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抗挫折能力如何,直接關系到祖國的未來。近年來,大學生由于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足而發生的種種悲劇令人觸目驚心,不斷給教育者以警示。因此,高校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挫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19-02
一、導致大學生產生挫折的原因以及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挫折是指個體在某種動機的驅使下去從事某種有目的的活動,由于受到無法克服的干擾和阻礙,目標無法實現,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所產生的一種恐懼、緊張、抑郁和沮喪的消極情緒狀態。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花季,大多數人并不能客觀地認清現實和設想未來,他們的眼中世界和人生是美好而平坦的,加之大學生人生閱歷相對較少,對挫折也缺乏全面的認識,在遇到挫折時往往缺乏正確的應對策略。由于個體差異的原因,大學生在受到挫折后個體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不同,所以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即積極的心理反應和消極的心理反應。積極心理反應反應能審時度勢,堅持目標,克服困難,找到方法擺脫困境,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消極的心理反應,表現出失常、失控等情緒化行為。如有的大學生受挫后心理緊張,情緒憤怒,可能出現攻擊性行為;有的大學生受挫后,心理反應復雜,表現出不安、焦躁、抑郁、恐懼等癥狀;有的大學生受挫后,表現出對人對事冷淡麻木、意志消沉、漠不關心的態度。總之,有消極心理反應的大學生在受挫后有很多不利于其身心發展的外在表現,如攻擊、焦慮、冷漠、退化、固執、推諉、逃避、曲解等。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很有必要。首先,挫折教育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質的要求,同時挫折教育是大學生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其次,挫折教育是高校實現培養目標的有效手段。再次,挫折教育是大學生實現健康心理的有效手段,是真正實現高校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從1993年2月《中國婦女》雜志刊發文章,呼喚“挫折教育”開始,抗挫折教育一直作為新時期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以陶冶人生、激勵人生、磨煉人生、指導人生為目的,從而指導人們自覺挖掘自身潛力,善于處理挫折和戰勝挫折。每個人在他的生活中都必然會經歷挫折和失敗,而這一切都為重新崛起提供了難得的經驗和契機。在艱難困苦中百折不撓、自強不息,這是促使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所以,抗挫折教育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知識結構的完善,戰勝前進中的障礙,具有特殊意義。
二、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幾點思考
在“溫室”和“蜜罐”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經不起風雨,受不了一點苦,碰不得任何挫折的。哪怕是一聲呵斥,一點點小小的坎坷,對他們來說都可能是滅頂之災。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正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怎樣進行挫折教育呢?本人認為要注意抓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1.改善社會客觀環境,營造大學生抗挫折良好氛圍。要真正實現對大學生的教育目標,必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機結合,營造健康成長和發展的良好氛圍。首先要加快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創造有利于大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良好成長環境。其次引導學校把挫折教育融入正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學活動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智育的最重要途徑,也是進行挫折教育的主渠道。要讓學生學會容納和接受,讓學生學會求真,找出失敗原因,采取行動改變現狀。因此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勢在必行的功課。再次是重視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改變父母溺愛型和專制型的教養方式,營造一種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注重與家長的聯系和交流,使家庭和學校變成各有側重的教育場所,讓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真正起到助推作用。總之,只有多管齊下,形成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年輕一代才能茁壯健康地成長。
2.加強挫折教育,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在教學中,可利用班會、周會、團隊活動課等途徑,設置一些有一定困難和障礙的情境,開展挫折教育討論,讓學生學會應對挫折的辦法。比如,考試考砸了,被老師批評怎么辦?父母雙雙病倒,如何做到既照顧好父母又不影響學習?被人誤解大罵后,如何才想得開?等等。讓學生明白: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不快程度及轉化情況是由自己控制的;產生挫折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這樣,學生從小便作好接受挫折的心理準備。
3.貫徹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大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挫折的后果嚴重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挫折的認識。學校可以開設有關挫折教育的課程或講座,讓學生系統地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認知、挫折反應、挫折防御、挫折疏導和挫折咨詢等有關挫折的知識,提高認識,逐步培養抗挫折意識,自覺地增強應對挫折的能力;建立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學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詢室,設置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使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的時候有地方求助,幫助大學生及時克服心理障礙;高校要善于利用同學中的優秀分子的力量,利用榜樣的力量來教育學生,增強學生抗挫折的信心。
4.發揮榜樣的力量,進行挫折教育。一是利用身邊人、身邊事對學生進行教育。通過可見、可信、可親、可學的例子教育學生,讓教育素材更加貼近學生、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貼近現實,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二是通過先進典型事跡進行激勵教育。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跡,通過他們的奮斗史、挫折使學生正確認識困難、認識挫折,激發學生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斗志。三是以學生自身戰勝困難的經歷為榜樣開展挫折教育。每個人都有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經歷,通過自我挖掘,尋找自身的閃光點,增加戰勝挫折的信心,把學生克服困難的斗志激發起來。
5.改變說教模式,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受挫能力。由于德育教育不容易出“成果”,不容易評價教師的工作成績,因此,一些教師沒有深入研究教育方法,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是空洞說教。加強學生挫折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是從實踐中鍛煉:一是通過社會實踐中磨煉學生。讓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中經受挫折,在克服困難中增強 “耐性、韌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讓學生在實踐中磨煉意志,才能培養出屢敗屢戰,不成功誓不罷休的心理素質。二是在課堂教學中磨煉學生。教學中有意設置一些“障礙”,讓他們碰一點“釘子”,使學生在克服困難中經受磨煉,在戰勝困難中進步。三是在軍訓、遠足、登山、體育課等室外活動中磨煉學生。在艱苦的訓練中磨煉學生的意志,鍛煉學生的刻苦耐勞和團結協作精神,加強組織紀律性,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從而提高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總之,挫折教育是一種使學生受益終生的教育。在思政課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廣大思政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挫折教育,幫助學生在自我認識、承受挫折、適應環境以及學習能力、生活能力、交友能力等方面獲得充分發展,從而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和人格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馮江平:《挫折心理學》[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謝九英(1981-),江西遂川人,江西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