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的實踐是永恒不止的,發展也是永恒不止的。發展哲學不能只是立足于現在,更有其未來的前進方向,為人類的實踐更好的服務。
關鍵詞:發展前景;發展措施;與時俱進
中圖分類號:B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51-02
一、中國發展哲學前進的途徑和措施
1.立足于本國國情,與世界接軌。
“BRIC”是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英文首字母,作為金磚四國之一的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速度及發展成果眾目所睹。2003年10月美國高盛公司發表了一份題為“與BRIC s 一起夢想的全球經濟報告”。報告估計,到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重新洗牌,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羅斯將變成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金磚四國的相同特點就是國家經濟增長較快,人口相對較多。
中國當前的發展活力位于世界經濟區域之首,引進高額外資,成為全球最大企業集團的生產基地。中國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國,充裕、廉價、可靠的勞動力驅動了中國經濟繁榮,除了獨特的價格優勢之外,就業人員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不過,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下面也潛藏著危機。經濟過熱的隱患依然未能消除,城鄉、個人收入之間的巨大差異使發展失衡,危及社會穩定;環境污染更加惡化。中國股市缺乏獨立、有效的監控機制;原料不足、能源缺乏等一系列問題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要與世界的發展環境接軌,時間上,中國仍需較長一段時期。在發達國家仍然掌握先進的核心技術、運營模式、管理觀念,控制著國際環境發展趨勢的情況下,中國還不具備具有核心的發展力量。比如在生產發展上還只能做些外包項目,還只能是世界的加工廠,走低端生產發展路線。中國要想在狹縫中求生存,走上世界發展的前列,就必須繼續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繼續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加強自身建設與創新。通過健全相應的社會制度,有理有利有節的落實“走出去,引進來”的策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節約生產資源,改善生存環境;在國際大環境下找準自身發展位置,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
2.重視民生,關注人的發展。
民為重,人民是組成國家的主體。沒有人民,就沒有國家。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重民、貴民思想在中國歷史由來已久,孟子曾提出民貴的思想,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1]《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這是講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駛,也可以使船淹沒。心存大善大賢,少私寡欲,息民養民,國家才會生產,國度才會富裕安康。古代思想家老子曾提出休民、安民、養民的思想。老子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1]毛澤東也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當前,讓廣大農民富裕起來,不斷提高農民的人均實際收入,是中國通過轉型發展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前提,也是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4]
馬克思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4]這表現出了人民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人民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創造了歷史。世界上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由人民創造的。人民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社會制度的更替,無論是通過改革,還是通過革命都必須依靠人民群眾來實現。人民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包含于同一個實踐過程。社會的進步依賴著人的發展,并為人的發展創造新的條件。人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人的主觀創造性及實踐能力又不斷地推動者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不僅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目的,更應該是發展哲學不斷深化的理論內容。
人民的生存生活問題是一切人類社會的主要問題。一個社會的發展,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把民生問題放在第一位,重視人民。解決民生,關注人的發展,兩者相依相輔,是國家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和最終目的。這不僅是社會國家發展的基礎保障,更是社會國家發展的最終目的。
3.解決好社會利益分配,促進社會各個結構循環良性發展。
社會利益出現在人類社會中,一切的利益都是由人類創造的,利益的分配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始終。由于人的社會性,解決好社會利益分配,是促進社會各個結構良性循環發展的保障。
勞動使人們進行合作,創造公共財富,出現利益分配。利益分配存在于社會生產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社會主體以及所有參與社會生產實踐的主體都是利益的所得者。在假設社會資源是恒定的情況下,每個社會主體都可以持天賦資源的特權參與利益分配。由于人類的生產實踐,就出現了利益的再次分配。
利益分配的公平正義直接影響著社會各個子系統的良性循環發展。這是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是產生社會矛盾的根源,直接體現在社會矛盾中。不公正的分配甚至會導致社會分工的重新洗牌。一個龐大的社會結構、社會系統本身就是由無數個體的人或是人的組織參與而構成的。每一個個體人,每一個組織,直接受到社會利益分配的影響。因此,社會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影響著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對參與社會生產的情緒和積極性。
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建設注重了社會利益的合理分配的重要性。以社會實踐為基礎,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和諧社會建設不僅需要人們高尚的品質和道德情操來創建,更多的體現在社會利益公平合理的分配中。
