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教育”即啟蒙、發掘、開拓人的設計思維,即把人對事物的感性形象思維上升到理性邏輯思維的過程。①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教育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的設計、設計教育起步較德國、日本等設計發展成熟的國家晚很多。因此中國的設計教育發展受到國外先進設計、設計教育的影響較大,從設計教學到設計理念均受到了外來思想的影響。但目前我國的設計教育也正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教育、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發展的教育模式。中國高等設計教育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是在基礎教育、人文學科及應用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上。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問題日益凸顯。
關鍵詞:高等設計教育;發展;轉化;基礎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J509.2;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30-01
一、中國現代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現狀
(一)設計教育的重要性沒有被充分認知。
中國設計教育的落后,除了歷史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設計教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設計教育的地位、作用沒有充分的正確的認知。在實際的設計活動中,設計師是貫穿整個設計過程中的最重要的一環,對產品的從無到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的設計師被認作是外觀設計師、制圖師。在當代世界經濟的競爭中,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競爭的勝負。設計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就要求我們能夠充分的正確的認識到設計教育的重要性。
(二)基礎教育環節薄弱。
美術教育與藝術設計教育緊密相關,且需面向大眾。美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在兒童時期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感悟力、理解力、觀察力等。而我國的美術基礎教育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之間缺乏連貫性和普及性。因而也就不能將美術基礎教育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灌輸給學生,造成美術基礎上的缺失。
(三)設計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陳舊乏新。
1.課程安排和教學方法過時、陳舊。
很多學校到目前為止仍在照搬傳統模式、套用他人模式。藝術設計是一門更多地強調創新和個性的學科。講授—演示—練習—展示的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就導致了學生設計思路單一、缺乏創新能力和自我個性等。
2.對藝術設計理論的不重視。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而藝術設計理論的缺失,會導致學生設計視野狹窄,缺乏對作品的審美參照。換言之,不懂得美,怎么設計出美的產品。但現在多數設計教育雖有藝術設計理論課程的安排,但重視程度和應用率卻不夠。這就導致了學生的“手高眼低”。
3.教學與實踐的分離。
藝術設計不能與實踐相分離,更不能閉門造車。應該在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們關注市場,以市場的變化帶動教學,在實際的市場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藝術設計是若干元素的集合體,因此更需要在社會的大熔爐內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設計隨市場而動,市場隨設計而動。不能將市場和教學很好的聯系起來,不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們在就業時就出現了不適應,不知怎么做設計,不能適應市場對所學專業的整合性的需求。
4.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弱。
中國的教育向來只重視課堂,設計教育亦然。在中國有“學院風”或“學院派”一說,指的是學生完成的作品缺乏與實際的聯系。“能看不能用”成為了學院派的代表。
(四)傳統文化的缺失。
當代中國的藝術設計缺少傳統文化色彩和本土特色。中國的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受西方國家影響巨大,在設計教育的初期,由于完全照搬西方國家的教學模式,尤其德國包豪斯學校和魏瑪學校的教學模式,對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的影響甚大。隨著中國設計的不斷發展,學習和模仿西方教育體系已經不能滿足中國的實際需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的設計要走向國際就要具備中國的民族特色。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本土特色融入進藝術設計教育體系,形成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使中西優勢互補,尋求東西方文化的契合點,完美的結合。
二、現代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高等藝術設計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藝術設計教育具有實用性、審美性、經濟性和民族性的功能,具有審美和物質產品生產能力②。如此才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設計出滿足人們生活的物質產品。因此加強藝術設計教育,有助于提高設計人員的審美和德育素質。人們開始認識到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藝術的支撐,而不只是科技。加強藝術設計教育,不只是利于藝術設計的學生,其審美性功能也使非專業性的學生通過對設計作品的欣賞、使用得到藝術審美的熏陶。
三、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轉型及發展
(一)教育方法的改革。
隨著學生主體意識和對知識的主動探索的需求的增長和信息媒介的普及及多樣化,以及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的增多,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處理好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多方位的照顧學生的個性,還能夠促進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開發學生的思維。
(二)教育內容的拓展。
設計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學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怎么學”。在信息時代,隨著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工程設計等技術的一體化,促使設計本身日趨高科技化。設計管理的發展要求設計人員具備高度綜合的知識背景。因此要改變以往的教育觀點,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素質。
1.設計思維的培養。
設計不僅是對造型的塑造與裝飾,更重要的是創造一種方式。設計師經過思維運作將得到的各種信息加以提煉成為最終的設計構思。現代的設計教育缺乏大量的創造思維、創新思維的訓練。阻礙創新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一些舊的思維模式。這些因素的阻撓就要求在設計教育的當中要打破這樣的思維,積極開發學生的思維腦筋,從新的方向出發,訓練學生設計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2.設計教育與實踐、市場相結合。
設計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夠獨立投入設計生產,并完成從構思到設計在再生產銷售的全方位的設計人才。③因此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在設計教學過程中,除了對設計思維的培養,首當其沖的就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參與實踐的能力。
(三)教育模式的轉化。
傳統的設計教育是經驗式,通過培養學生體驗和把握設計的各個因素與環節來把握設計經驗,學生被動接受為主,采取點到點的方式獲取知識。新的設計教育模式向創新型轉換,是一種發散型的教育模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在學習中鍛煉自我決策和獨立分析的能力。
現代設計教育我們應該突破傳統教育的思想,善于開發并利用生活中各種有利的條件和因素,使之成為設計的契機和素材培養學生從宏觀、整體、系統的角度去認識設計并進行創造。
參考文獻:
[1]唐曉丹.淺論當今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構想[D].東北師范大學,2010.
[2]杭間.設計道——中國當代設計藝術的基本問題[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3]張小鷺.現代美術教育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