興致勃勃地為我們清唱了一段《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僅僅8天后,老人就去世了。我們趕到老人家時,老人的子女齊刷刷地跪在我們面前,說謝謝我們為老人留下了最后的影像……從那一刻起,我知道我再也無法停下腳步。”
從7月16日開機到8月30日第一批視頻素材搜集完成,45天時間,劉培溫采訪拍攝了79位抗戰老兵。他每天天不亮就出發,困了鉆進車里打個盹,醒了又繼續上路。為了省錢省時間,餓了啃幾口饅頭喝幾口礦泉水了事。他幾乎把錢都用在了拍攝上。
在北京的張燕蕾則爭分奪秒地用文字記錄著劉培溫拍攝的情況,同時夜以繼日地反復修改拍攝方案、調整宣傳文案并整理素材。8月30日,當劉培溫連夜帶著拍攝的視頻素材趕到北京與燕蕾匯合時,兩人都被對方嚇了一跳。一個多月的折騰,讓兩個青春靚麗的年輕人變得邋遢疲憊。
因為拍攝,劉培溫花光了4萬多元的積蓄,而就在拍攝的一個多月時間里,他陸續接到三四位老兵去世的消息,“時間不等人,可是我倆都不懂剪輯視頻,又實在出不起錢請人做。”兩人只得將求助信息發在了微博上。
奇跡從天而降。在北京通州熱心網友的幫助下,劉培溫和燕蕾找到了一位熱心公益的導演,對方愿意免費幫助他們先剪輯一個花絮短片。劉培溫和燕蕾首先要做的,就是從1000多G的視頻資料中挑選出最合適的素材。為了不浪費每一個有價值的鏡頭,兩人把片子反反復復看了無數次,常常為了尋找一個眼神、一句話,看片看到雙眼疲憊。“每個老人都在用生命去等待一個鏡頭的肯定,我們怎能隨意?”
挑好200G的素材后,他們又開始擬定剪輯思路,整理字幕。為了片子能夠更加國際化,他們決定采用中英文雙語字幕,工作量隨之增大了許多。
終于,公益紀錄片《關愛抗戰老兵》的花絮短片制作完成,2013年9月17日正式在微博中發布。這個時長僅8分55秒的短片很快便擁有了2600萬的點擊量,網絡轉播和評論超20萬。
現在,紀錄片的拍攝因為資金不足被迫暫停,劉培溫不得不重新找工作、攢錢,然后再啟動下一期的拍攝計劃。但兩個80后堅定地表示:“我們不會放棄,希望老兵們可以多給我們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