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州園林和徽州古民居建筑藝術不僅是中國優秀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審美和人文思想。筆者從自然因素、經濟元素和文化元素對蘇州園林與徽州古民居建筑藝術美的差異源流進行深入地比較研究。
關鍵詞:蘇州園林;徽州古民居;差異源流;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TU98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34-02
法國結構主義學者阿爾都塞認為,社會發展不是一元決定的,而是多元決定的;任何文化現象的產生,都有多種多樣的復雜原因,而不是由一個簡單原因造成的。正如著名的芬蘭藝術學家希爾恩在多元決定論基礎上對藝術起源問題的綜合研究,我們也應該將蘇州古園林與徽州古民居中藝術美的生成之源視為就是一種綜合性原因。按從藝術的角度講,蘇州古典園林與徽州古民居是一個大型的綜合藝術品,它由相互聯系的各個部分所組成,是多種元素結成的具有整體價值的藝術系統。但是這個藝術系統不是虛幻的“空中樓閣”,而是在自然環境、經濟因素、文化因素的影響下產生的。這些影響元素相互交叉糅雜,在設計師的手中竟也有序而合理的存在于兩地建筑之間,展現著藝術美與功能美的高度統一。蘇州古典園林與徽州古民居建筑雖然都是民居,同處在江南一地,但是也因為自然環境、經濟因素、文化思想等影響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建筑的藝術美差異。
一、影響蘇州園林與徽州古民居中藝術美的自然元素
1.蘇州古典園林的自然環境。
蘇州,位于我國的南部,雨水充沛,風景秀麗。蘇州常年的雨水都很充沛。正是這樣的豐富雨量才使得蘇州園林中假山流水有水可流。同時雨水的富足也使得江南的蘇州糧食富足,經濟發達,也正是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藝術的繁榮,人才匯集,喜詩愛賦的才子佳人,更為蘇州園林添加了一份人文氣息,風雅韻味。蘇州園林的設計也非常注重自然美的結合,講究天人合一,這種觀念的背后實際上還是對自然美的依戀物化到園林藝術中的寄托。蘇州園林的借景巧妙,可是借景也要有景可借,蘇州美景自然為他的這種大園林外部的借景提供了前提。
2.徽州古民居所處的自然環境。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地形崎嶇,有山谷和盆地以及平原等多種的地形,并且有水源穿插其中,形成了多面貌的地形特征。而且山的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也較大,也就形成了不一樣的水系。宏村正是利用這樣的地理優勢形成了自己的水利系統,便于人民。徽州地區的氣候屬于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一年四季雨水豐富。但是因為它的日照不夠充足,所以建筑中產生了天井這一建筑元素。
二、影響蘇州園林與徽州古民居藝術美的經濟因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建筑藝術也受到經濟基礎的決定力量的制約。沒有經濟的支撐,再好的建筑設想也是無法建設起來的,只有具有了良好的經濟支撐,才能把建筑師的宏偉藍圖變為現實。因此一地的經濟因素也勢必會影響甚至決定其建筑。
1.蘇州的經濟發展及其對蘇州古典園林的影響。
蘇州是江蘇最古老的城市,它的歷史比南京、揚州都要久遠。“蘇州城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伍子胥建蘇州城,吳王夫差開‘邗溝’即從揚州到淮陰段,當時的吳地經濟已輻射至蘇北地區。隋唐,蘇州對外貿易逐漸發達,開始與大食、波斯等國通商,成為江南經濟重心之一。五代紛爭,蘇州一隅偏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從此流傳千古。”
蘇州古典園林,起源在春秋時期,唐、宋時期得到發展,明、清時期繁榮。六朝以后,南方經濟開始慢慢發展,這時南方一帶的私家園林建造的開始逐漸增多。至隋唐之際,全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南移,蘇州的經濟也得到迅速的發展。這時的一些士族豪門開始居住于此,士族豪門的到來,不但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為蘇州的園林建筑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繼續發展,蘇州經濟也繼續發展,成為全國最富饒的地區之一,當時的官僚貴族也造園極盛。現在的滄浪亭就是在吳王之子錢元璙建造的南園和東莊的遺址上經歷代改建而成。宋代,蘇州經濟更為繁榮,又是全國絲綢業的中心,因此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稱譽,當時的造園更是風行一時,當時史正志的萬卷亭即是網師園的前身。從明朝嘉靖年間開始,蘇州已是全國的經濟中心,稅收大概相當于全國的10%,有很多的商業、航海、絲綢和手工產業,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造園的興盛,現存的蘇州古典園林也大多是明清時期所建或是明清時的建筑藝人們在前人的基礎上對原有建筑遺物的修葺與重建,因此現存的蘇州古典園林也基本上是明清時代的藝術風格。
