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3月14 日發布的新《刑事訴訟法》,于2013 年1月1日生效。新《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了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適用條件、審查責任和處理原則。毫無疑問,新《刑事訴訟法》為刑事和解制度的正名,將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國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文主要從適用現狀、處理方式、實務效果等三個方面闡述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實踐狀況,從被害人的補償價值、加害人的社會回歸價值、社會穩定價值和司法機關的效能價值等四個方面闡述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價值。
關鍵詞:刑事和解制度;適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53-02
一、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實踐現狀
(一) 刑事和解的適用現狀。
在我國適用刑事和解制度的案件主要故意傷害(輕傷)案件和交通肇事案件,幾乎占所有和解成功案件的的67%。一般的輕傷案件,犯罪人及時的進行經濟賠償和道歉悔罪,被害人及其家屬接受后,受損的社會關系基本可以恢復,也就沒有必要對加害人以重罪量刑;而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加害人足夠的經濟賠償,可以彌補被害人的損失,更具有現實意義。運用刑事和解的案件還有:成年在校學生的輕微刑事犯罪案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盜竊、銷贓等輕微侵財案件;過失犯罪案件;其他具有可寬恕情節的刑事案件。
(二)刑事和解的處理方式。
在絕大部分地區的刑事和解實踐中,對和解成功案件的加害人適用酌定不起訴的比例都比較低,大量案件是通過退回公安機關撤案或者向法院提出從輕的量刑建議這兩種方式來處理的。根據一項針對司法機關的調查,在和解成功的案件中,公安機關撤案不予追訴的占36.5%,檢察機關作出酌定不起訴決定的占7.9%,檢察機關向法院提出量刑建議的占55.6%。通過刑事和解終結訴訟程序的約占全部刑事和解成功案件的一半。在審前被分流的案件中,有82.1%是采用退回公安機關撤案這種“倒流式”的“法外”程序進行的。這些數據所建構的實務現狀,與立法者對刑事和解的預期非常不同。首先。立法者對刑事和解的定位是一種高效、靈活的審前分流手段,但數據表明,超過一半的案件還是沒能通過刑事和解的渠道順利實現分流,還是到達了審判階段,占用了傳統意義上相同的司法資源。其次,在一半不到的審前分流案件中,絕大部分是通過偵查機關撤案的法外途徑來解決。實際上,法律并沒有賦予公安機關適用刑事和解來撤案的權力,公安機關的權力在于向檢察機關提起從寬處理的建議,立法者也許考慮到了偵查機關的權限過于強大會造成隨意撤案、架空國家刑罰權的情形。再次,在法律上比較名正言順的檢察機關酌定不起訴情形卻是適用最少的。我國沒有建立暫緩起訴的制度,所以檢察機關不起訴是屬于酌定不起訴的范疇,但是這一項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三) 刑事和解的實務效果。
在對和解協議的執行方面,和解成功后立即履行率為88.1%,全部履行率為91.4%,顯著高于附帶民事訴訟20%不到的執行率。在執行率方面的優勢,是刑事和解對于被害人最大的吸引力所在。正是由于該制度能夠落實賠款,被害人才愿意在刑罰的問題上做出妥協。在當事人對刑事和解的反饋方面,被害人對刑事和解滿意的占90.9%,基本滿意的占9.1%,不滿意的為0;加害人對刑事和解滿意的占67.5%,基本滿意的占32.5%,不滿意的為0,被害人的滿意度總體上高于加害人。這個情況基本是在預期中的,因為刑事和解的落腳點是被害人的話語權,同時在加害人的刑罰問題上做出一定的讓步。另外,刑事和解的關系恢復率為90.9%,上訪申訴率為0。
總體來說,刑事和解收到了預期的效果,這主要歸功于當事人話語權的提升。過去被害人無休止的纏訟、上訪,主要是因為國家在追訴犯罪時,忽略了他們的訴求,沒有恢復他們受侵害的權益。刑事和解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對案件當事人話語權的尊重,由此帶來一系列正面效應,比如貫徹案結事了、節約司法資源、案件審前分流、修復受損社會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等。尤其是在交通肇事的案件中,各地司法實踐的反饋表明,對交通肇事案件適用刑事和解的情況相當普遍,事故雙方對案件處理的結果也比較滿意,并被廣大社會公眾所認可。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價值
