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山情》是大型陜南民歌現代戲,演出后有著極其強烈的反響。本文從本戲的情節結構設置、戲劇場景的設置、戲劇音樂主旋律的設置、戲劇演出的不足之處四個方面對本戲給予了詳細的解讀。力求對現代民歌劇的劇本寫作和演出有一定的理解和探討。
關鍵詞:民歌劇;《巴山情》;陜南民歌
中圖分類號:J6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49-01
民歌劇是從2004年年底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康定情歌》開始,逐漸走入觀眾的視野,以其鮮明的地域特征,尤其是地方民間民歌穿插劇中,加上完整的故事情節,使得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既沉浸于人物獨特的民歌“詠嘆調”,又被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所感染。大型陜南民歌現代戲《巴山情》同樣也具有這樣鮮明的藝術特征。
在情節結構設置上,這部劇作以發生在秦巴山區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講述了1935年陜南蘇區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一部分紅軍戰士因受傷無法隨軍前行,以獵戶秦老梗和女兒秦玉鳳為代表的秦巴山區人民主動收留受傷紅軍連長郭大江,與國民黨“鏟共團”展開針鋒相對,斗智斗勇的斗爭過程。整部劇作以獵戶秦老梗、秦玉鳳為保護紅軍郭大江與“鏟共團”之間的斗爭為主線,以秦玉鳳與郭大江之間的愛情發展為副線展開故事。其中第五場“掩護”為全劇發展的高潮部分,秦老梗在敵人面前為了掩護紅軍郭大江的真實身份,認郭為自己的兒子,可在親身兒子現身后,無奈又不能相認,致使其親身兒子秦大年被敵人抓走。在最后的兩場戲中,郭大江與秦玉鳳舉行婚禮儀式,秦老梗為了婚禮熱鬧下山打酒被敵人槍殺;郭大江在面對狡猾敵人“白胡子老頭”,識破詭計,將其擊斃,帶領地下游擊隊員,消滅眾匪兵,俘虜文興漢,李隊長等人,獲得最終的勝利。使得戲劇沖突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該劇設置的主要矛盾沖突鮮明,其中在秦老梗、秦玉鳳與郭大江之間也有次要矛盾沖突參與其中。在觀看的過程中,觀眾被其中曲折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時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民歌劇作為歌劇的一種,在情節的設置上,力求簡單明了。本劇選取發生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革命紅軍與秦巴山區的人民之間深厚感情為表現對象,從真實歷史故事改編,再現了當時中國工農紅軍為爭取革命勝利,艱苦卓絕的斗爭歷史場面。同時,對在斗爭過程中展現出來的軍擁民,民愛軍,軍民一家親的主題進行了宣揚。這種從當地挖掘真實歷史資料,重新提煉故事情節的戲劇創作方法,使得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既能了解地方歷史文化,又能在故事情節的展開過程中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達到了非常好的觀影效果。
同樣這部劇作在表現方式上也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
首先是戲劇場景的設置,在舞臺效果方面,從整部劇的演出過程來看,鮮明的陜南地域特征貫穿始終,從連綿的大巴山,蔥郁的竹林,到農民的日常生活習俗,情感表達方式,劇中人物的紫陽方言,都處處提示著這部劇作的陜南特色。
其次是紫陽民歌作為本部劇作的主旋律利用也是這部劇作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紫陽民歌是陜南地區漢族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紫陽民歌分為”山歌”、”小調”、”風俗歌曲”、”花鼓八岔”、”號子孝歌”等和”新民歌”十幾個曲種。其音樂風格大多有著較強的抒情性、敘事性和舞蹈性,適于表演動作、表達情節和反映人物復雜感情。現發現的曲目已經達到了5028首,豐富的民歌資源幾乎涵蓋了情感表達的各個方面。在這部戲中,我們看到了戲劇音樂的理論思維和技術手段對紫陽民歌的掌控是到位的,隨著劇情的展開,作曲家構建了一場極具戲劇性張力的“民歌劇”音樂。“郎是遠來喲紅軍哥/妹在巴山喲織綾羅/東織那個日頭西織月呀/把哥織在心窩窩/喜鵲那個搭橋把河過/哥妹同心結絲蘿。”這首主題曲多次在劇中出現,其中悠揚婉轉的曲調所營造出來的情感基調貫穿始終。