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終身體育被視為新世紀的體育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學校體育和終身體育的關系日益密切,要求學校體育應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終身體育對學校體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對當前學校體育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學校體育;終身體育;體育意識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035(2014)09-0139-01
終身體育指一個人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是在終身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終身體育觀主張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和科學地、系統地、完整地將體育教育貫穿于人生全過程。提倡每個人都要自覺地、積極地、堅持不懈地進行體育鍛煉,促進身心全面發展和健康長壽。體育應伴隨人的一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生活五十年”,每個人的一生都和體育息息相關。
一、我國未來體育的主體方向
1995年發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明確提出:“為進一步增強人民體質,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計劃,發展群眾體育”。《綱要》對我國1995----2110年年期間體育明確了對象和重點:“全民健身計劃是以全國人民為實施對象,以青少年和兒為重點”。要求加強學校體育,明顯改善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全面提高國民體質,《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了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任務首先是:“增強學生體質,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和習慣”。還規定了“學校體育工作應當面向全體學生”。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每個教師責無旁貸。因為我們正擔負著培養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國家建設所需的各類建設人才。如果單憑培養少數幾個運動員去爭奪獎牌,而忽視或削弱對全體學生的教育和訓練,是“不能彌補我國在全民健身方面的不足,更不能縮小與發達國家在國民體質與健康方面的差距”。因此,作為體育教師,必須加強學習,立足長遠,眼觀民族大業,牢牢把握住學校體育的大方向,面向全體學生,深入鉆研教材,大膽改革,使全體學生通過體育教育,既增進身心健康,又增強體質;既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又培養終身體育的能力和習慣。
二、當前學生終身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終身體育的觀念還很淡薄。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國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高科技發展,給社會帶來變化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因此,體育健身的理念日益融入到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生命在于運動。但是當今的學生,對終身體育的了解還是非常缺乏的,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體育工作者對終身體育的宣傳與引導不夠,更主要的是,長期以來,學校體育教育中只注意可身體方面的教育,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鍛煉能力、體育意識的培養,學生缺乏終身體育意識,沒有認識到體育鍛煉是有益終生的事情
(二)缺乏理論課教學。
我國的學校體育注重通過達標率而忽視了向學生傳授體育基本知識和如何進行鍛煉的方法和習慣的養成,而鍛煉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理論課教授,但目前我國學校體育理論課的比重很小,甚至有的學校一年也不上一次,即使上理論課也只是簡單的教授一些運動競技常識,裁判知識等專題,而對終身體育基本知識和方法傳授的很少,這對終身體育的形成非常不利。
(三)體育教育的傳統模式和內容不能適應現代的發展要求。
受傳統習慣的影響,體育教師在上課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結構模式。這種結構由于對課的幾個部分限制過死,從形式和內容上過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視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養作用。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腳,一味追求時間在各個部分的合理分配,以達到整節課在結構上的平衡,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
我國體育教育的內容是以競技體育為主的,而現代體育正向著娛樂、休閑、健身和探險等方面發展。現行的體育教育指導思想和課程設置,都難以適應這種需要,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數學生的需要為主要教學內容,這與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任務是不相符的。
三、加強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體育教師業務素質,加強體育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
體育教育從原來的反映身體素質水平的達標率等量性的近期效果,開始向體育文化素質、體育意識、體育能力、體育習慣等隱性的遠期方面轉化。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提高個人業務素質,樹立終身體育教育意識,努力更新知識,建立新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由過去側重傳授運動技術向傳授現代體育科學理論與方法方向轉變;由“技術型”向“智能型”轉變;由傳授運動技藝向終身受益的體育教學轉變,成為學生進行體育實踐的組織者,學生科學鍛煉的咨詢者。
(二)加強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意識是“人腦對客觀現實反映的高級形式”;是人所特有的,有目的的自覺反映;是人腦的機能。體育意識是指在一定環境、條件下,人們對體育內容、形式、方法、手段、體育各種內外關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動總和。它包括體育知識、體育興趣、體育意志三個方面。體育知識可以引導、控制體育興趣,體育興趣影響體育意志,體育意志左右體育興趣,三者相互作用,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我們應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強制灌輸、學生機械被動的接受的教育方式。對此,我很欣賞日本的,所謂“快樂體育”是指從情感教學入手,把全面育人視為體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把面向終身體育視為自身的目標,強調情感興趣、創造和能力培養,以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為中介,達成學校體育的主動學習、愉快學習。
(三)適當增加理論課教學。
對于目前中學體育教學,表現在于不能很好的適應現代人的發展要求。在傳統應試教育壓力下,中學體育不被重視,整個體育教學模式的過程過于簡單,往往是教師主宰,學生被動,教師學生都缺乏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加大體育教育事業得資金投入。
我們應該抓住大好時期,借北京申辦2008奧運成功之東風,大力發展體育運動。認真解決體育運動場所,器材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增加體育項目拓寬體育活動領域,使學生對體育活動有更多的選擇余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尤其不能再拘泥于原有的競技類項目,要有意識地休閑,健身(健美),娛樂類體育運動。內容傾斜。要廣開渠道,多元投入,積極的籌措必要的經費,改善學校體育器材設施,同時要在 利用現有體育器械設施的基礎上,繼續自力更生,節儉辦體育的方針,因地制宜,制作安全實用的簡易體育器械。為保證學校體育活動的順利實施和正常的開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證。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體育教學如何改革都應本著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求,以體育教學為核心,用目前最新的體育理論和知識,以終身體育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二)建議。
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健身意識將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需要包括我們體育工作者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重新認識中學體育教育的性質與作用,構建終身體育思想與中學體育有機結合的體育教育模式與體系。加強理論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能力和習慣。
參考文獻:
[1]高艷華.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中國學校體育學報,2002,2(5):13。
[2]王明陽.實施健康教育,搞好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中 國學校體育學報,2002,2(6):36。
[3]謝惠蓉等.全民健身與學校體育改革.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