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教育就是要使學生獲得身心健康發展。但學校教育并非都是積極的,不良的學校教育會產生許多的消極因素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其中,“習得無助”就是消極因素之一。“習得無助”會對學生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都表現出消極的影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注意策略,避免學生產生“習得無助”。
關鍵詞:習得無助;消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G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79-01
學校教育就是要使學生獲得身心健康發展。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身心健康的八大標準。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說得快;走得快;良好的個性: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具有坦蕩胸懷與達觀心境;良好的處事能力:看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對事物的變遷始終能保持良好的情緒,能保持對社會外環境與機體內環境的平衡;良好的人際關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過分計較,能助人為樂,與人為善。但學校教育并非都是積極的,不良的學校教育會產生許多的消極因素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其中,“習得無助”就是消極因素之一。
“習得無助”這一概念來源于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一項經典的動物實驗。研究者在每次蜂鳴器發出信號后,對關在籠子里狗施以電擊。無論籠里的狗作出什么反應,都不停止電擊。若干次以后,研究者發現蜂鳴器發出信號,狗都會產生恐懼情緒,它只是倒在原地呻吟、顫抖,而不進行任何的逃避嘗試。甚至即使主試打開籠門,它也不會嘗試逃跑。這就是“習得無助”現象。
隨后大量實驗證明,這種“習得無助”的現象在人類身上也同樣存在。指個人經歷了挫折與失敗后,面臨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在學校,有些學生由于不斷經歷來自老師、同伴、學校中的活動以及自身的否定反饋,不經思索地否認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做不到。即使面對自己勝任的任務,也會表現出不自信、焦慮和煩躁,甚至放棄,最終導致學業失敗。
一、“習得無助”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習得無助”會對學生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都表現出消極的影響。
(一)認知上的消極影響。
“習得無助”會讓學生不經思索地否認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做不到,即使面對自己能勝任的任務,他們也不會選擇執行。“習得無助”會讓學生產生“我不行”,“做了也不會成功”,“做了也不會有任何價值”的自我認知。
(二)情感上的消極影響。
由于認知上的消極認知,“習得無助”會讓學生產生沮喪、煩躁、焦慮、憤怒的情緒,有研究發現,“習得無助”還會讓學生產生抑郁。“習得無助”讓學生自我效能感很低,學生極度不自信。為難情緒很重。
(三)行為上的消極影響。
“習得無助”會讓學生懶散、怠慢,習慣性拖延,包括作業和一切的任務,只愿接受那些完成起來不費力氣的任務,或者是注定不會失敗的任務。還沒做,就先想到失敗。沒有敢為精神。
二、學生“習得無助”的預防
“習得無助”對學生的消極影響較大,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注意策略,避免學生產生“習得無助”。
(一)尊重學生的能力差異,面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
從20世紀80年代起,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智能不是單一的。其中,加德納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認為,人類經過千萬年的進化,形成了若干彼此不同、相對獨立的智能形式,受不同種族和不同文化的影響,綜合成九種不同的智能類型,即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存在智能。加德納認為,每個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上述基本能力,智能之間的不同組合就表現出個體的智能差異。兒童智能類型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幾乎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特定的智能類型。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仔細觀察每個兒童的能力傾向,對他們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使他們都能感到成功的快樂體驗,從而避免學生產生“習得無助”。
(二)對學生的評價要多維度、多側面,不能僅以學習成績為標準。
我們的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教育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獲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所以評價學生要從他們的思想品德素養、智力素養、身體素養、審美素養、勞動素養多維度進行評價,而不能僅以學習成績進行評價,如果僅以學習成績進行評價,將有大多數學生是失敗者,而且永遠是失敗者,這將不可避免大多數學生產生“習得無助”。
(三)對學生的教育要揚長避短。
每個學生都有長處和短處了,教師要善于觀察和發現。尤其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這個長處必須是真實的,而不是編造出來的,教師要經常安排學生擅長的活動,讓他們體驗活動的樂趣,成功的快樂,避免“習得無助”。
(四)對學生的教育要取長補短。
即讓學生用他的長處來克服他的短處。當學生通過他擅長的活動已經建立起足夠的自信,就可以逐步來克服他的缺點,在這個階段,給學生營造一個安全的氛圍是很重要的,不要譏笑或批評學生的弱點火缺點。應該讓學生感到,只要通過努力和適當的方法,就可以克服缺點,取得進步。
(五)給學生的任務難度要適中。
難易適中的任務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果教師不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征,布置的任務難度較大,學生怎么努力也解決不了問題,不能完成任務,這勢必會造成學生的“習得無助”。
(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課堂專心聽講和思考的習慣、課后及時復習和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獲得成功,從而避免“習得無助”。
(七)訓練學生進行正確歸因,培養積極樂觀的歸因風格。
塞利格曼等人認為人們對不可控事件的歸因有類別特征,即人們有不同的歸因風格,他根據三個維度把歸因風格分為兩類:一是消極悲觀的歸因風格;即內部-廣泛-穩定的歸因風格;二是積極樂觀的歸因風格,即外部-具體-不穩定的歸因風格。具有消極歸因風格的人把挫折和失敗解釋為內部、穩定、廣泛的原因,把成功歸因于外部、不穩定、具體的原因;而具有樂觀歸因風格的人與此相反,他們往往把失敗和不可控事件歸因于外部、不穩定、具體的原因而把成功歸因于內部、穩定、廣泛的原因,因此習得無助理論預測具有消極歸因風格的個體當受到挫折時,會傾向于“習得無助”和抑郁。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通過具體的事件訓練學生積極樂觀的歸因風格,避免學生“習得無助”。
參考文獻:
[1]伍新春.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
[2]夏志清,楊君. 學困生習得無助的防治初探.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4)。
[3]韓含,王慧萍. 習得無助理論的歸因訓練思想述評.臨沂大學學報.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