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適在民國文化圈里被稱為“我的朋友胡適之”。雖然無法統計他一生究竟資助過多少人,但據史料和文獻梳理出的一份不完全清單,可一窺其慷慨,也可以看到,有困難的學生和晚輩都不忌憚向其開口借錢求學治病,胡適儼然是大家小額信貸的靠譜銀行。
1920年4月,方豪、賈壽椿等五位學生組成“游日學生團”,去日本考察社會情況,介紹中國青年的思想和活動情況。胡適為他們墊付旅費。
1925年,胡適借給中國公學的同學張奚若1000元,作為他自哥倫比亞大學回國的路費。
1927年1月7日,“五四”著名學生領袖許德珩致信,收到胡適的信和寄款表示感謝,告借款擬歸國后一年半內歸還。
1930年3月,湖南女子李欣叔給胡適寫信講述她離家出走的經歷。兩人見面后,胡適給她一筆錢,讓她先治目疾。
1937年10月9日,胡適在家信中提到:“在香港遇見陳受頤夫婦,窮得不得了,我借了錢給他們做路費,介紹他們到檀香山大學去教一年書。”
陳寅恪幼患眼疾,抗戰期間右眼失明,左眼有視網膜脫落危險,在倫敦治療未果,1946年,陳寅恪乘船回國,途經美國。胡適當時正準備回國出任北大校長,知悉病情后,他找了許多眼科專家為陳寅恪治療,都沒有結果,于是在百忙中請人去銀行辦匯票1000美金,并請人帶給陳寅恪。
1948年3月27日,胡適將1200元稿費捐給北大的自費生助繳食費。
1952年胡適到臺灣講學,將父親著作的稿酬又加上2200元共7200元捐作臺東籍大學生作為獎學金。
1954年,電機工程學者陳之藩想要到美國深造,但身無積蓄,胡適知道后拿出2400美元給他充當赴美留學的保證金。陳之藩與胡適相識于1947年,當時陳是北洋大學大三的學生,在廣播里聽到胡適的演講,便提筆給胡適寫信,后來兩人成為忘年筆友。胡適1962年在臺灣逝世的時候,在美國任教的陳之藩含淚連寫了九篇紀念胡適的文章,動情地回憶:“并不是我偏愛他,沒有人不愛春風的,沒有人在春風中不陶醉的。”
1958年11月,胡適對秘書胡頌平說:“余家菊的眼睛瞎了。為了醫眼睛,他前年到美國開刀,我幫了他一個大忙,花了不少錢。”
1959年12月,胡適對胡頌平說:“將支票1000元送給董作賓先生。我希望他不要去南洋,他身體還沒有復原,遠行是以生命為兒戲啊!”胡適計劃每月送去1000元。董作賓1959年5月中風,治療后行動和語言遲鈍,但仍堅持工作。1960年,董作賓還是去了馬來西亞大學擔任校外考試委員。
1961年,大學畢業不久的李敖非常窮困,把褲子都送進當鋪。胡適聽說后,寫信給他并附1000元支票。李敖在鳳凰衛視的訪談中說:“那時候的1000元相當于現在的4萬元新臺幣。他幫了我很大的忙,我把他的支票兌現以前,還特別照了張照片。”
1959年,在擔任中研院院長期間,胡適與一位熱心學習、關心民主政治的賣燒餅小販袁瓞成為朋友,數次通信和在家中接待他。得知袁瓞患鼻癌,胡適寫信給臺大醫院院長說:“這是我的好朋友袁瓞,一切治療費用由我負責。”1961年,在胡適的葬禮上,人們看到一位衣著普通、皮膚黝黑的年輕人孤獨地站在人群中,與滿堂文人和官僚氣質不同,他就是袁瓞。相比于許多自稱與胡適有交情的江湖顯貴,這個賣燒餅的小販更有資格說:我來看望的是我的朋友胡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