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業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效果的提高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作為校級課題“讓作業成效落到實處——高職高專文科作業現狀調查及改革研究”(編號為2012JYJG11)的結題論文,主要針對目前高職高專文科院校作業存在的問題,從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探討了如何發揮作業的成效這一問題。
關鍵詞:作業;成效;形式;內容
中圖分類號:H319;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104-01
作業是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到檢測、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作用,在教學效果的提高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因為它有如此的作用,所以中小學中常常把作業當作提高成績的一個不二法寶:老師重視,于是精講精練;學生重視,于是題海戰術;家長重視,于是資料如山。
然而,在高職院校,作業的情況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我們曾在職教城內的各文科職業院校做過調查和走訪,發現作業在高職各文科專業基本存在著相同的怪圈:沒了升學、成績和考試業績的壓力,作業對老師來說是負擔,存在著不愿布置、不想批改、批改簡單、改了不講的狀況;對于學生來說,作業是可有可無的任務,存在不想做、不想自己做、不想認真做的問題,抄襲作業就成了家常便飯;對于家長而言,孩子順利畢業找到工作就可以了,作業做不做,學得好不好已經不是太重要的問題了。
正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作業的成效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制約了整個課程改革的推進。
那么如何突破怪圈,使得作業真正發揮出它該有的成效呢?筆者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在作業的形式上,要適當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年齡特點,不僅僅局限于書面文字作業,而是盡可能豐富多彩,它可以是辯論、演講,可以是聽一場報告、讀一本好書,可以是做一份報紙、畫一幅畫,也可以是唱一首歌、演一出話劇,還可以是設計一個模型、做一次實訓、組織一次會議……。只要跟教學內容相關,能夠讓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無論是讀寫聽說,還是唱演畫做,都可以作為作業形式。作業形式豐富了,學生對作業的興趣也增強了,就會變“要我做作業”為“我要做作業”,作業就會真正發揮它作為有效課堂延伸的效果,教師課堂教學的質量也就提升上去了。
形式只是作業的一個部分,而真正決定其成效的是作業的內容。要想將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和熱情長期維持下去,老師必須在作業內容的選擇上下功夫,要注意貼合學生的實際。
第一,要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每個人都會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特別關注,學生亦是如此。因為關注,更容易產生興趣。所以教師在選擇作業內容的時候,首先要從學生身邊的事情著手。筆者在講授應用文寫作課程的時候,曾在兩個平行班做過對比試驗。每講一個文種,在舉例文以及選擇情境布置作業的時候,一個班選的是離學生的生活較遠的例文和情境,另一個班則是從學生所在的班級、系部、學校以及所在的城市選取例文和情境,結果對比非常明顯。無論是課堂的聽課的專心程度,還是作業的參與度、興趣度,抑或是班級整體成績,第二個班都遠遠好于第一個班。
第二,要切合學生的專業實際。高職院校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專業,專業學習的好壞往往決定著就業的好壞,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注重與專業相關的問題。因此,老師在作業內容的選擇上如果能夠突出專業性,那么就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作業的質量和效果也就越好。筆者曾經所在的院校召開過一次省內的文秘專業骨干教師教學研討會,當時筆者是會議的具體安排人,又剛好給文秘專業的學生講授秘書實務課程,為了給學生真實具體的實訓機會,會議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會議通知的擬寫、日程的安排、會議場地的布置、與會人員的接引等)、會中的服務工作(包括簽到、茶水服務、會議記錄等)、會后的善后工作(包括會議資料的回收整理、立卷歸檔等)都是以作業的形式讓班級全部學生參與的。學生在完成這個作業的過程中,既鞏固了專業知識,又鍛煉了專業能力。學生紛紛表示一次參與的效果遠比課堂上聽一學期理論課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要結合學生的就業實際。高職院校的學生,最大的實際就是就業實際。學生的學習目標很明確,畢業即就業。因此學生對于跟就業相關的內容特別敏感,關注度也比較高。因此,針對這一特點,老師如果選擇跟就業相關的內容來布置作業,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筆者在給旅游管理系大三學生講授應用文寫作課程中的“求職信和個人簡歷”這一部分的時候,學校招就辦剛好發布了一則某旅游公司招聘導游的就業信息,于是在課程結束時就要求學生針對這一旅游公司的要求寫一封求職信,并制作出一份個人的求職簡歷。學生對此非常重視,課上認真聽講,研習求職信的寫法以及個人簡歷的制作技巧;課下則經常與老師溝通,征求意見。很多同學都制作出了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簡歷,在后來的求職應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要結合學生的程度實際。對于學生來說,真正要發揮作業的實際效用,最根本的實際是學生的學習程度實際。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是存在著個體差異性的,因而教師在選擇作業內容時,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現有的知識水平等差異,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分層設計,這體現了心理學中的“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原則,教育學中的“因材施教”原則,以及時下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避免程度好的學生“吃不飽”,也可以避免程度稍差的學生“消化不良”,能夠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可以有所進步,從而保持對學習的興趣。
以上是本人對于作業成效的粗淺的看法。然而,如何把這種成效長久地落實下去,單靠老師的力量是不行的,它還需要各個方面的配合。但我想,只要有人關注了這個問題,思考了這問題,總有一天會解決這個問題。
作者簡介:
陶娟,女,講師,1981年1月生,安徽蚌埠人,研究生學歷,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目前主要從事秘書人才培養及基礎課程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