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針對計算機這門學科,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是我們值得深思的.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計算機的有效教學加以詮釋.
關鍵詞:職業中專;計算機;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86-01
有效教學的“有效”,鐘啟泉先生的解釋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益,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有沒有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知道“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由于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正確或者態度不端正,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因此,學生有沒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的唯一標準。對于職業中專計算機課堂教學,筆者認為有效教學可以細化為以下四個指標:
一、是否追求教學容量和教學節奏的最佳搭配?
有效的計算機課堂應該是追求實現教學容量和教學節奏的最佳搭配的課堂。“足夠”的科學的教學容量和“適度”的教學節奏是計算機課堂教學有效的重要方面。容量的“足夠”和節奏的“適度”要以學生學習基礎的實際情況而變。“容量充足”并不要求增加計算機教學大綱以外的知識點,而是圍繞知識點,拓寬加深,全面理解,靈活運用。“容量”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的內容,而且包括思維的訓練。
我在上“flash”課講授運動補間動畫時,在課上我設計了三個問題,貫穿整個課堂進行講解說明,但是這三道題的操作都很相似,這就使得同學們在完成一道題之后,后面兩道題輕松解答完成,導致完成題目之后在課堂上沒有事情可做,這就浪費了課堂的時間。這樣上了一節課之后,老師會覺得課沒有上充分,而同學也會覺得上課沒有意思,學到的太少,這就是所謂的課堂容量和教學節奏搭配不好的結果。
第二次上這節課,我做了總結和充分的準備,我不但調整了習題,而且還將習題按難易程度劃分為幾個層次:簡單、中等、難點。這樣一來,課上同學在完成簡單的習題之后,就接著做中等題目,完成中等題目之后就做難點內容的習題,這要逐級遞增的難度習題訓練,學生是可以接受的,并且更易接受新知識。到了下課的時候,同學們基本完成了所有習題,只有一兩個同學還在忙碌著做最后的習題,還不時舉手向老師詢問請教,在緊張中學習知識,會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課后,我詢問了學生的感受,前面那次課上的學生紛紛覺得課上內容較簡單容易學習,但是卻會導致課堂知識量不夠,沒有更多知識作為補充。而后一次課則是讓學生沒有空閑的時間,一題接一題,在緊張而高效的氛圍中學習,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讓同學們更有學習的感覺,題目則是一點一點增加難度,也讓同學每次都有新的挑戰,知識積累的過程不過如此。所以兩節課對比起來,主要是教學容量和教學節奏搭配不同,就帶來了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教學容量和教學節奏的搭配,合理搭配,促進高校課堂。
二、是否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有效的計算機課堂應該是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課堂。職業中學是以培養有一定實際操作能力的技術人才為目標的學校。由于IT業的迅猛發展,行業的快速更新,職業中專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常常出現所學知識落后社會需求,缺乏創新精神等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比學習書本知識本身更重要。
計算機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一個創造過程。在學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象,自己動手。開展計算機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極好的途徑。我們萬萬不能把職業中專計算機教學按照學習一門學科的老辦法去講、去學、去考,那將窒息孩子們的創造精神。電腦個性化的設計,功能開發的多樣化都是創新精神的結果。計算機功能之廣泛,曾有人這樣來形容:只要你想得到,它都能做得到,就怕你想不到。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具有創新能力。
三、是否能提高學生的自學探究能力?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如果我們計算機老師不是讓學生學習其中的規律而是讓他們僅僅掌握如何操作,那么對于以后的學習,若沒人教就不會,這對工作或學習都是相當不利的。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學,就是一種能力,并且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如果一個學生在小學、中學學習都是優等生,那么到了大學呢?那就不一定了,因為在大學乃至社會,孩子們需要的是自學能力,而如果非要有人在背后督促才可以考試拿一百分,那么當孩子長大走入社會也是很難立足。
我們計算機課堂,教學生的是電腦系統windows以及辦公軟件Office,但是老師不能僅僅教學生軟件常識,更應該教學生的是軟件的規律,因為軟件有很多種,學生要學會舉一反三才可以,我們教學生學習這些基本軟件的目的,也是為了他們以后能熟練掌握計算機其他軟件奠定基礎,有了基礎軟件的操作能力和懂得了其中的規律,學生就不難學會其他軟件。例如,在講解Office軟件的時候,可以將系統中其他的軟件羅列出來,進行必究分析,尋找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總結規律。之后我們在讓學生學習Office的操作功能并進行實踐,這樣的教學對學生來說,就是先了解軟件的輪廓,在進行學習,是有十分有助于他們學習軟件操作的。
在計算機課堂上,老師應該多多鼓勵學生勤動腦,并且勇于創新,可以讓學生課后做知識總結,并努力找出軟件間使用的規律。鼓勵學生使用新方法完成習題,盡力自己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實在無法解答就找到老師請教,一定要勇于提出問題,并積極的解決問題。這樣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更多的感受勤奮耕耘后收獲的快樂。只有這樣,計算機教師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合格藍領人才。
四、是否追求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最佳結合?
有效的計算機課堂應該是追求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最佳結合的課堂。教師的主導作用決定著學生的興趣濃淡、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高低,而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
這就要求教師要研究學生,要了解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心理感受和需要,在課堂上靈活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各種運用計算機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接觸計算機,運用計算機,力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發揮才智的環境,使教學教程本身成為學生發展和提高的過程。從而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最佳結合。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劉立明,《國外有效教學研究述評》,《現代中小學教育》 2002年12期。
[3]張帥,《計算機專業有效教學策略探討》,《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