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10-01
“萬印樓”是清代金石學大家陳介祺收藏古璽印的地方,據說收藏璽印有七千多方(具體藏印情況見《萬印樓叢書——萬印樓印話》一書)。人世變遷,今日之萬印雖已散落,但曾經的過往卻無法湮滅。萬印樓叢書的相繼出版正是為了喚起過往輝煌,為了繼續陳介祺傳古之使命。《萬印樓叢書——西泉印存》便是這其中的一冊。
《西泉印存》中所收錄的印蛻,皆為清末篆刻名家王石經所刻。王石經何許人也?《濰縣志稿》中有述:“王石經,字西泉,城里人……與邑人陳介祺,郭麐折柬往來,夙稱莫逆。凡商、周、秦漢、鐘、鼎、盤、匜、尊、罍、敦、洗之屬,得以悉心研究。寢饋其間數十年,詳其文詞,取其筆法,嘬其奧蘊。故能善篆隸,工雕鐫。其所刻石印,一筆一畫,純從古印求得來故。生於道咸時,其奏刀殊無鄧石如、陳曼生一字闌入。惟不喜爲俗人落墨。常同陳介祺檢定萬印樓印譜……”
正是長年與同里的陳介祺朝夕過從,長期觀摩陳介祺所藏古璽印及金石拓片,王石經獲得了常人所不能有的機遇,成為陳介祺印學思想的實踐者,其所作印,白滿朱秀,奏刀深峻,其端莊平正,頗得秦漢遺韻,無”時人習氣”。 西泉老人 “印宗秦印”,對此陳介祺,吳大澂、潘祖蔭、王懿榮等眾多名家皆給予肯定,從《西泉印存》中的題跋可見一斑。陳介祺在第二頁便題寫:“王君通隸法,名字采中郎。好古天機妙,多材雅事詳。印摹鐙照漢,帖撫拓追唐。何時編鐘鼎,同登尗重堂”而后又多次給予評語。吳大澂更是兩次題跋,其中一篇評曰“西泉先生篆刻之精,直由秦漢而上窺籀史,融匯吉金古璽文字于胸中,故下筆奏刀不求古而自合于古。簠齋丈以為無一近時人習,信然。時撝叔尚在,不知如何贊嘆傾倒也。”由此可見,當時金石篆刻屆的“大腕兒”們,認為西泉之印可匹敵趙之謙,贊譽可謂盛矣。西泉老人的印,合乎吉金法度,師古不泥,精工沉穩,形神俱存。從其為陳介祺所刻“海濱病史”“十鐘山房藏鐘”“簠齋藏古”等印以及為潘祖蔭所刻“伯寅寶藏第一”“ 南公鼎齋”之印,可見其作為摹印一派大家并非虛名。
西泉老人一生刻印的重要著作都收錄在了《西泉印存》一書中。在1923年出版的涵芬樓《甄古齋印譜》時,此書便大受歡迎,當時,該印譜只是收錄了《西泉印存》中119枚印蛻以及部分題跋,而今日之《西泉印存》則是將248枚印蛻以及晚清20位官員學者的題跋全部按原件順序刊印。今次出版該書,將陳氏后人手中的原件進行高清拍攝,手拓手貼部分也維持原貌,不加任何修整,力求原汁原味的展現原件的風貌,除了原大刊印印譜以外,還將所有的印蛻及文官題跋進行了釋文,便于讀者研究之用。為了進一步便于讀者了解本書,書的前部刊印了陳育丞《記王石經治印》的文章,在后部亦附有《人物小傳》,能幫助讀者初步了解本書中各文官的情況。可以說它既是一本印譜,也是一本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印學參考圖書。整本書無論從編排到裝幀都體現了濃厚的文人氣息。相信這一部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圖書一定能給讀者帶來更多有意義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