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江西科技學院為例,進行大學語文抽樣問卷調查。分析當前語文教學現狀,提出針對性的措施,開創性提出生態教學方法。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調查分析報告;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36-01
2013年10月,江西科技學院思政部語文教研室為配合《大學語文》教學,在校園進行了一次抽樣問卷調查。本次調查的對象是本校該學期開設《大學語文》的學生,采取隨機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共發出問卷326份,收回306份,收回94%。
調查問卷主要涉及到的是大學語文的地位、授課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效果、教師人格魅力等情況。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大學語文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分析調查現狀
1.大學語文的認同度。
根據調查可見,大學生對大學語文課基本上是認可的,而且態度相當積極。喜歡或者比較喜歡大學語文課有90%以上的學生,不喜歡的不到10%;認為開設大學語文課是必要的或者非常必要的有80%的人,認為無所謂的占10%;認為大學語文課對提高人文修養和人文素質有幫助占84%,認為沒幫助的占10%,還有不到4%的人說不清楚。對于每周開設兩節語文課,74%的學生認為合適,23%認為少了,其他認為無所謂。
調查結果顯示,本校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開設是認同和支持的。通過學習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質,增強了傳統文化的認識。學生認為開設語文課是很有必要的。
2.大學語文教材認可度。
據調查分析,《大學語文》重點應該是實用性和文學性,而對其工具性的贊同只有8%,而52%的認為是實用性,略重于占43%文學性。師生對現用的教材認可度較高。這本教材是本校教師借鑒其他教材的基礎上,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系統、詳盡調研后進行編寫的,對教材的“滿意”的占84.7%,根本不滿意的占9%。編者對其他教材深入研究,適應時代的發展,針對學生國文基礎、應用寫作基礎等進行變化。能夠引導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對傳統文學的重視。
3.教學評價體系不科學。
高校生對一貫以來以期末考試衡量學生的最終成績是很反感的。重點應該還要重視過程的學習,對其過程進行考評,這樣使學生學習能有連貫性、科學性、邏輯性。《大學語文》學習考核兩種方式:平時+考試;平時+考查。兩種方式各占48%和52%,說明學生對這兩種方法都認可。其實這兩種方法都可以實用,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只不過在學習考核方面可以進一步探討,更適合學生的方式方法。更加科學,系統的方法學習母語,培養對語文的濃厚興趣。
4.師資力量薄弱。
根據調查,學生對本校大學語文教師的師資力量不是很滿意。語文教師往往是年紀輕,學歷最低,職稱最低,自我評價也最低。一方面教師缺少教學經驗,教學效果有待于提高。另一方面學生學不到東西,因而對“大學語文”失掉了興趣。學生認為作為職業院校不應該只重視專業技能的教學,而忽視人文方面的教育。甚至有些學生不會寫最基本的實驗報告,寫的文章錯字病句很多,這讓人擔憂。因此學院不能忽視大學語文教學,更不能無視其師資力量,否則會惡性循環。人才的培養那將是殘缺的。
5.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手段單一。
在問卷調查和課堂調查發現,目前仍有不少教師教學方法陳舊,依然是“一言堂”、“填鴨式教學”。現實大學語文僅僅表現為事先制定的、靜態的傳統教學方法等等,剝離了學生活生生的“生活經驗”,失去了語文課程無限生成的可能性,阻斷了課程本應有的連續性,喪失了學生學習主動性,造成了語文課程長期呆板機械、發展滯后的結果。調查數據來看:42%的學生認為《大學語文》的老師上得刻板,部分學生強烈要求進行語文教學改革。
二、對策初探
1.加強對大學語文的重視,尋求合適的定位。
從這次調查,我們可以了解到學生是認可大學語文,但學校并沒有足夠的重視。課時的保障、師資力量的建設都值得我們去努力。作為傳統文學的載體,大學生要傳承本民族的文化。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還能培育良好的人文素質,再者可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表達的技能,社會溝通交際的能力。當今高校不可忽視大學語文的教育,而需加強重視的力度,保證課時,經費等政策支持。相關人員要加強宣傳,引起學生對本課程的重視,提高它的份量。
2.增強師資力量。
本校沒有相關院系,大學語文一直是公共課程,也未得到領導的認可與重視。處于邊緣化狀態。師資力量薄弱,研究生只占30%,講師占39%,助教占50%,副教授占6%,正教授5%。高學歷、高職稱的所占比例小,沒有達到要求的數字。再者,作為大學語文教師,必須有全面的知識。如藝術、哲學、歷史等,甚至可以說語文教師是“全才”或者“雜家”,要具有百科知識,要有專業知識。只有了廣博的知識,才能觸類旁通,才能將課講的活潑生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其二,大學語文教師還必須有高尚的人格,有了人格魅力,能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第三、大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學習、嚴謹治學、與時俱進。
3.與時俱進,轉變教學模式。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爆炸的時代。教師不僅要掌握教學內容,而要學習新的教學輔助知識。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計算機技術的推廣,多媒體教學、電子版教材信息量的增大,老師們更是可以采取視聽結合,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通過各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勢必能大大促進學生“感知、理解、運用、鞏固”,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據調查:86%學生喜歡生動幽默、知識淵博的教師。另外,學生希望在課堂上演講、討論、辯論、團體競賽、甚至允許學生自己當小老師等多種教學手段的出現。本人就此提出生態教學理念:借用自然環境中的生態概念,把語文課堂看成是一生態系統。設想通過重新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去重建師生關系,重新認識師生的角色與定位,轉變師生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和諧統一發展。針對當前調查的問題,我們認真研究,開創性提出新的教學理念,意識到和諧課堂、生態教學的重要作用。我們力求構建一種主體化的、生活化的、動態化的、過程化的語文課堂,并以此促進語文的可持續發展。這對于我們語文教師是一次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李景強:《“大學語文”的尷尬根源和改革出路》,《中華讀書報》,2003-8-21
[2]黃金海:《〈大學語文〉遭遇歷史性尷尬現象透視》福建行政學院 第十屆全國大語術年會論文 2004年11月19日
[3]羅毅:《大學語文課程定位與人文素質教育》廣東湛江海洋大學文學院 羅毅 第十屆全國大語學術年會論文 2004年11月19日
[4]邢宇皓《大學語文的未來何去何從:尷尬的大學語文》[N]《光明日報》 2005年9月
[5]軼名《阻礙大學語文發展的“瓶頸”問題》 [J].語文學刊(高教版),2006(7).
[6]莫恒全《大學語文》教學必須全面反思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08年10月。
作者簡介:全秀(1978-) 江西金溪人江西科技學院思政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