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組成員編排要科學、遵守一定的原則、有合理的范圍。新授內容時嘗試組織小組合作,教學難點解決時組織小組合作,探究多種答案時組織小組合作,整理歸納知識時組織小組合作。
關鍵詞:小組合作;數學課堂;學習;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84-01
新一輪課改合作學習成為小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很多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也逐漸運用這一策略。小組合作學習與以往的傳統“灌輸式”、“填鴨式”教育有著很大的區別,它能發揮學生群體的力量,更能提高學生個人學習的動力和自身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更好的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手段,使它更好的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呢?下面我來談談多年來我在教學中對小組的安排以及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中的運用的一點看法:
一、合作小組的編排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1.小組成員編排的科學性。
合作小組成員間應形成性別、學習成績、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采用異質分組。從而又使全班各小組間存在同質性,這就是合作學習的分組原則——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提供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2.小組合作學習要遵守一定的規則。
小組內應該有明確的分工,每一位學生都要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比如:領導者、激勵者、讀題者、協調者、報告者、操作者,而且應輪流擔任,實現小組角色之間的相互依賴,增進學生互動的有效性,再有,學生在討論前,一定要有獨立思考,否則就容易出現“搭便車”的情況。
3.小組合作學習的范圍及方式。
我們應明確,小組合作只是有效學習方式中的一種。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合理的選擇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一般來說,較簡單的認知學習任務,只需要個人獨立自學或開展全班教學即可。面較復雜的,綜合的學習任務,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學習方式。實現方法方式的多樣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將所有的雞蛋放入合作學習之籃”。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中的運用
1.創設合作情境,營造合作氛圍。
當今的小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缺乏合作意識,喜歡按自己的意愿辦事。要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教師要及時提醒并指導每組的學生進行有效的討論交流,所以就要努力營造合作氛圍,提供合作條件。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一年級的“分一分”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說一說各種物品的名稱,再讓學生想一想它們是長方體的形狀還是正方體的形狀,同座同學先互相說說應該怎樣連線,然后再動手,同座合作直至把全部物品連完。對合作得又快又好的學生要給予獎勵和表揚,于是孩子們都積極合作,互相幫助對方,在互相幫助中,學生深刻體會到合作的樂趣。
2.課前教師設計好需要合作學習的內容。
小組合作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技能,而不是顯示課堂氣氛活躍,所以教師要在課前精心設計本節課需要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而不應該流于形式。在教學新知時,針對教學目標、重難點可以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解決,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的更透徹,印象更深刻。
3.教師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提高合作學習效率。
小組合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沒有固定模式可以搬來就用。學生合作學習需要教師長時間的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調整,進行不斷優化。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強化訓練,不斷總結,久而久之學生的合作思想和能力就會得到提高。例如:計算“ 7+6”,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后通過合作討論,得出了多種解法:(把6分成3和3,7+3=10,10+3=13;把7分成3和4,6+4=10,10+3=13;把7分成5和2,把6分成5和1,5+5=10,2+1=3,10+3=13;把7放在心里,往后數6個,得13;我會算6+8=14,所以6+7=13。學生的算法呈現多樣化,他們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自然會產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他們會把學習當作樂事,從而提高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開發了學生的思維,并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4.評價形式要多樣,激勵機制要加強。
評價和激勵的恰當運用,會使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高漲,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評價可以采取自評與互評結合,老師評與學生評結合等多種形式。給學生個體或小組一適當的榮譽或物質獎勵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愿意合作學習,把握合作學習的契機,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王敏新.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小組合作學習[J]. 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3,4:8-9.
[2]陶士玲.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觀察與思考[J]. 教學探索,2007,3:17—18.
[3]劉國興.淺談合作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實施[J]. 課程改革論壇,2004,12:8-9.
[4] 李秾.數學合作學習的特征和表現形式[J].新課程研究200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