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的一個周末,我去了一趟山東高密。高鐵飛速的行駛,沿路景色一晃而過,我想起了小說《紅高粱》里的句子:“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白云的紫紅色影子。”這樣的句子竟然清晰的在腦海中呈現,顯然,我還是很喜歡莫言的豐富想像空間與澎湃輾轉的辭鋒。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小縣城,高密不僅是當代作家莫言的故鄉,春秋名相晏嬰、漢代經學大師鄭玄、清代東閣大學士劉墉也都出生在這里。但我此行只是一次普通的出差而已,記憶中的小說場景猶如窗外的景色轉瞬即逝,在平穩飛馳的車廂里,我靜心觀看的是下載在手機里的紀錄片《互聯網時代》。
曾幾何時,互聯網從一個“行業”變成了一個“時代”。既然進入了一個時代,那么作為傳統媒體人,如何再一次成為時代“弄潮兒”,我知道不能只有行動與信心,首先要強化的應該是互聯網思維。不管是正在看的記錄片還是聽眾多的媒體人說,達成共識的觀點就是:這是一個用戶為導向的創新思維方式,未來的媒體就是要實現更好的用戶體驗,讓用戶產生依賴甚至沉浸其中,無處不在而又潤物無聲;未來媒體的平臺是信息平臺,絕不是新聞平臺;只有具備互聯網思維,才能做到這一點,才能走上傳統媒體轉型之路。這個過程,相信對所有的傳統媒體人來說都是非常慘烈的陣痛期。
然而,你別無選擇,也沒有時間等待,我們要做的就是轉型與融合。有人說得好,如果不努力,別人想拉你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馬利曾在一次關于媒體融合的講座中說道:如不自我顛覆,就可能被顛覆。互聯網時代,如果你不敢跨界,就有人敢跨過來打劫,一切都有可能被推倒重來。在媒體融合的時代,更加強調的是產品的概念。能不能自我造血、能不能盈利,是判斷媒體融合發展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
所有的轉型都會有成功和失敗。沒有危機感、前期壓力不大、不遵循市場規律,這些慣性思維都會影響轉型成功。但就像一位轉型成功的媒體人說的那樣,作為曾經的“無冕之王”,傳統媒體的最大敵人就是傲慢、自我、不愿改變,都會在寫文章時有情懷、有價值觀、有批判,但缺少為用戶服務意識。這樣的普遍現狀也讓經歷過轉型之痛的人呼吁,要轉型,靈魂必須顛覆,優越感必須毀掉。
互聯網+傳媒業,將帶來什么?我們還在探索前行,但我們相信,在互聯網時代,生產的內容在變,生產的方式在變,傳播的路徑也在變,但生產優質內容的方向始終不變,而那些文字所散發的恒久魅力也會始終存在。
本月,本刊創刊三周年,我的內心不澎湃,不感嘆,也拒絕浮躁。我和我的同事們一起祝福了雜志三周歲生日,并迎接了我們以“用戶至上”為理念的新媒體。我感覺到,一本三周歲的雜志,轉型正是好時候。
此刻,只有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