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搖臂攝像,是現代影視節目制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拍攝者只有充分發揮它的特有潛能,靈活運用操作技巧,勇于探索,不斷創新,增強對設備的駕馭能力,才能拍攝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動感畫面。
關鍵詞:搖臂;攝像技術;操作技巧
中圖分類號:TN9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121-01
隨著高科技設備的更新,在現代影視作品中,最普遍使用的拍攝設備是大家熟悉的搖臂,它已經成為各省市電視臺、各影視媒體傳播公司錄制節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搖臂攝像機的特有長臂優勢,它不但可以拍攝到普通機位的大全景、近景鏡頭,還能進一步地捕捉到其它攝像機無法拍攝的鏡頭。它不僅大大豐富了鏡頭的表現效果,增加了畫面的內涵和動感,增添了畫面的宏大規模與氣勢,而且它所產生的節奏和韻律能給受視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使觀眾的聽覺和視覺更加開闊。因此,怎樣正確運用搖臂、用好搖臂,充分發揮它的特有潛能,是每一位攝像者都在努力探討的問題。下面,我根據掌握的資料并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就搖臂攝像的操作技能分三個方面作以闡述。
第一,打基礎,苦練操作基本功。眾所周知,在影視節目制作過程中,使用搖臂,就是為拍攝出具有動感和漂移的畫面。要拍出這樣的效果,就必須做到拍攝的穩、勻、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搖臂拍攝“三要點”。穩,就是在攝取運動鏡頭時要平穩,尤其在鏡頭起幅、落幅時消除不必要的晃動;勻,就是在施加技巧時速度要勻,不能忽快忽慢,要勻速進行;準,就是要求搖臂在運動過程中主體一直處在趣味中心,不能偏離到鏡頭一側,保證落幅時準確無誤。
要做到穩、勻、準,就需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它主要包括:搖臂臂身的運動、攝像機機頭擺動的控制和變焦、聚焦、光圈的控制等(如果配備Z軸側向旋轉,則還有Z軸的操控)。其中,搖臂臂身的運動與攝像機機頭之間的如何配合,是操作搖臂極為重要的基本功。通常鏡頭在推動過程中,景別越小,難度就越大,特別是在快速運動中,要始終保持主體的中心位置。因此,基本功的掌握要靠平時的刻苦訓練和勇于實踐,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要求新手至少要用上百個小時的基礎知識學習和基本手法訓練,才能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要想操控起來得心應手,還需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鍛煉提高。
第二,選機位,巧妙利用地形地物。我認為,大型搖臂(長度在7米以上)的優勢在于移動拍攝,移動拍攝的效果如何,與搖臂擺放的位置有很大關系。因為搖臂的臂身長短和運動軌跡,決定了它的運動范圍。搖臂的運動軌跡,說白了就是水平面和垂直面上圓弧運動的集合體。
一般來講,7米以上的大型搖臂比較笨重、裝卸困難,移動位置十分不便。通常,在一場連續晚會或一氣呵成的直播現場,搖臂的位置一經確定是不會隨意改變的。所以,如何能“眼觀六路”準確確定搖臂位置,最好的辦法就是參加彩排或根據具體拍攝任務,研究拍攝物體的運動方向、運動方位、運動范圍等,先預選3個點,再從中優選最佳機位和運動軌跡,以求對拍攝物盡可能的全角度拍攝,最大限度發揮搖臂的取景優勢,擴大觀眾視野,給受視者帶來更加美好的視覺感受。
