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政治理論課里的新成員,要達到這門課程的開設目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聯系社會實際、學生實際,學習借鑒、轉換教學方式等,綜合提高教學實效,使學生領會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的原因,社會主義道路的來之不易,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綱要”課程;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28-01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是我國高校思政課里的新成員,2007年在全國本科生中開設,這門課程對于大學生思想覺悟提高大有裨益,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政治方向決定了他們的前進方向,決定著國家的健康發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開設,使大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不適合中國國情,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求中國、發展中國。在為新中國取得巨大成就而自豪的同時,努力為祖國燦爛的明天刻苦學習,立志成才。教學實踐中,我們的教學實效性不強,提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時效,應聯系社會實際、學生實際,學習借鑒、轉換教學方式。
一、將課程內容和當今社會現實相結合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知更替,歷史往往有著驚人的相似,學習歷史的意義在于,了解過去,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在今天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總結出有益的經驗,為今天的發展作參考,因此,歷史不能脫離今天的實際,不然這門學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教學中我們要把握這一特點,將課程內容和當今國內外大事相結合,留心現實生活中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實例、熱點問題,進行史論結合,讓學生感到歷史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歷史教育的作用自然也就能充分得到體現。不僅如此,還能激發大學生課堂學習和討論的效果,活躍課堂氛圍,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例如講到鴉片戰爭中清朝政府閉關鎖國,不善于向西方學習而導致清軍落后挨打史實時,聯系到今天我國把改革開放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各項建設事業蒸蒸日上,和西方強國的差距越來越小,GDP總量已是世界第二。在講到抗日戰爭的內容時,聯系今天日本右翼分子公然否認南京大屠殺,從中國掠奪的勞工以及慰安婦的賠償問題,日本首相安倍帶頭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妄圖侵占釣魚島等現實熱點問題一起講述,使學生明白,日本對過去的歷史缺乏深刻的反省,軍國主義有抬頭的趨勢,我們必須牢記著一段歷史,防止軍國主義復活,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演。通過這么聯系對比,使學生深深懂得,歷史和現實原來聯系的如此緊密,歷史的講述并非空中樓閣,是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實踐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作為一門必修思政課開設得非常有必要。
二、將課程內容和本土歷史文化相結合
中國近現代史就是先輩們為了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幸福不懈追求、奮斗的歷程,祖國的大好河山,處處有他們開拓進取的足跡,每所大學所在地都有鮮明的地方歷史文化,挖掘好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對中國近現代史教學意義重大,在授課中重視課外教學實踐,一方面有利于激發歷史教師的工作熱情,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學生愛國愛鄉的情感,加深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理解和認知。例如,我們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名人故居、革命活動舊址、紀念館、歷史文化遺址等,還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追尋歷史本來面目等。學生參與這些教學實踐活動,將實踐和理論有機結合,既有感性認識有有理性認識,可以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用歷史觀的眼光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升華課堂教學內容,達到良好的教學實效。
三、授課結合學生實際
我們在備好課的同時,還要備好學生,即充分地了解學生,教學是圍繞學生展開的,教師的授課活動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教材體系為基礎,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心智特征、興趣愛好和接受程度,構建教學體系。教學中的以人為本,就是以生為本,教師欲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取得學生的良好配合,必須牢牢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主旨,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辦學生之所盼,把教學活動真正做到學生心坎上去。要和學生交朋友,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文化基礎、興趣愛好,并以此為根據確定教學重點、難點,重新構建教學體系,充實教學內容。做了這些工作,我們的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受到學生關注,受到學生歡迎,在教學活動中改變被動局面,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材中的知識才可以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從教材進入學生大腦, 而課程的開設目的亦可以最終實現。
四、教學手段改進
教師在吃透教學內容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對學生的認知,形成自己區別于他人的教學風格,將自己的教學風格變成課堂影響力乃至提高教學實效,需要有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作為支撐。沒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很難把書本知識融會貫通、活靈活現,較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假如課堂教學只是教科書、輔導書、網絡資料的簡單再現,缺少科學高效的教學手段,必然使學生覺得上課索然無味,最終使課堂教學徒有其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利用以下幾種教學方式: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技術,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可以減輕教師板書工作量,增加課堂信息量,形象直觀、美麗大方、可以為學生帶來賞心悅目的視聽享受。課件的制作過程中,可以大量利用網絡資源,下載視頻、音樂,搜集圖片、電影剪輯等,為上課準備大量的形象直觀的素材,在課堂上使用,還原歷史原貌,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深刻地掌握理論知識。例如在講到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重慶談判、開國大典等等重要歷史事件時,適度運用這些素材,可以多角度地掌握這些知識點。除此之外,可以放映一些近現代歷史題材電影,必將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對國史、 國情的直觀認識,深化對教材內容的了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組織課堂辯論、演講、討論。真理愈辯愈明,課堂辯論對于學生掌握課堂內容,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團隊意識非常有好處,先安排學生課前準備,課中將學生分為兩組,各派出代表組成辯論隊,唇槍舌劍、據理力爭,各組同學為自己的選手鼓勁加油,氣氛熱烈不失莊重,在活動中無形掌握課程內容;課堂討論與演講的教學方式也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直接參與到教學環節中去,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才能對問題有很好的把握和理解才能參加討論或者演講。學生為了做好討論和演講,必然提前做好資料的搜集與準備,拓寬了他們的學習渠道,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筆者為了配合學生的這些活動,課外作業作了調整,即在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命制一些題目,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從中選取一個感興趣的題目進行調查研究活動,時間為一個月,然后在課堂上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匯報,可以板書可以多媒體,老師同學可以就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發問,最后向教師提供研究報告。這些舉措強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教學中的效果十分明顯。
以上措施的綜合運用,必將促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實效大大提升,從而達到黨中央開設課程的目的,圓滿完成自身的教學任務,培養出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輸送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梁啟超. 中國歷史研究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18).
[2]劉宗武.《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8-76.
[3]白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幾個問題的研究與思考[J].教育探索,2009,(2).
作者簡介:
1.王濤:江西科技學院思政部教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潘宗秋:江西科技學院思政部教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