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中的聲音包括電影作品中人與物體運動所產生的聲音以及所有的背景、環境聲音及插曲音樂。在電影作品中聲音的運用往往可以傳達出含蓄雋永、意味深長的藝術效果。本文主要從聲音展現環境氛圍和聲音創造情感體驗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字:聲音;環境氛圍;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46-02
影視中的聲音一般可以分為人聲、音效與音樂三大類型。電影的三種聲音相互交織,以聽覺造型的方式與視覺造型一起共同構成電影藝術的美學形態,一方面記錄、移植的逼真的聲音形態再現和還原了有聲世界的真實感,另一方面經過美學處理的非原生態的聲音形態又表現和外化了創作者對世界的藝術感知和體驗。正如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所說:“電影的聲音不是簡單地增加影像的效果,而是兩倍乃至三倍的乘積”。聲音在影片中承擔著重要角色,敘事信息的傳達、環境的再現、主觀表意都離不開聲音的作用。張藝謀導演最新電影作品《歸來》中,張藝謀導演一改過去恢弘壯闊的敘事風格,改用溫婉舒緩的影片節奏,被稱為是“久別的歸來”。這部影片聲音的運用最為獨到,聲音為其舒緩的節奏、平實的情節提供了更為靈動的空間,使故事更能觸動喧囂世界中人們躁動不安的內心深處。本文主要分析影片聲音的獨特運用所創造出來的審美意義。
一、聲音展現環境氛圍
影片中的聲音可以運用音響、音樂來更好地展現環境氛圍,制造逼真感,增加畫面的內容,渲染影片故事的基調氛圍,使故事情節能更生動地展示在觀眾面前,讓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心靈上的觸動。
(一)奠定傷郁的環境氛圍。
在本片中出現時間最長的是淅瀝的雨聲,影片的悲情氣氛在持續的雨聲中不斷深化,且每次出現光線比較昏暗,更讓人覺得壓抑甚至于悲傷。下雨總是會讓人無盡地感傷,也往往會預示著意外的發生。“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無論是對于個人的悲傷心情還是對時代的無奈感慨都賦予了雨太多的愁苦意味。影片從五分三十四秒開始的雨聲就暗示了這個故事悲苦的結局,也奠定了整個影片傷郁的氛圍。陸焉識和馮婉瑜的故事就在這淅瀝的小雨所營造的傷郁氛圍中展開。
此外,在這部影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火車的轟鳴聲。人生總在別離和相聚中不斷地前行,火車的轟鳴聲總是給人更深的意味,不僅僅是旅行的開始和終止,更是人生的悲歡離合。在影片一開始最先出現的是火車的轟鳴聲,這就預示著這是一個與相聚分離有關的故事,也是一個坎坷曲折的故事。當陸焉識和馮婉瑜準備在天橋見面一起逃走時,火車轟鳴的聲音伴隨著他們見面的全過程,在轟鳴聲中他們聽不到彼此的聲音,火車的轟鳴聲營造了凄涼的氣氛,為陸焉識的再次被捕、婉瑜最后不識陸焉識的結局作鋪墊。響亮的轟鳴聲給人更為震動的旋律,奠定了更為凄愴的氛圍。
(二)營造緊張的時代氛圍。
影片的第一個情節是陸焉識逃獄與馮婉瑜相見未成,雨聲主要出現在第一個情節故事中,伴隨著雨聲陸焉識逃獄回到了馮婉瑜的家,伴隨著雨聲丹丹將父親的行蹤告訴了鄧指。在陸焉識逃回家的這個過程中持續不斷的雨聲一方面暗示出了陸焉識處境的狼狽和婉瑜內心的擔憂與激動,同時也營造了追捕陸焉識行動的緊張氛圍。丹丹在雨中將父親的行蹤告訴了鄧指,這時的雨聲已成為了丹丹心中矛盾的雨聲,為了想得到跳主演的機會不惜出賣自己的父親,這時的雨聲更直接地反映特殊的歷史環境及整個時代背景。
此外,音樂在電影作品中也可以起到展示時代特征的作用?!稓w來》這部影片的時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這個在中國近代特定的時代背景,有著其特定的音樂旋律和時代特征。在影片中屢次出現的《紅色娘子軍》的音樂就創造著文革這個特殊的時代氛圍,影片的故事情節都是在這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展開的。從陸焉識被抓到馮婉瑜和丹丹之間的矛盾,及到馮婉瑜失憶都和這個音樂密切相連。陸焉識和馮婉瑜的故事就是文革的產物,而《歸來》也正是特定環境氛圍之中的特殊現象。同時《大海航行靠舵手》也是那個年代特有的主題旋律,包含了豐富的無產階級革命情感,是特定的文化政治背景下的音樂作品。