刑事和解通過讓犯罪人悔過自新,認識到其犯罪行為對社會的危害,喚起其內心的愧疚,指引犯罪人思想,避免犯罪行為的再次發生,促使他積極回歸社會,實現了特殊預防的作用。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國越來越被社會與公眾接受和認可。在2012年發布的新《刑事訴訟法》中為刑事和解制度正名,從此刑事和解制度有了法律的依據。刑事和解對“和”的價值追求恰好與和諧社會的“和”、輕刑化的“輕”、寬緩刑事政策的“寬”相契合。
(一)對被害人的補償價值。
加害人的加害行為對被害人造成精神和身體的傷害,必須得到公正的的賠償。但是從現有的很多案件來看,被執行人不愿意支付賠償或者無力支付賠償是案件難以執行的主要原因。對于輕微案件或是社會危害性小的案件來說,如果實行刑事和解,無疑是對被害人最好的補償。對于無力賠償而又有意達成和解的侵害人,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被害人賠償制度,讓加害人通過擔保程序從被害人賠償基金中申請一部分專款來賠償被害人各方面的損失,而后加害人又可以通過以后的勞動來還清所申請的款項。
(二)對加害人的社會回歸價值。
任何侵害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懲處。這一過程是對被害人追求公平的回應,也是讓加害人認識到行為的危害性,規制加害人的行為,使其不再觸犯法律。通過刑事和解,可以減少監禁刑的使用,防止交叉感染,有利于加害人回歸社會。
(三)對社會的穩定價值。
和諧社會首要的要素就是穩定性,維穩工作也是目前我國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社會要穩定,就必須要消除社會中不穩定的因素。而刑事案件就是破壞和諧社會穩定的因素之一,刑事和解通過加害人的賠禮道歉,真誠悔罪,賠償被害人精神和物質的損失,并真誠請求被害人的諒解,使得原本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得以修復。如若只是簡單的通過判刑來懲治犯罪,被害人的損失很可能無法得到彌補,并且會加深雙方當事人的矛盾,同時也不利于加害人順利回歸社會,一旦被交叉感染,加害人很可能會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通過刑事和解的作用,原本被刑事糾紛破壞的社會關系得到修復,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間緊張的關系得到修復,社會重新回到穩定的狀態。
(四)對司法機關的效能價值。
刑事和解對司法機關產生的效能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就是刑事和解有利助于節約訴訟資源。從現有的司法實踐來看,刑事案件存在大量罪行輕微的,其個案的偵查、起訴、審判難度不會因為案件性質較輕而有所降低,如果適用刑事和解后,我們的司法機關可避開偵查、起訴、審判中的若干程序環節,加快對案件的處理,從而降低司法成本。從宏觀上說,輕微刑事案件若是采用刑事和解則可以使司法機關更加有效地集中人財物等資源集中處置那些社會影響較大、社會危害性大的案件,這對全面提高訴訟效率有著積極的作用。第二刑事和解有利于提升司法效果。刑法的目的是為了打擊和預防犯罪,司法制度不僅是處理案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打擊、預防犯罪的過程。刑事和解對加害人來說是一個透明、公正的糾紛解決機制,通過與被害人面對面的情感互動,加害人實現換位思考,內心產生內疚感,從而產生對社會、被害人的產生良性負罪心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加害人悔罪過程,對于預防再犯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2]高銘暄主編:《刑法學原理》(第 1 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3 年版。
[3]馬克昌編:《犯罪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1 年版。
[4]陳興良:《刑法謙抑的價值蘊含》,載《當代中國刑法新視野》,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5~117 頁。
[5]張慶方:《恢復性司法——一種全新的刑事法治模式》,載《刑事法評論》(第12 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作者簡介:陳嫡(197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學與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該文章系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課題《和諧社會語境下刑事和解制度的價值、風險與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編號(FX132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