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大學生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人才。他們代表著偉大祖國努力向前的步伐,他們是明日的輝煌,象征著未來,是整個國家民族的頂梁柱。正是因為大學生是青年人中的杰出人才,并且是祖國發展的希望和未來。所以,在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更多地關注大學生是否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理。強健的體魄是一個人生活和學習的基礎,那么心理的健康更是一個人的靈魂。心理健康往往引導一個人走上正確的道路并且做出正確的選擇。大學是青年人走進社會的開始。在整個大學期間,由于環境的影響,都會產生不同的心理變化,從而影響大學生以后的發展,甚至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因此可以看出心理教育對大學生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討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
關鍵字: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26-01
一、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主要遇到的心理健康問題
什么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指的是在大學生中存在的主觀困惑狀態。這種狀態是一種奇怪的狀態,大學生本人可能意識不到這種狀態的存在,有可能意識的到這種狀態的存在。但是這種狀態又是客觀存在的。本文將從以下幾點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的幾種狀態。
1.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人際交往的問題對各種人群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大學生這一人群也包括在此。并且,人際交往在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比重,時刻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初入大學的學生會對寄宿的生活覺得不太適應。大學生活不同中學生活。中學可以不用寄宿在學校,可以每天回家,可以在家長的羽翼下生活。不用具備很強的生活能力和太多的人際交往的技巧。在家長的保護下,很多人就會養成比較自私的性格。在大學中,必須要面對的就是要有很強的自立能力。大學需要自己面對很多事情,所以在這時人際交往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是影響大學生能否順利學習和愉快生活的重要因素。許多大學生都會普遍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很少考慮別人的感受,缺乏集體生活的經驗,所以比較自我,分享意識比較薄弱。但是,大學生活是一種集體生活,每個同學可能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一樣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習慣,并且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差異存在。正是因為這些諸多的問題存在,都會對大學生處理人際交往問題這一方面造成很大的困擾。
2.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現在的大學生大多出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我們現在所說的“90”后。“90”后,普遍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是家中寶,在家里都會得到父母和親人的溺愛,逐漸養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所有的東西都會依靠家長的幫助來完成,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希望以自己為中心,不會寬容和分享,這就造成了她們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比較差這一現象。并且在父母的保護傘下,學生也是很難接觸到社會的,更是沒有在社會中實踐的機會。
另外還有,這類學生在中學時代都是受到高考指揮棒和學校注重升學率的指引下學習和生活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當然會把學習放在首位,以學習為中心,別的事情都是次要的。學校也正是由于在升學率的迫使下,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卻忽略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學校和家長的雙重擠壓之下,學生會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學習上,這樣和外界接觸的是會少之又少,更不要說到社會上時間了。但是,大學同中學是不同的。大學是一個注重個人全面發展的平臺。在大學中會有許多社團的涌現,這會是大學生接觸社會的第一步。大學的環境更是和中學的環境有所不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獨立生活和學習。大學還是一個從單一的學習成績評價到綜合能力評價的轉折。很多學生都會面臨中學到大學的這種跨越性的考驗,同時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社會適應問題。
3.學習方面的問題。在學習方面,初入大學的大學生也會遇到一些困惑的問題。大學的課堂模式和上課形式都和中學有很大的區別。在中學的課堂上,就是教師在授課,學生在聽課,鞏固知識的方法就是課后練習。教師也會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來督促學生努力學習。在大學的課堂上老師授課的方式有所不同,大多都是以學生討論教師解答為主。教師不會將所有的知識都一步一步講解出來,教師會概括框架,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來完成上課。大學最注重的就是團隊合作,大部分學業任務就是靠團隊來完成。并且大學的課堂也是跟中學有所不同的。大學的課堂不像中學是固定的教室。大學的教室是流動的,這點很多初入大學的學生會不適應。以上便是大學生在學習方面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是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
二、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1.學校方面的應對措施。針對剛入校的大學生,學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入學的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調查出新生存在哪些心理問題,并且找到問題存在的原因,然后再針對這些問題作出具體的解決計劃。為了使得學生可以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作為基礎,學校應該做到整頓校風,使良好校風吹遍整個校園。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所以應該加強團結友愛、奮發圖強等優良學風的建設,讓同學們在其影響下學會怎樣與人和諧相處,解決一些學習和生活上的困擾。同時學生還可通過參加學校開展的一些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情緒特征。其次,學校應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由于中學是注重升學率的時段,所以中學時期會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在大學期間,學校要開展固定的心理健康的課程,為大學生普及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系統學習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最后,學校還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詢體系。通過有效地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學生可以及時發現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可以及時的找到應對措施和解決辦法。這便起到了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作用。
2.家庭社會方面的應對措施。在家庭方面,家長首先要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然后才可以對癥下藥。家長應該意識到過去那種全權代勞的呵護方式往往是孩子成長的障礙,放手讓他們自己處理一些生活中的事情,積累生活經驗才是健全的家庭教育方式。然后就是社會了,社會要做的就是完善心理教育的系統。大學生如果心理健康問題嚴重會導致自殺,并且,近幾年大學生的自殺率逐步升高。據調查,社會支持系統比較好的學生產生自殺意念的機會是比較少的。所以說,在處理這方面的問題時,應當構建比較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
3.學生自身方面的應對措施。大學生首先應當了解這些問題的存在及產生的原因,然后在做到了解基礎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找到解決不同問題的不同措施。大學生要做的就是廣泛交友,在交友中使性格變得開朗。另外就是多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多與外界接觸,學會與人交往。另外大學生也應做到多讀書,開闊自己的視野,增加自己的知識含量,這樣就不會多想,造成自閉。在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時,不要盲目的慌張,要及時和家長,老師,朋友溝通,以商量出有效地應對措施。
結束語
大學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作為大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心理。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更好地面對大學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和感受到初入社會的艱辛。因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孫曉青,姚本先,王東華.美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現狀、趨勢及啟示.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6414-417.
[2]王魯慧,張揚.認知心理教育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及相關因素的實驗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1:1203-1204.
[3]巢傳宣,劉建平,付茶英.江西某大學學生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的關系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