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勃羅·聶魯達,智利著名詩人,一九七一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家,五十年代曾兩次來我國訪問,他的一些作品也曾在我國的書刊上介紹過,所以他是我國讀者比較熟悉的作家。他的創作經驗一直受到各國文學界的重視,歐美各國不僅出現了一批研究聶魯達的知名學者,而且關于他的論文也卷軼浩繁。人們公認聶魯達的是個不僅對拉丁美洲詩歌界影響深遠,而且對歐洲國家在內的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詩歌創作都起過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成就;成名;詩歌創作;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11-01
聶魯達是位才氣橫溢的多產作家,一生創作詩集近三十冊,總共不下六萬行。其中最精華的部分當然要算他在中期創作的政治詩和帶有整治內容的抒情詩,這些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曾風靡歐美兩洲,對反法西斯的民族斗爭以及反對帝國主義和保衛世界和平的運動,曾起過號角的作用。
聶魯達獲得世界聲譽是因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評語是這樣的:“由于他那具有自然力般的詩復蘇了一個大陸的夢幻與命運。”且“與人類和大地和諧”,“謳歌奮斗”,“為維護未來和理想吶喊”,“有益于全人類”,且“具有世界意義”。
關于聶魯達的創作道路,彭慕澤這樣認為:“‘把大自然和人的內心激情結合在一起,把個人的遭遇重置于云彩和太陽,春天與冬天,青春與暮年這些廣泛而有節奏的運動中去,這樣的人便是詩人。’從1923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黃昏》起,他便以這樣的姿態出現在拉丁美洲詩壇。他的早期詩作雖然未能完全擺脫籠罩在拉美詩壇的頹廢思潮,也沒完全沖破‘逃避主義’詩歌的藩籬。但感情真摯樸素,風格清新自然,散發著濃郁的沁人心脾的生活氣息。
詩人曾說過:風格不僅是人,而且是圍繞人的環境。聶魯達出生在智利的一個小城帕拉爾的鐵路工人家庭。幼年喪母,荒涼單調,貧窮落后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他沉默寡言、桀驁不馴的性格。少時的鄰居,堅強的報館經紀人馬松給他留下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最初的作品都發表在馬松主辦的報刊《明天》上。另一位給他巨大影響的是智利女詩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加夫列拉·卡斯特拉爾。這位中學校長引導聶魯達閱讀了很多俄羅斯作家的作品,使他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聶魯達觀察人民的生活,同情人民的悲慘遭遇和斗爭。他痛恨貧困和社會的不公,但找不到解決的途徑。因此,她常常以愛情為主題來抒發自己感受,抒發自己的追求和愛憎。”
聶魯達的詩歌創作應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19—1925,這是詩人迷戀自然風光與愛情,主要運用浪漫主義創作方法。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傳統,又吸收智利民族詩歌的特點,既收到到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的影響,又受到惠特曼創作形式的影響。代表作是《二十首情詩和一直絕望的歌》。1925年西班牙內戰爆發,是聶魯達創作的第二個階段。基本上運用超現實主義和象征主義的手法,追求內心的神秘體驗。主要詩作是《地球上的居所》。1937年進入創作的大三階段,亦是全盛時期。主要作品有著名的長詩《西班牙在我心中》和代表作《詩歌總集》等。
關于藝術風格 ,蔡其矯是這樣解讀《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第六首:“這是他在大學時愛上來自印尼的荷蘭籍的女孩而寫的一系列情詩中的一首。所以,這是一首帶有自傳性質的真情實錄。
藝術,包括詩,都是要看得見的,最方便的方法便是攝取自然界的具象來比擬、影射、象征、代替。愛情要寫的具體,又不要暴露無遺,要含蓄,要朦朧,用自然的物象來比擬描繪再好不過。
我們讀詩,最先接觸的是語言。高爾基在談文學三要素:主題、題材、語言時,認為語言最重要的是色彩和音響,這是語言生動與否的要害所在。這首詩中的灰色、黃昏、火苗、閃爍、水面,安詳的聲音,篝火、燃燒、藍色、鳥語、亮光、煙云、靜水、紅霞、枯葉都是具備色彩和音響,想象中看得見聽得見的。”
