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說話、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初中學生寫作的重要前提本文結合自己教學經驗,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135-01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有明確要求:“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培養初中學生說話、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徑。那么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筆者結合自己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悟。
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近幾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中學生都擁有手機,他們更愿意在手機上玩游戲,也不愿意抽出時間來閱讀,尤其在初中階段,讓孩子過早接觸這些電子游戲,是不利于他們成長的,而且這樣一來就沒有時間閱讀文章。致使我們很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導致學生沒有閱讀興致,讀書面窄等負面影響。因此,作為初中的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想盡辦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日常讀一些有用讀物。
(一)激發興趣。
對初中學生而言,選擇閱讀的對象至關重要,教師對學生、或者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所選讀物一定要貼近學生的心理需要,選對學生的閱讀口味,一是要選擇那些語言質樸生動、內容引人入勝、學生讀起來愛不釋手、非一口氣讀完不可的讀物。二是選擇的書目必須遵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難易適當,就一定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加搞好閱讀的信心。
(二)拓寬范圍。
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應盡量讓學生博覽群書,天文地理,上下五千年,只要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學生喜歡讀的書目,無論何種體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去涉獵,比如小說、散文、筆記、傳記,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科普文等等。
二、培養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
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的閱讀教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施教過程中,要不失時機的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快樂并在快樂讀書活動中體會更深層次的含義。
(一)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三分鐘表達”訓練法。
“三分鐘表達”訓練法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并從心理上克服學生閱讀時的緊張情緒。
(二)采用“導語激趣”法。
“導語激趣”法就是教師課前精心設置導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學《松鼠》一課時,我出示圖片——松鼠,詢問:你們認識它們嗎?看到它們,你想到些什么呢?學生聯想翩翩,思維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話鋒一轉:讀讀課文吧,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訴大家。同學們被我一激,又紛紛投入到了新課的閱讀之中。
(三)采用故事導入法。
在學習新課之前,教師先講述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導入新課,這樣會產生一唱三嘆的效果。例如:教《談骨氣》前,講述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領取美國救濟糧的故事。
(四)采用歌曲導入法。
根據當代學生喜愛聽唱歌曲的特點,利用流行的影視歌曲導入新課,可以叩擊學生的心扉,點燃學生的激情,一下子進入文章的情境。例如:教《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放唱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曲《風風火火闖九州》。教師引導:“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這句歌詞在哪個人物身上體現得最鮮明?依學生的回答導入新課。教《春》時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導入。此外,根據文本內容有時我采用詩詞導入法:講授新課之前,朗誦或播放或吟唱與課文有關的詩詞,從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例如:教《有的人》由魯迅的《自嘲》詩導入。
三、培養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
根據文章的體裁特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過去所積累的語文知識,從文題、層次、中心、寫法及現實社會意義諸多角度去分析、閱讀文章。
(一)文題。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概括總結,是全文的精粹所在,所以我們看到文章題目的時候,就能知道整篇文章的大概主旨。因為文章題目是文章的“臉面”,它就是文章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吸引讀者的關鍵部分,所以一般文題都是全文精華,我們在閱讀和分析文章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文題的運用。
(二)層次。
一篇文章通常是分幾個層次來論述,這是文章的骨架和脈絡。所以要教學生讀文章的時候,先了解文章層次,在進行分析。首先我們要了解文章中主要講述的對象是什么,在根據這個對象分幾個層面,這樣就既有重點又有層次,逐層理清文章脈絡。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去思考,比如讀一篇文章之前,同學們可以先自問一下:“文章主要講述的對象是什么?”還有“文章中針對這個對象敘述了幾個方面?”這樣帶著問題讀書,會收獲更多。
(三)中心。
我們總是說,閱讀的同時要抓住文章重點內容,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大意。但是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概括出文章主旨,找到文章的中心呢?我們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文章的主旨大意,所謂主旨,就是文章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看文章時,學生們要學會找文章中的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段首或者斷尾,總結性的語言通常會被作者放在前面或者后面,中間進行敘述。例如散文,在我們看來里面都是描寫一些山水風景,有什么重點呢?所謂散文形散神不散,就在于它在錯綜復雜的描寫中都環繞這一個主旨。可見主旨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主旨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和支撐點,如果沒有大的骨架,就沒法寫好一篇文章。因此就要求學生從文中的具體句子中體會文章中心。
(四)閱讀速度。
教師在教給學生的閱讀方法時,一定要強調注重閱讀速度。閱讀分瀏覽式的快速閱讀和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閱讀。快速閱讀要求能盡量在短時間內完成閱讀內容。在對內容的把握上要求能了解課文大意,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概括了解。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閱讀要求對課文內容理解比較透徹,包括對一些小問題的探究。當然,這種閱讀所用時間相對于快速瀏覽式的閱讀所用時間要長得多。畢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要透徹得多。這兩種閱讀各有針對性。“在語文課堂的自我學習中,往往可采取快速閱讀的方式,一目十行,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是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閱讀,深入到關鍵詞、關鍵句子的理解,這樣可以詳細掌握課文內容”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轉變觀念,重視閱讀方法的滲透和培養。語文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要著力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調動學生的興趣,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一步一步的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閱讀訓練,并注意適時適當的調整方法,一定會使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顯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