同時這首主題曲也遠遠超越了其本身表達的男女之間的愛情本身,“紅軍哥”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巴山織綾羅的“妹妹”也成為根據地老百姓的“代言人”。這種對紫陽民歌《郎在對門唱山歌》的經典改造,正是讓民歌獲得新生命力的重要探索。至于本劇中人物的對白,全部用紫陽方言,地道的方言對于表達特定地域人物的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秦老梗:再莫見外了,快歇到、快歇到。王保長:哎呀哎呀來了, 來了。 哎呀汪隊長,你哪門來了也不說一聲。王保長:莫打槍,抓活的。這些經典方言在演出過程中,不但還原了故事發生的歷史場景,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也覺得親切耐聽。
民歌劇作為歌劇的一個種類,劇中人物情感的歌唱表達始終是作曲家應該重視的一個方面。本部劇作中,作曲家從各地民歌和民間文化中汲取營養。例如:秦老梗在第三場中的唱段:“江邊栽竹望生筍,塘里種藕盼生蓮。”就節選自宜州山歌,屬于西南官話民歌。郭大江在第三場的唱段:“水流千里歸大海,大雁南飛復去還。”節選自陜北民歌。“魚歸大海雁歸天”是從卦辭“占得此卦宜且喜,魚歸大海鳳歸天”化用而來。秦玉鳳第七場唱段:“郎是遠來喲紅軍哥/妹在巴山喲織綾羅。”無疑有紫陽民歌《郎在對門唱山歌》的影子。正是這些來自民間的歌詞唱段,在表現情感中起到了豐富人物情感,擴大表現內涵,豐滿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我們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由于欣賞習慣和角度的不同,難免產生一些差異,例如:在戲中第三場路歸的演出過程中,存在故事進程緩慢,有拖沓之嫌。在人物情感表達上,如第五場戲中,秦大年逃跑,汪隊長急派人去追,而后槍聲響起。在這樣的場景下,作為秦大年的生生父親,秦老梗的唱段只有簡單三句:“槍聲響,穿云裂石,把我的心撕爛,/大年啊/我的兒啊他他他命喪黃泉啊。”這樣的處理難以表現出秦老梗內心當中對兒子的深深愛意與悔恨之情。即使本劇有這些小的瑕疵,我們也要看到這部劇在整個民歌劇創作和演出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探索精神。
這部劇作的演出成功,也為我們帶來了一些思考,那就是我們在面對陜南民間特色的地方文化時,如何把遺落的分散的甚至是即將消失的特色文化加以保護。這種保護不是簡單的“輸血式”救濟,而是如何能讓這些文化能夠重新融入當下的文化潮流中,讓觀眾或更多的人了解認識這些地方文化的獨特價值和地緣意義,意識到在現代商業化全球化的浪潮影響下,什么才是一個地域獨一無二的“標簽”。文化創新首在文化的傳承,陜南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有一定的劣勢,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正是由于他的封閉發展緩慢,其間的地方民間文化也是受沖擊較小,保存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完整。比如紫陽民歌中的代表作品《郎在對門唱山歌》,這首歌曲演唱最為完整和地道的是在一位家傳唱端公戲的老藝人。漢調二黃作為安康地區的特色戲曲劇種,對它的研究和保護也都是剛剛起步。近年來隨著陜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工作人員都開始重新整理挖掘相關資料,并獲得了一定的成果。接下來我們要繼續做的就是思考如何把這些優秀地方文化納入文化創新的思維當中,單純的學理研究和單純的實踐研究都已經不能滿足文化創新的需要,二者必須緊密結合。
時值陜西省第七屆文化藝術節開幕之際,安康市政府,安康市文廣局在安康分會場適時推出了安康分會場共演出五臺劇目,分別是漢濱區的漢調二黃現代大戲《蓮花碑》、漢調二黃傳統戲《五女拜壽》;紫陽縣的紫陽民歌劇《茶山情》;石泉縣的音詩畫舞《秦巴水鄉·石泉十美》;市文化產業發展中心陜南民歌劇《巴山情》。這五部大戲,旨在借此機會展示近年來安康市文藝創作界的工作實績,傳承優秀民間地域文化。同時我們文藝評論界面對創作出來的優秀作品時,也應該在研究作品的基礎上繼續挖掘其中的深層意蘊和藝術特征,看到其中的不足之處,從學理角度對其作出客觀準確的評價,從而為傳承優秀地域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貢獻一定的力量。
作者簡介:鄢志莉(1984-),女,漢族,甘肅隴南人。現為安康學院藝術系教師,助教,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音樂表演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