拍攝中,如果是分段錄制,就要根據需求改變搖臂的位置來實現不同的運動軌跡。這時可以換上炮輪,卸下配重和攝像機,盡量不拆卸搖臂的其他配件,多人推著搖臂移動,減少搖臂裝卸時間。如果在室外,若安裝在公路上,要盡量靠邊避開樹木、來往行人和車輛;若安裝在建筑物等高處,要注意風向對搖臂的影響,力求臂桿安裝方向與風向相同;若安裝在農田里,要注意地基的堅硬程度,選擇硬地或在三腳架下用磚或硬板支墊。同時,根據地形不同,可選擇安裝大炮輪或不裝車輪而直接靠三角架作支撐。如果在室內,若談話類節目,搖臂應放在與臺口成45度角的位置;若觀眾席和采訪人員都在舞臺上,搖臂應放在臺口正對面;若足球賽,搖臂應放在球門后面45度角的位置;若晚會或演唱會,搖臂應放在舞臺一側,在不影響搖臂拍攝的情況下盡量靠一邊,不要擋住觀眾和其他機位。
第三,保質量,靈活運用操作技巧。電視轉播車作為電視臺錄制、直播大型節目的重要設備,會經常性的與搖臂配合使用,形成了多機位、立體、交叉、互補的拍攝場景,這就為發揮搖臂的優勢提供了一機多用的空間。在特殊情況下, 搖臂可以替代這些機位拍攝到需要的畫面,其中一、二、三號固定機位可通過搖臂的高低、前后位置調整達到拍攝要求,而四號移動機位的畫面則需要對搖臂的具體操作來實現:當演員站成一排時,拍攝要從離搖臂最近側向遠側水平搖,保持構圖和景別,在向外側慢搖鏡頭的同時緩推鏡頭。如果不是“老鳥”的話,一開始景別不要太大,不然移動起來,景別不好保持。為確保鏡頭移動的沖擊感,搖臂搖到頭時要立即落幅。如果搖臂安裝有Z軸,移動過程中可根據節目需要適時添加Z軸搖動,以求最佳效果;當演員成兩排以上時,搖臂的鏡頭就要降到與人平行,逐排拍攝。拍攝時速度放緩,隨著搖臂向后緩推的同時擺動機頭對準演員,保持景別。平搖在兩排之間的空擋時適當加快速度,以減少空白畫面的間隙,拍到最后一排時落幅要穩。另外,拍攝合唱或交響樂時,后排演員往往被前排擋住,搖臂可進入后排拍攝固定鏡頭,并隨時掉轉機頭拍攝觀眾的即興畫面。
搖臂攝像技術,對一般拍攝者來講并不陌生,但是想搖出高質量、新穎別致的影視畫面并不容易,這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方能巧中攬勝。在娛樂類節目中,通常采用參與感和伴隨感很強的移動廣角鏡頭,讓畫面具有較好的立體效果。一般從后排演員或背景搖到前排演員或主體,然后拉開,移動的同時拉到全景鏡頭。反之,也可以全景推上過肩拍攝后排演員或背景;在談話類節目中,通常是從受訪者低角度的仰視,逐漸拉出同時升起到采訪雙方的全景。通過這種過渡鏡頭切換到下一個采訪者的畫面,是十分好用的;在演唱會類節目中,通常以歌手背面為起幅畫面,越過歌手拍攝觀眾互動鏡頭,通過這種合理的越軸鏡頭,將現場觀眾與舞臺歌手互動場景豐富地展現在電視畫面中,很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在人物宣傳片類拍攝中,通常運用垂直角度拍攝,從人物的頭頂拉開到小全,伴隨著人物的動作徐徐展開,給觀眾以視覺上的美感。
綜上所述,搖臂攝像是一科多門類知識高度集中的綜合技術。從業者要想拍攝出高水平、具有強大視覺沖擊力和美感享受的影視節目,就必須具有腳踏實地的真工夫和善于思考、勇于實踐、不斷創新的主人翁精神,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獵取知識、拓寬視野。在拍攝中吸取經驗教訓、在交際中借鑒他人優長,在提高中實現新的飛躍。通過拍攝手法、技巧的變幻,讓長長的“手臂”托起靈氣的鏡頭,在擺動中實現人機渾然一體,在搖移中綻放絢麗藝術和精彩人生。
參考文獻:
[1]趙成德,數字電視攝像技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
[2]韓叢耀,攝像師手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10。
[3]胡立德,電視新聞攝像,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4-1。
作者簡介:張堯,男(1986.6.12),籍貫:山東省龍口市,學歷:本科,任職單位:臨沂市廣播電視臺,職務與職稱:初級助理工程師,研究或主攻方向:搖臂攝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