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時期現代化網絡時代的到來,新時期當代大學生課堂手機依賴現象日益嚴重,主要分為社交手機依賴、游戲手機依賴、網絡手機依賴和學習手機依賴。因此本文就當代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進行了成因分析,并對其解決對策進行探析。
關鍵詞:大學生;手機依賴;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14-01
一、引言
隨著新時期背景下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到來,手機作為通訊與上網沖浪的終端工具,以其便捷性、實時性和多功能性的特點,吸引著當代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并對大學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學習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手機軟件更新速度快、游戲類型多、上網便捷,手機已然成為大學生消遣時間的必備工具,大學生課堂手機依賴現象便由此而生并日趨嚴重。因此,對新時期當代大學生課堂手機依賴現象成因和解決對策進行探析已成為當今一個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問題。
二、大學生課堂手機依賴現狀
(一)”手機依賴”于社交。
此類手機依賴主要表現為大多數同學集中于QQ、微信、微博、人人、陌陌等網上社交網站或者軟件的消遣中,試圖在虛擬的社交朋友圈中交友與互動,在消遣的同時掌握朋友的相關動態,發布自己的動態,從而獲得一種被人關注的滿足感,彌補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社交的不足與空虛。
(二)”手機依賴”于游戲。
此類手機依賴主要表現為在課堂中為了打發學生自認為無聊的課程時間,在手機游戲中消磨時間,放松心情,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娛樂和心理上的滿足。
(三)”手機依賴”于網絡。
此類手機依賴主要表現為學生在課堂中集中于網絡小說、新聞實事、時政熱點,從而滿足自己在課堂上的其他興趣愛好,試圖在一定的程度上以自己的愛好打發無聊的課堂時間。
(四)”手機依賴”于學習。
此類手機依賴主要表現為在老師提出問題時,不動腦或者少動腦尋求捷徑,在網上搜索答案 “完成問題”,從而隱藏自己對知識尚未掌握的事實,達到一種表面上的“自欺滿足”。
三、大學生課堂手機依賴原因分析
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分析大學生課堂手機依賴現象原因:
(一)客觀方面。
1.社會環境影響。隨著當今信息化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手機已然成為當今大多數人手中離不開的工具,作為當代的90后大學生,他們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信息時代的產物伴隨著他們成長,他們的學習、生活無不置身于快餐文化和網絡文化的影響之下,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對手機的過度依賴。
2.課堂教師授課乏味。當今高校的教育體制有待完善,課堂教學方式較為古板,很多教師只是進行理論灌輸傳授,缺乏師生互動和交流,同時缺少實踐環節,教師醍醐灌頂的教學方式滿足不了新時期當代90后學生的要求與學習欲望,并且高校教師對課堂紀律要求較低,對學生玩耍手機的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更加放肆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而使學生課堂玩耍手機日趨猖狂。
3.互聯網資源的誘惑性。當代大學生面對五花八門的網上信息,手機作為網上沖浪的便捷式終端,成為了他們網上沖浪的最好工具。校園生活的局限性和社會信息的匱乏性,使得互聯網資源對當代大學生散發著巨大的吸引力和誘惑力,因此當代一部分大學生利用手機網絡查看自己想要了解的新聞或者政治時事,尋求校園當中看不到、聽不到、見不到的消息,從而滿足自己內心的欲望。
(二)主觀方面。
1.大學生自控能力差。由于當代大學生多為90后,其心智尚未成熟,總想尋求刺激好玩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為未泯的童心。因此在大學自由環境中,他們會放任自己,在玩耍和學習中取舍不當。即使他們知道課堂是用來學習知識、認真聽講的神圣地方,但是由于思維定式和習慣的養成,缺乏對自己理性的控制和管束,從而導致課堂手機依賴現象得不到控制和根除。
2.滿足網絡社交的欲望。隨著當今網絡的普及,網絡交友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能夠降低面對面交友的緊張情緒,能夠談而不避、說無不諱,對于性格孤僻內向、不善表達的學生來說,網絡社交已經成為了生活當中必不少的一部分。并且,網絡交友好似“精神鴉片”,只要有話想說,隨時可聊,于是網絡社交占據課堂手機依賴原因的一大半。
3.緩解學習壓力。隨著當前日益緊張的就業、考學壓力,大學生不得不僅僅需要掌握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技能,還要擴充自己各方面的知識,面對繁重的學習壓力,學生們迫切需要一種適合他們的方式來休閑放松,因此,他們面對課堂中高度集中的大腦運轉課堂玩耍手機便成為他們的首選方式。
四、大學生課堂手機依賴解決對策探析
(一)思想上,加強三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觀念。大學生在大學時期的主要思想尚未成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在形成的初級階段。江澤民同志在199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曾經指出:“加強理論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和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科學理論的基礎,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币虼?,必須對大學生的三觀進行教育和引導,使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讓他們從思想上對課堂手機依賴現象積極思考,培養大學生課堂上正確使用手機的理念。
(二)課堂上,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加強教學機制改革。當今高校的教育體制有待完善,課堂教學方式較為古板,很多教師只是按照課本知識進行灌輸,因此有必要對教學機制進行改革,并提高教師授課水平,在正常教學行課的基礎上增強教學語言的靈活性和趣動性,設置趣味教學活動,增強課堂的實踐性和互動性,從而形成一套別具靈動思想的趣味教學體系,摒棄傳統課堂的乏味教學,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打消學生手機依賴的欲望。
(三)生活上,對學生進行心理培訓和心理疏導。大多數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癥是由于他們自控能力差、較大的網絡社交的欲望、學習壓力過大等心理問題造成的,因此需要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疏導。運用心理培訓和心理疏導的方式引導大學生增強自己的自控能力,用轉移注意力等方法控制自己對手機的依賴;引導大學生加強與人的面對面交流溝通,減少對網絡交友的依賴;對于因學習壓力過大而手機依賴的學生可以調整心態,適當放松,運用運動療法緩解自己的壓力;對于另外一些對手機過于依賴的學生可以在合適的時間讓其在脫離手機的狀態下找尋下往日平靜而和諧的生活,必要時對他們單獨心理疏導,從而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
(四)學習上,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困難問題進行輔導,使他們的學習問題變成學習優點,使之產生一種成功感;建立良好的新型平等、民主、協調、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學生心中充滿對教師和知識的崇敬和尊重,自然不會在課堂上以玩耍手機的方式來褻瀆可貴的知識;將學生的興趣與靈活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學習動力與學習競賽相結合,以“兩結合”的手段,激發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競爭壓力中用知識充實自己,從而產生動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谷大海.手機對大學生課堂學習影響的研究[J].大學教育,2013(7),130-131。
[2]張健.大學生課堂手機控現象探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2),24-25。
[3]李瀅彤.大學生課堂“手機依賴”現象的思考[J]. 中國-東盟博覽,2012(9),96-97。
作者簡介:曹志成(1993.1-),男,河北唐山人,本科,重慶交通大學,研究方向:建設工程項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