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問文人美食家汪曾祺先生:“汪老師,中國美食中您最愛吃哪道菜?”
汪曾祺聽后,沉思了一會兒,然后答道:“我最愛吃的一道菜叫語言。”接著,汪先生借一副對聯對“語言”菜做了詮釋。他說:“我到一家酸菜魚館就餐,店鋪墻上張貼溫馨提示:‘細吞慢嚼,品人生香美滋味;狼吞虎咽,嘗莽撞利刺苦頭。’我覺得這是富有哲理和張力的語言……寥寥數語,藏做人風向,展做事風格。因此說,語言的目的就是讓人一看就明白,一聽就能懂,這也是語言的唯一標準,那就是準確。”
頓了頓,汪曾祺繼續說:“‘喝人間仙境,飲塵世苦甜。’這是我在一家考究的咖啡館看到的一副對聯。言簡意賅,道出了人生哲學的境界,可謂一語雙關,讓人回味無窮。”
像這樣與飲食有關的對聯,汪先生還有許多。比如他喜歡飲酒,就寫過這樣一副對聯:“有酒則仙無酒則佛,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借以表達自己那種詩酒自樂、閑適恬靜的生活態度。
汪曾祺與朋友詩書往來,也大多與“菜”有關。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田原曾書贈汪曾祺一副對聯:“春雨瓢兒菜,秋風扁豆花。”很有詩情畫意,汪先生則回贈:“才名不枉稱三絕,扣角何須到五更。”對田原先生予以高度評價。在汪曾祺文學館,有汪先生半身銅像,銅像兩邊柱上掛著林斤瀾撰書的對聯:“我行我素小蔥拌豆腐,若即若離下筆如有神。”上聯一語雙關,既寫出了汪曾祺的個性為人及好美食的特點,下聯則高度概括其藝術創作水平之高。
汪曾祺說的“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當是最好的滋味,而品讀先生的這些“語言”菜,確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