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緊密結合“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實際問題,堅持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當前,我們要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一要警惕“西化”中國,二要警惕“僵化”中國,三要警惕“儒化”中國。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色;理論自信
中圖分類號: 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56-0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人類歷史的偉大創舉,必須體現自己的理論特色,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不是言必稱外國人怎么想,動不動西方人怎么說。所謂理論特色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堅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理論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大躍進”、“十年文革”等曲折和失誤,歸根到底就在于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緊緊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如何擺脫現狀,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建設道路,開辟了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形成了系統的鄧小平理論。
20世紀80年代末,我們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環境,所肩負的歷史任務、黨的自身狀況等,都出現了許多新情況。特別是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造成了很大沖擊。要經受住長期執政的考驗,要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繼續前進,就必須大力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勇于實踐,勇于探索,第一次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把發展單純等同于經濟增長,單純追求GDP的增長速度,較少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過于關注怎么把蛋糕做大,較少關心如何公平分配蛋糕等等。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重新審視傳統的發展觀,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第一次系統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關系到中國未來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創立了科學發展觀。
總之,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了前無古人、艱苦卓絕的偉大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煉升華,上升為理論,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這個理論體系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發展中大國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從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嶄新的高度,也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出了具有中國實踐性的理論特色。
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
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要特別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要警惕“西化”中國。當前,有些人熱衷于按照西方流行的學術思想、觀點和話語體系來分析研究中國問題,并以此為時尚。這種“西化”教條主義是荒謬的。他們鼓吹私有化,鼓吹走西方國家所謂的自由民主之路,本質上是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根本企圖是“和平演變”中國。這就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所說的“改旗易幟的邪路”。
二要警惕“僵化”中國。目前,有些人習慣于把書本凝固化、絕對化,甚至還拿書本抵制思想解放。這種“僵化”教條主義是荒唐的。他們針對改革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主張回到改革開放前的道路,回到計劃經濟的封閉僵化時代,這就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所說的“封閉僵化的老路”。
三要警惕“儒化”中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社會上各種思潮蜂起,其中之一便是“儒學熱”。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有豐富的內容,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研究、繼承和發揚。然而,近年來,在“儒學熱”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一些人公開打出了“儒化中國”的旗號,甚至企圖用儒家學說來改造當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他們把儒學說成是人類的最高智慧,是指導人類未來發展的“圣道”,也是解決中國各種問題的唯一良藥。他們提出,中國“當前的現實是有效率的,但又是不公正的,而且缺乏合法性”,出路只有一個,便是“儒化中國”,把中國建成“儒教國”。他們還設計了一套把中國變為“儒教國”的具體方案,提出總的原則是“和平演變”,具體策略是“上行路線”與“下行路線”“雙管齊下”。所謂“上行路線”,就是“儒化共產黨”,把共產黨變為“儒士共同體”。所謂“下行路線”,就是把儒教確立為國教,“儒化社會”。很顯然“儒化中國”論者的思想、主張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儒學熱”的范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其歷史的意義,是中國隗寶,然而他們不是從思想文化上研究、弘揚儒家文化,所提出的也不是弘揚儒家文化的學術研究計劃,而是要把“儒學熱”從思想文化研究活動、從學術活動引向政治活動,實現其改變現行政治制度、獨掌國家大權的政治主張,實現其“和平演變”中國的險惡用心。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儒化”教條主義是荒誕的。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輪回交替,近代中國百余年的積貧積弱,表明儒家學說不可能承擔起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崇高使命。能夠擔當這個使命的,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莫屬。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指針,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不斷推出適合現實需要的理論創新成果來。
總之,實踐昭示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在當代中國,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這個根本方向,必須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推出適合現實需要的理論成果,進一步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特色。
參考文獻:
[1]十八大報告文件起草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國防大學叢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國防大學出版社,2008年。
[3]編寫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作者簡介:
郝東升(1982-),男,漢族,籍貫,河北平山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黨的創新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