二、中國發展哲學前進方向:緊扣時代脈搏
中國發展哲學的研究應緊扣時代脈搏,緊密結合中國發展道路的發展實踐,充分發揮理論引領實踐的作用。中國一系列的發展經驗證明,哲學理論的創新是引導中國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給中國實踐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理論引領實踐。
當前要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繼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邁進,必須大力發揮哲學的引領作用。哲學的研究更應該與人類社會發展實踐緊密結合,緊扣時代脈搏。哲學理論不能只是“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變世界”。“實踐的唯物主義”不能只是理論形態的研究,要把理論付諸實踐,創造價值。當前發展哲學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研究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走出正確的前進道路。做好理論對發展進步的積極引領作用,就要緊扣“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運用發展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反思過去,探索未來,在深入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分析現階段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建構中國自身特色發展理論,不僅要借鑒和汲取當代西方的積極文化價值,又要挖掘和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深化發展理論的內涵,就要立足于中國現代性的視角,在與其他國家現代化模式的比較中考察中國發展道路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闡釋其內涵和實質。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有關民族性與現代性、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矛盾日益彰顯,發展理論更應該發揮好理論對社會實踐的引領作用,深入研究并解決社會矛盾,推動中國社會的成功轉型。
2.樹立正確發展理念。
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主要是相對于“唯GDP發展論”來講的。“唯GDP發展論”對中國的發展歷程有著相當長時間的影響。它的存在中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盲目性。
“唯GDP發展論”之所以有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是由于物質基礎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的首先需要。縱觀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發展的結果就是締造一種高于原有狀況的新的人類文明,是人類對于文明的不斷追求與實踐。單純地追求人的某個或者某些具體的單項生活需求和規劃目標的獲得,不是人類對發展的最終愿望。
“唯GDP發展論”存在著盲目性。人類社會本身是一個物質與精神交織成的網,單純的經濟物質追求會泯滅人類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唯GDP發展論”的蔓延必然會引起與人類發展目的相違背的結果,例如逐漸凸顯的無視文明、抵制文明、與文明相悖甚至毀壞文明、反對文明的人體行為,導致了社會主義文明整體水平停滯不前或有所下降的現象的產生,這些都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要轉變發展理念,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點,重視人類現代化文明的構建及現代化文化對發展的精神動力作用,拋棄唯經濟增長論,同時注重人類的文明家園建設,消除任何片面的形式上的歪曲的發展理念。發展的理念要尊重人類社會與自然存在兩大規律的統一,走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道路,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對于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這樣理解:“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6]
3.加強核心價值觀建設,發展文化哲學。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基礎,就好比是人的糧食。一日無糧,終日慌。在中國發展哲學的前進道路中,加強核心價值觀建設是急迫而重要的任務。
建構中國特色核心價值觀,必須從社會和個人兩個層面著力構建,在全社會確立符合歷史發展趨向和主體發展需要的,具有普遍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流觀念。對于個人,要加強每個民眾個體的素質教育。正確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相互貫通與融合及對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影響,在群眾中深入宣傳中國特色文化。中國特色核心價值觀的特色,應體現在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繼承,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觀的升華。它的特點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民主、富強、公正、和諧、自由等特質。堅持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核心價值觀。
文化是一個國家社會的靈魂。文化對一個國家社會發展具有先導作用。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期,文化哲學的建設在發展哲學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推進中國發展的文化哲學的創新與創造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孟子·盡心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老子》第七十五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3]《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97年,第1031頁。
[4] 厲以寧著《轉型發展理論》,同心出版社(北京),1996年,第219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年,第104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年,第123頁。
作者簡介:
李丹,女,碩士研究生,漯河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發展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