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華夏文明的精神符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理論的核心問題,不但應結合當下我國實際國情,更應該從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營養,汲取精華。中國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最新概括,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必須依托中國文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66-01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其融合中華民族五千年天地之滄桑,含日月之玄機,源遠流長,根系深厚。胡錦濤在2006年4月21日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時講到:“我國傳統文化不僅哺育了中華民族、大和民族、高麗民族等世界1/4黃色人類,而且對整個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人類寶庫中的重要內容。”習近平在國內外各種會議中數次提及我國傳統文化,在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他講到:“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這24個字既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踐行,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在意識形態教育中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
中國五千年來都視孔子為圣人,西漢年間,一代梟雄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大儒董仲舒備獲榮寵。國外也稱中國儒家為“儒教”,這充分證明了“儒”學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但是儒家并不是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枝獨秀,我國是一個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多神教國家。陳獨秀曾闡述:“儒者不尚力爭,何況乎戰:老氏之教,不尚賢,使民不爭,以佳兵為不祥之器。故中土自西漢以來,黷武窮兵,國之大戒。佛徒去殺,益墮健斗之風。世或稱中國民族安息于地上,猶太民族安息于天國,印度民族安息于涅,安息為東洋民族諸民族一貫之精神也。”陳獨秀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特點歸結為儒、道、佛文化對國民精神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處處浸淫著此三種宗教的影子。在21世紀的今天,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理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世界。在一百多年“西學東漸”的沖擊下,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全盤西化之風險,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與傳統文化和西方社會思潮的關系時必須堅持正確的原則,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不能僅僅停留在“嫁接”的階段,不是簡單的理論和語言嫁接就能夠實現的。那么,中國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到底是什么樣的聯系呢?
一、佛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宗教領袖,在國內外宗教界有著廣泛影響。他不僅佛學造詣頗深,而且積極地將其佛教文化思想弘揚于世。他強調指出:“存在了將近兩千年的中國佛教,是擁有內容豐富、絢麗多彩的文化遺產。論它的典籍文化,論它的成績經驗,論它的國際影響,無論作為宗教或學術看待,中國佛教在全人類的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歷史中,都有不容忽視的地位[1]。
對佛家文化存在著誤解或誤讀。這種情況自古就已存在,并不是什么新現象,況且由于時代、地域、歷史、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誤解或誤讀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本身就是在不斷的誤讀或選擇中得以創新的。思維定勢認為佛家講求超脫、輪回。殊不知更講求諸惡莫作、與人為善、平等、自由,這是與是和會注意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或實踐相契合的。
二、道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治大國如烹小鮮”,何其清麗脫俗。老子作為道家文化的創世人,其傳世名著《道德經》,曾受孔子“問學與道”之禮待。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謂是《道德經》的主題思想。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天人合一’論,是中華文化對人類的最大貢獻。”‘天人合一’的訴求就是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
所以,道家文化更似近代意義上的哲學,不僅談“人道”,也在“人道”之上引進“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僅思索形而下的“有”,而且探索形而上的“無”---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如學者葛兆光所言:“他們(道家)體驗宇宙變與不變的道,然后把它推衍到社會與人類。思想的起點從‘天道’開始,然后才從這里衍出一個知識系統[2]。人類自近代工業社會以來,對大自然不斷征服,可謂不可一世。對此老子有云“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且視自然界萬物皆情。“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見素抱樸,少思寡義”。所以,老子提倡“道法自然”,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就是和諧。
三、儒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梁漱溟先生講:中國人約束自己靠道德,西方人靠宗教。西方人主張“人性惡”,人生而帶有“原罪”,這種“原罪”的觀念使得西方人靠上帝約束人類行為。與西方不同,我國傳統儒家文化是主張“人性善”的。儒家以孔子的辦學教授為起點,經過以孔子、孟子、荀子為核心的先秦儒學萌芽時期、兩漢儒學形成時期、在宋明理學時期達到鼎盛。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一整套學說,創立了儒學思想體系。在國家層面,《論語》中有“事君,能致其身”、“君事臣以忠”等眾多說法。孔子“殺身以成仁”、“見危致命”、重視大義、大節,在國家興亡的危急關頭,能夠以身許國,為民族利益而獻身的愛國之舉經過歷代儒家的弘揚和發揮,培育出了中華民族志士仁人“臨大節而不可奪”的民族氣概。荀子也提出“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3]”的表述,即國家也須注重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如果政府不講信用,民眾就會對政府失去信心。由此可以看出,誠信是國家長久發展、人民和睦相處、社會平穩發展的重要保證。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誠信、愛國思想都可以在儒家文化中找到思想源泉。同時,儒家文化的誠信、愛國思想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價值準則。
曾然今日新一代文人志士有感于現代社會的精神饑渴,于是在民間建立學院、書舍,總有著意圖使儒家重返廟堂之高、讓四書五經成為教育范本之嫌,從而頗有光復儒家往日興盛之勢。但從我國社會的發展的需求來看,它的某些方面可以為現代化發展服務,而另外一些不適合歷史發展的方面應予以揚棄。 我們須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我們也可通過宣傳傳統文化經典書籍,制作傳統文化影視作品,舉辦傳統文化活動,對內提倡優秀傳統文化,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注釋:
[1]沈瑞英:趙樸初佛教文化思想略論,《五臺山研究》。
[2]聶珊:論金庸小說的道家文化精神。
[3]荀子·非十二子。
作者簡介:
1.袁博,女,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2.武亞男,女,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