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經過半個多世紀以來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所作出的歷史性選擇。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62-01
回顧和總結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程,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一、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成功歷史轉折(1978―1989)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新時期。
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他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適合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是我們黨和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得出的基本經驗。”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偉大征程中,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揭示出社會主義“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本質。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時代特征的實際,首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一系列基本問題即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使我們偉大的中國找到了希望,有了發展目標,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鄧小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開拓創新、承前啟后的偉大歷史意義,此后才有了通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的今天。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向成熟的現代化建設的前二步戰略目標順利完成(1989―2002)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沿著鄧小平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跟隨時代潮流,積極探索。
“三個代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她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識的偉大理論創新。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重大問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鄧小平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與豐富,社會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得以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穩步前進。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2—2012)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十六大后,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全面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方面同時,也不斷完善著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為進一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開創了中國建設的新時代,出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新局面。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光明的“中國夢”(2012—)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十八大以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的前進,為全面完成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繼續將偉大歷史事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習近平在2012年11月29日,參加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詳細闡述了“中國夢”概念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代接一代的中國人胸懷理想,不懈怠、不動搖、堅定信念,艱苦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研究室,2009.
[4]胡錦濤,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范宗瑞,山東聊城人,男,西華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