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是江西科技學院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主要任務,加快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推進創新人才培養已經成為江西科技學院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新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75-01
作為全國民辦教育“領頭羊”的江西科技學院,20年來秉承“自信、自強、創業、創新”的大學精神,在跨越發展中打造出創新的局面。面對學校的創新要求,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還不能完全適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還不能完全符合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建設的水平還不高,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忽視個性化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過于理論化,理論與實際脫節,實踐教學薄弱;教師隊伍的素質及教學科研水平亟待提高,教師的教學投入還須制度性保證。因此,加快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推進創新人才培養已經成為江西科技學院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建設,培養學生會成為知識面廣的實用型人才
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是江西科技學院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主要任務。我們以往修訂過程,也都是按照優化課程體系來開展的。過去,我們按照傳統的知識傳授教育觀,將課程劃分為公共課、學科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課程模塊名稱的變化體現了新的教育管理觀念的變化。我們過去所說的公共課、專業課,是以知識傳授教育觀下的管理理念體現。我們應將課程體系納入到人的培養過程中去考慮,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傳授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公共課程,起基礎作用,絕不容忽視,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將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而不僅是作為知識的傳授過程。這樣形成的課程體系應該說是符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引進先進的課程理念,引進、合編、改編、借鑒國外先進的教材,構建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己任的課程體系,大力推進課程和教材的實用化程度和水平。結合教材內容,安排學生閱讀書目和閱讀材料,拓展學生知識面,以培養知識面廣的實用型人才。
第二,優化課程體系,建設一批精品課程。圍繞該板塊的培養目標,對政治類專業、法學類專業、經濟類專業的相關課程進行有機整合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課程體系。具體的指導思想是,強化理論基礎課程,拓寬應用知識課程,增強人文素質課程,充分體現注重知識,增強能力,提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要求。根據該指導思想,課程體系突出實用性、實踐性、操作性。 通過精品課程的建設,進行課程體系創新,江西科技學院正在把《馬克思主義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四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成為院級和省級精品課程。
二、精煉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
首先,更新和精煉教學內容,使政治理論貼近實踐、貼近時代。根據思想政治研究理論發展,更新教學內容,編寫新的教學大綱、課程進度表。為此,我們要精心研究本課程的相關內容和規律,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地促進教學大綱和課程進度的更新。在課程設置上加強現代內容,突出教學的時代感和應用性。教師應注意思想政治的最新進展重新審視、組織和講授思想政治理論,并且在教學要求上有相當的深度,盡量縮短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的周期。
其次,重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實行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采用“教師主講、學生輔講、大家提問、專題研討”的方法,做到教學互動相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不斷完善、更新教學內容,規范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加強基礎理論,結合學科新發展、新動向,及時把學科的新知識融會到課堂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啟發式教學,通過課堂討論、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效,讓學生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最后,通過建設,轉變過去單一的課堂傳授理論知識的教學模式,把研究性學習、經典著作選讀、大學生科研創新、社會實踐和實習、田野調查等多種形式納入課內外教學環節,構建起“課堂教學-科研訓練-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三、創新考試評價制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考試評價制度是當前培養創新人才較為緊迫的任務之一。現在我們一門課程教完了,就讓學生考一下。考試的目的并不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考試的內容很少涉及創新能力。說穿了,就是一個淺層次的知識再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大部分考試習慣把重點放在考察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上。要求學生復述書本上的結論,所謂的“理解”也不過是對書本知識的歸納、概括、系統化。很少有題目要求對各種不同觀點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對此進行中肯的評論。我們試題的形式,也就是填空、選擇、判斷、名詞解釋、簡答、論述、實驗設計等。大部分考試內容和形式非常單一。考試答案非得要統一,一旦相反就不得分。這與我們實施個性化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促進學生創新相違背。這是因為我們的問題很難去綜合,很難貼近實際,很難讓學生發表不同見解。我們的考試內容要貼近實際,答案也可以是千差萬別的。如果要單一問題,統一答案,我們的學校就是一個教學工廠。出來的學生都是標準統一的產品。所以,考試制度創新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第一,在考試方式上進行科學的改革,不斷豐富教學環節特別是實踐教學。
在考試形式上,我校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由開卷改為閉卷,并把平時與期末結合。閉卷考試由全校統一命題,統一考試,采取閉卷考試的方式,2012年期終考試卷面分占70%,平時成績占30%,而2013年對此作出了改革,2013年期終考試卷面分占60%,平時成績占40%,這就要求學生高度重視平時成績。平時成績主要參考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包括出勤、課堂紀律、問題回答、討論表現等,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撰寫調查報告。
第二,組織學生評教,讓學生參與課程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與民辦高校特色和江科精神相結合,根據我校辦學方針和學科定位,確立了為實現課程總目標服務的具體教學目標,體現了教學的靈活性。有的老師每節課都踢問題讓學生思考,擠時間給學生討論甚至辯論;有的授課大量生動史料、錄像等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如,放映“火燒圓明園”等電影片斷以解讀資本帝國的侵華罪行,用動物(虎、狼...)等標志畫“時空齋”,說明資本帝國瓜分中國的勢力范圍,等等。受到了學生的歡迎。10級工商系會計班學生張永先評價道:“通過一個學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我學到了很多知識,雖然課本上的內容大多數都是中學介紹過的,但是大學里,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闡釋了那段歷史,理論功底較深厚,知識面較廣,講課時擁有較豐富的思想資料而不是簡單的照搬現成的書本結論。能夠運用自己研究的成果,有自己的一定見解并從一個新的視角分析問題,即從世界歷史的眼光來幫助學術解讀中國史,從而給學生以啟迪。”
參考文獻:
[1]胡丹鴦.新課程方案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育模式建構[J].職業圈,2007(14).
[2]杜芳.我國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鄧惠芳,梁漢鈞.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評體系探索[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4]王晚英.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評方式改革探討[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9(6).
作者簡介:
1.羅玉明:男,江西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潘宗秋:女,江西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