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班級常規的培養是班級體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構建良好的班級常規是幼兒園班級管理的重要內容,是一切教育活動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主動參與;正面引導;良好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77-01
一個班的常規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組織一日活動的質量,如果常規沒有建立好,幼兒無法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師也會因在活動中要維持秩序而影響活動的質量,因此,常規培養是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
一、在游戲中學習
幼兒喜歡做游戲,在游戲中進行教育工作是最合適的,游戲是教育幼兒的一種常規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在新學期開始之際,我組織幼兒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戲,其中的“朋友”并不是我們所理解的一般的“朋友”,而是孩子們平時需要用的例如杯子、毛巾等日常用品,這是他們生活中的朋友,也是不可缺少的朋友。我們會在所有日常用品上面貼上標簽,寫上名字,這樣就不會拿混,而我會讓幼兒自己記住自己的標記,從而在一堆東西里面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個。通過這種游戲,幼兒學會了認識自己的東西,也學會找自己的東西,同時也能明白這些東西只能是自己用自己的,不能用別人的。
還有另一種智力游戲,如“猜猜我是誰”,在這個游戲中,我會讓幼兒對老師進行辨認,哪個老師有人什么特點,如穿什么顏色的衣服、是什么樣的發型等,通過這些特點辨認老師,并且記住哪個老師姓什么,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辨識能力。
二、培養方法
1.用故事來強化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意識。
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聽故事,比如針對幼兒常規方面,給幼兒講述故事,通過故事讓幼兒懂得不洗手吃飯后會肚子痛,告訴小朋友故事中的小朋友就是因為沒有洗手而將手上的細菌吃到了肚子里,才會引起肚子疼的,強化孩子們飯前洗手的意識。這樣,孩子們不但聽故事時很認真,而且對于內容也會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后大家也會互相監督,飯前洗手的質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設立“小組長”職務,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班干部要從幼兒開始培養,所以我在班里設立了“小組長”的職務,讓小朋友來做,他們太小,可能不會特別理解這個“小組長”的含義,以及做這個“小組長”應該要做哪些內容的工作。所以我通常都會讓全班的幼兒輪流擔任“小組長”,讓他們每個人都有體驗的機會,并得到相同的成長經驗。首先,我會讓“小組長”要負責檢查全班同學飯前飯后洗手和漱口的情況;讓另一個“小組長”來負責檢查午休后小朋友疊被子的情況等。作為“小組長”的同學首先自己先要做好這些事情,才可以成為一個好榜樣,并且去檢查和提醒其他的小朋友,促使他的自律意識和模范帶頭的思想。班里面每天都會選不同的小朋友來做“小組長”,被選的“小組長”首先自己在飯前飯后都會主動洗手、漱口,然后就自覺站在門口,進行檢查工作。看到小朋友這么有責任心,老師心里也十分開心。
3.組織全班幼兒一起參與。
有時我會利用教育活動結束后的10來分鐘組織一個小小的“討論會”,或借鑒好的、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育方法。記得以前看到過一名教師的教育隨筆,是與培養幼兒常規有關的:老師拿了兩個潔白的瓷盤,一個盤子里盛上清水,另一個盤子是空的。飯后,老師請孩子們每人吐一口漱口水到空盤子里,孩子們覺得很新鮮,飯后每個孩子都興高采烈地吐了一口漱口水,等全班的孩子吃完飯,老師便請孩子們聚到一起,觀察、比較兩個盤中的水有什么不同,結果肯定是“一個盤子里的水很干凈,另一個盤子里的水很臟,有很多白乎乎的東西,還有青菜等等”。這名教師很直觀地讓孩子們知道了飯后漱口和沒有漱口之間的區別。我覺得這個辦法不錯,便也效仿了此法,不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也改掉了個別孩子飯后不愛漱口的習慣。
常規培養是從點滴開始,首先教師要把自己也當作一個孩子,喝水時和孩子們一起排隊,洗手時和孩子們一樣,要按照正確的方法。教師只有做到言行一致,孩子們才會與教師拉近距離,并將教師作為榜樣,不斷的進步。這樣周而復始、循序漸進地進行,相信孩子們的常規一定會培養得很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2001 年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幼兒園常規教育參考用書》北京市幼兒園品德教育教研組.
[3]幼兒教育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