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務院自2012年10月,正式啟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再全國范圍內針對可移動文物開展的普查。這是是我國文化遺產領域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筆者作為博物館保管工作一員,應當以此次普查為契機,在建立起博物館完備的文物藏品登錄備案機制的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文物的標準化、動態化、規范化管理,對于加強國有文物監管,保障國有資產安全,有效發揮文物的價值和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文物普查;藏品;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110-01
一、簡單介紹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
為了切實做好對我國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作,國務院下達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這樣也可以在普查中掌握我國文物遺產資源的基本情況與實際價值,完善我國可移動文物的登錄機制、保護系統,加強保護力度,實現對我國文物的保護,使其不至于被人們遺忘或受到損壞,進行文物資源的再利用。普查登錄的內容主要包括:名稱、種類、級別、年代、材質、尺寸、質量、完殘情況、保存現狀、數量、來源、收藏時間、編號、單位名稱等基本資料。
此次普查時間從2012年10月到2016年12月。工作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期間各地各單位制定具體的普查方案,按各地區制訂的普查規范以及標準,建立普查培訓機構,進行普查培訓,完善登錄系統;第二階段是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實現以縣域為單位,進行可移動文物的調查認定以及收集測量信息數據的整理存檔;第三階段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整理普查活動的數據、建立普查數據庫并進行總結。
此普查范圍十分廣泛,共涉全國100多萬家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普查的內容主要包括:1949年(含)以前,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歷史上各時代重要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手記手稿,宣傳音像制品,旗幟徽章證件;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等;列入國家文物局《1949年后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鑒定標準》目錄的;1949 年后,由博物館、紀念館收藏登記的藏品;同時具有時代研究價值的化石等都在普查的范圍。
二、第一次可移動文物登錄與博物館藏品信息化
不難看出,此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活動不但要重點摸清排查全國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可移動文物情況,并要登記錄入相關的資料數據,可以說是給相關的可移動文物辦法一張“身份證”。而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由于其功能性,和占有大部分國有單位中的可移動文物的現實情況從而決定了不但大部分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信息數據由博物館完成,同時各博物館幾乎要100%的完成各自館藏藏品的信息化登記工作。
藏品的信息主要通過藏品檔案來體現,藏品檔案也是博物館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更全方位的去認識藏品,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藏品被利用的機會,而且,如果藏品丟失了,它也可以為警方提供更多信息,盡快的幫助警方了解藏品,以更好地追捕回來,減少國家的損失。在藏品入庫前,名稱、時代、質地、用途、來源、尺寸或重量、征集經過、流傳經歷、現狀、入館憑證都必須一一登記在冊,不放棄任何相關資料。尤其在征集中要做到每件文物都要填寫文物登記賬目。
傳統的藏品檔案管理基本是靠紙和筆來完成的。但是這樣的管理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檔案容易丟失、不利于保存,而且最主要的是辦事效率不高。試想,對一件藏品進行歸類管理,光是整理登記其信息就得用去很長時間去書寫,而且還是寫在紙上,如果遇到大火或水災,第一件遭殃的就是紙質的東西,這樣是很不利于保存的。在信息技術的今天,計算機等級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而且也易于保存。利用藏品管理軟件建立起藏品信息數據庫使藏品管理真真進入數字化時代。藏品信息的采集主要包括兩大類:
1.文字描述類。例如:名稱、種類、級別、年代、材質、尺寸、質量、完殘情況、保存現狀、數量、來源、收藏時間、編號、單位名稱等等。
2.影像信息類。其手段包括拍照、攝像、平面掃描、甚至將來更為精準的三維立體掃描等等。
全中國有很多博物館,每個博物館在日常工作中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管理模式,對藏品信息的記錄、保管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可能存在兩個博物館完全一致的情況。因此為信息登錄的目的,此次文物普查制訂了統一的數據采集和記錄標準,本次文物普查的登錄平臺是將各站點統一放置在連接于Internet主干的服務器主機上,各博物館負責對藏品數據庫的數據按統一標準錄入和更新。各博物館的局域網、Internet網站均是協同運作,如果未按統一標準登錄會造成無法錄入或上傳數據的情況,這在同一各博物館的登錄標準的同時也對各博物館的藏品數據庫形成一種集中式數據庫系統。
三、藏品信息化的優勢
首先,在藏品檢索查看上方便快捷,如果我們想了解某件藏品的具體情況,可按其名稱、時代、質地等任意指標項或任意組合項來檢索,瞬間便可完成。包括影像在內的各項指標數據一覽無余。如果還是按照過去那種管理模式,我們想找到一件藏品,首先得去檔案室翻閱查找其檔案,這就耗費了很長的時間,找到檔案后還要去相對應的匹配檔案所對應的藏品的項目,又浪費了很長時間,這樣一來,很多人可能對一件藏品本身很感興趣,但一想到如此麻煩的查找檔案的過程,對藏品的興趣可能就已經下降了一半,就是這樣的情況造成了很多人對收藏工作也失去了信心,因為實在是太麻煩了。
現在,對藏品進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實現資源的共享,讓對這件藏品感興趣的朋友不受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即使大家分布在天南海北,也可以對一件藏品進行賞析,甚至可以互動交流,共同進步,這樣,藏品的藝術價值就得到了最大化的分享。
最后,利用藏品管理軟件可方便地完成藏品信息的更新、維護,相對于傳統手段來說工作量小、簡單易行;另外對于資料的備份工作,也具有簡單快速、占用空間小和便于攜帶的優勢,更節約了大量紙張,符合社會提倡的綠色節能環保的精神。
四、藏品信息化建設要點
博物館藏品信息化管理是大勢所趨,對于我們來說,在工作中還應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在藏品信息化數字化建設中,應遵照標準化、規范化的準則。制定統一的采集、處理、存儲、傳輸、服務等標準,提高藏品信息的兼容性及共享性。
2.加強藏品信息庫服務于社會的功能。盡量避免藏品信息只在內部交流使用的局限性,應充分挖掘其自身價值,提高信息庫的使用率,嘗試有償地服務于社會,這不僅是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出一份力,同時也降低了管理成本,實現了雙贏的目標。
3.加強藏品信息庫的更新維護以及管理人員的培訓教育工作。目前大多數博物館藏品信息庫都是重建設、輕維護,新增藏品能否及時加入信息庫,而注銷藏品能否及時刪除,需變更的信息能否及時編輯處理,這就給管理人員提出了要求。對于管理人員來說,不僅要有積極的工作態度,更重要的是能適應新的信息化工作方式,這將直接影響著藏品信息化管理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應當以此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為契機,重視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教育,使其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
4.注意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為確保藏品信息的保密和安全,應為不同用戶提供不同的使用權限。另外在計算機軟硬件方面應做好對病毒及黑客入侵的防范工作,網絡管理員不僅要經常對殺毒軟件及防火墻進行更新升級,而且還要時常關注計算機網絡安全的最新發展動態,此外還要始終做好各項資料信息的備份工作。
五、結語
總體來說,通過這次普查,讓我們對文物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研究出了更好的工作方法,也是的文物能在今后得到更好的保護。不失為一件很值得贊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