“灰色貝雷帽”是這首詩的中心意象。廖雷朝這樣寫到:“愛情是紅色的,是燃燒的,愛情又是灰色的,是寧靜的。憂傷是血液中的一種特質,人因為憂傷而學會珍惜。愛情不在結果,而在過程的美。愛情不會結束,只要記憶還在。聶魯達的第六首情詩是為他心愛的女子畫的一幅雋永的肖像畫,藉由‘貝雷帽’這一時尚優雅的配飾,‘灰色’表達的溫和婉轉及淡淡憂傷,配合著七色彩虹的渲染和視覺的轉換,將詩人和畫者對心愛女子的激情、愛慕和‘求之不得’的感傷表達得淋漓盡致。”
趙培認為聶魯達詩歌中的象征符號運用比較廣泛:“例如河流、大地、山峰、蜜蜂……,通過對詩歌中具體物質形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它們各自象征的涵義。作者在詩中運用高超的技巧寓情于物,同個各種象征符號表達出詩人對愛情的憧憬及執著,使詩意更加深刻。”
詩歌中的人物原型,曾思藝這樣寫道:“不斷有人問我《二十首情詩》中的女子是誰,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在這本既憂傷又熾熱的詩中交替出現的兩三個女子,我可以說相當于瑪麗索爾和瑪麗松布拉。瑪麗索爾是迷人的外省愛神,有夜里閃現的點點繁星和特木科濕漉漉的天空般陰沉的眼睛,圍繞著她的是港口的水域和露在山巒上的半規明月。瑪麗松布拉是首都的大學生,是灰色貝雷帽,是極度溫柔的眼睛,是用情不專的大學生愛情忍冬花所散發的持久香氣,是在城市隱藏地點熱情幽會后的肉體寧靜的。
時至今日,隨著書信的出版,這個謎已被初步解開,能比較肯定的是三位姑娘。最迷人的外省女神瑪麗索爾真實姓名叫戴來莎·萊昂·貝蒂安斯。瑪麗松布拉的真實姓名是阿爾維蒂娜·阿索卡爾。第三位是瑪利亞·帕羅迪。他和她們都有過熱戀,不僅為她們寫詩,還給她們寫不少書信。由于各方面原因,他未能和她們中任何一位結為夫婦。其中前兩位女性都等到三四十歲以后才結婚。正因為這是沒有希望的愛情,因此詩人在這組詩里憂傷而較為絕望的歌唱純樸的愛情,表現男人和女人之間愛的激情。”
翻譯與再版,徐遲在為袁水拍譯的《聶魯達詩選》再版所寫的序中這樣寫道:“巴勃羅·奈魯達三十年來,在我國一直被譯為巴勃羅·聶魯達,是一大錯誤。現在要下定決心,把這個錯誤慢慢糾正過來,否則對不起這位大詩人,也對不起西班牙語這門語言。”名字的細微差別還無傷大雅的話,那內容翻譯的是否好就是重中之重了。徐遲認為翻譯詩歌一定要由詩人來翻譯,能比較好的保留原詩的詩味。
我倒認為并不絕對,中國的譯本是根據英語轉譯,英語和西班牙語雖是同源語,但畢竟是兩種語言,最好能直接看懂西班牙語,但那畢竟是極少數。如果能看英語,那也是不錯的,不過仍是少數。用英語翻譯西班牙語,可能還得其真諦,可是再用中文去翻譯英語,差別就有點大了。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從西班牙語直接翻譯成漢語,這個人不一定要是詩人,但一定要有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國際視野。
在現有的譯本中,臺灣李宗澤的譯本是最好的,信雅達兼備。這也是很多人平時閱讀的譯本。其中《我喜歡你是寂靜的》《似水年華》《我承認我曾歷經滄桑》都是翻譯得非常出彩的,很多人都能夠背誦。
參考文獻:
[1]愛倫堡、莊濤慈 :[J巴勃羅·聶魯達]、《世界知識》、1951-03-08。
[2]徐遲:[J袁水拍譯《聶魯達詩文選》再版序]、《外國文學研究》、1984-09-30。
[3]彭慕澤:[J巴勃羅·聶魯達的創作道路]、《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2-07-01。
[4]蔡其矯:[J解讀]、《詩刊》、2001-07-10。
[5]衛騰:[N為什么重提聶魯達?]、《中國青年報》2004-10-17。
[6]明迪:[J傳奇詩人聶魯達的愛情]、《科學與文化》、2005年,第五期。
[7][J1971年若貝爾獎文學獎獲得者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青年作家》、2007-07-01。
[8]曾思藝:[J憂傷而絕望的青春愛情之歌——聶魯達大學時期的愛情及其《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世界文化》、2008-09-01。
[9]廖雷朝:[J灰色貝雷帽——詩情中的畫意]、《時代文學》、2011-03-23。
[10]趙蓓:[J淺談巴勃羅·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中象征符號的運用]、《新西部》、201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