二、聲音創造情感體驗聲
電影的音響效果可以起到超越畫面的語言作用,它往往直接影響到整部影片的審美境界。在這部影片中聲音創造情感體驗、強化感情力量、升華情感主題的作用尤為突出和細膩,起到了獨特的審美效果。
(一)強化感情力量。
看過《歸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82分30秒時出現的陸焉識急促且鏗鏘有力的腳步聲。陸焉識通過去給婉瑜讀信重獲了婉瑜的好感,陸焉識離開時走下樓梯的那種鏗鏘有力的步伐仿佛踏在了人們的心上。由于整個影片節奏舒緩,氛圍傷感,而陸焉識在此刻的激動和興奮顯得尤為突出和明顯。這個腳步聲中包含了多少辛酸,又暗含了多少希望,不去想更多的關切,只是想靜靜地守候在所愛之人的身邊,陪伴她最做最平凡的事情。而這種興奮的腳步聲放在文革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尤其是安置在一個備受牢獄摧殘之人的身上,更是強調了愛情已成為他現在生活的主要部分,對愛人的情感成為他生活的中心。也從另一方面暗示了愛情是支撐他走出困境和生活下去的最大力量。
音樂是一種最細膩、直接和豐富地表達感情的藝術形式,抒情也是音樂在電影藝術中最突出的功能。在許多電影作品中,往往在人物感情世界發生劇烈變化或者劇中情節可能會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情感沖擊時使用音樂來渲染、強化感情力量。電影《歸來》將人性最美好的情感表現得細膩深刻,在影片中多次運用《漁光曲》的背景音樂旋律來強化感情力量,加強影片的感情基調抒發。
(二)升華情感主題。
《漁光曲》是中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關注底層社會,將人們凄慘的生活藝術化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影片手法質樸但具有很大的藝術感染力,而同名的主題曲清新真摯,深情動人?!稓w來》的背景插曲是《漁光曲》改編的鋼琴曲,溫婉動人,既符合影片舒緩的情節節奏,又使男女主人公真摯的情感動人的故事慢慢融化進觀眾的心里,觸動人們內心最敏感的心弦,引起讀者的共鳴。當73分48秒馮婉瑜從外面回來,聽到屋內熟悉的鋼琴旋律,黑乎乎的走廊里照進了滿滿的陽光,照到婉瑜的臉上,這時插曲想起,既符合了當時婉瑜激動難平的心情,同時也是她對愛情多年的等待,對陸焉識刻骨銘心的愛情。這種情感不是撼天動地的誓言,不是波瀾壯闊的情節,而是最平淡的堅守,最值得的等待。此外,在影片即將結束,101分41秒,茫茫雪景之中陸焉識用三輪車推著婉瑜去車站接站,這時《漁光曲》鋼琴曲再次響起,“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場景就出現在大家的眼前,有無悔的等待,不盡的希望,執著的陪伴,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
然而當今社會,經濟高度發達,物質充裕,精神卻極度匱乏,離婚率的逐年提升,婚姻觀的歪曲,情感問題引發的糾紛甚至犯罪事件不斷增多,這個社會缺乏人們對美好情感的執著堅守,人們的心靈需要“歸來”,人們的愛情需要“堅守”,人們在溫婉的音樂中找到最真情的回歸,也看到情感陪伴中最執著的力量。這個音樂不僅營造氛圍,更主要是傳達出這個影片所要表現的情感啟示和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彭吉象. 影視美學[M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2]尹鴻. 當代電影藝術導論[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作者簡介:孫文賽(1989年-),女,山東省德州市,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