2.徽州經濟的發展與徽州古民居的建造。
徽州地區山多可耕種植物的土地少,且土壤貧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而此地人口分布卻不少,所以徽州自古以來就有外出經商的傳統,即“徽商”。唐朝時期,徽州商人的活動已有文獻記載。
徽商的發展與壯大為徽州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動力,也為徽州積聚了很多的發展資金,這些資金不單單用在衣食之上,更多的也用在了建造住宅之上。他們利用這些資金建造住房,也就是現今徽州的古村鎮遺址,這些古村鎮體現了當地的風俗民情與人文精神,是人與環境的有效結合,這些建筑是古樸典雅的,也是幽靜充滿魅力的,它也因其獨特性成為了典型的建筑代表——徽派建筑,引來了無數的國內外的人們前來觀賞。
三、影響蘇州園林與徽州古民居藝術美的文化元素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人文薈萃之地。蘇州的繪畫、書法、篆刻、詩文流派紛呈,各有千秋,形成了具有獨特魅力的吳文化,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深入其中。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設計、構思、布局等都體現出了這種審美之情。蘇州古典園林處處充滿著詩情畫意的文人之氣,宣揚著恬淡的人生哲理,園中匾額、書石條等處詩文的運用同時也陶冶著高尚的情操。春季的倒垂嫩柳,夏日的綠意紅情,到秋天的東籬黃菊,寒冬的瓊樓玉宇,反映和傳播著儒、釋、道等各家哲學觀念。 蘇州園林的建造體現了當地文人的士大夫的藝術追求,當地對文化名人風雅韻事的追慕,使得文人氣息更加的濃厚,士大夫文人尚人品、文品,標榜清雅與清高,天人合一,成為其最高的境界追求。蘇州園林多為住宅園林,又多屬于文人型的園林,它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蘊含了隱逸的性質。多為達官貴人“歸隱”后所精心構造,造園的思想也是想要表達其不媚流俗,不同流合污的清高志向,追求山水花鳥蟲魚的田園之情。以蘇州為代表的吳文化,宋元以來,就是士大夫文化與市井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吳文化的清雅細致以及懷舊的情調,反應在了蘇州園林的建筑之上,形成了蘇州園林可游、可居、可賞的優美園林藝術。
徽州文化以傳統儒家文化為根本,長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封建等級觀念、家族觀念以及保守的思想觀念深入其中,人人遵循的是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的做事準則。“民居、祠堂、石牌坊是徽州的‘古建三絕’。在古徽州幾乎村村都有牌坊。牌坊不僅僅是一座建筑,牌坊是封建政治、禮制的產物,是封建統治者為忠孝節義之人而立的旌表公德、標榜殊榮的建筑,也是古徽州村落家族驕傲和榮譽的標志。”這些建筑之術的裝飾則,運用的圖案多具有象征和隱喻,表達了人們的期盼,也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時徽州古民居的建造還特別的追求天人合一的風水規則,依山傍水,風水文化的神秘性和象征性在徽州無處不有,風水通俗的講就是好地方,居于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后代富貴、顯達,富貴無比;可致后代鵬程萬里、福祿延綿。風水,作為華夏人類先于現代科學的傳統文化,它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是并存的,同屬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徽州以傳統儒學和理學精神為主,體現在徽派建筑中不僅僅是它的建筑形式,同時建筑中的很多的書法作品之中也顯現出了當地人的這種人文精神思想。如徽州宏村承志堂后廳的每個柱子上都刻有“壽”字,寓意父母、長輩可以高壽。西遞胡氏宗祠敬愛堂有一個大大的“孝”字,宣揚著中國最傳統的孝道思想,同時這也是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對于家族中尊重長輩的一種“禮”的思想的顯現。徽州民居中的楹聯、匾額等處,也都往往將他們對于人生的精神追求以及人生感悟和禮制觀念相互結合著表現出來。
至此,本文從自然因素、經濟元素和文化元素較全面的對蘇州古典園林與徽州古民居的建筑藝術美差異源流進行比較研究分析,領悟到蘇州古典園林與徽州古民居作為一個大型的綜合藝術表現系統,二者雖都為江南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但是由于受自然環境、經濟因素、文化思想的影響,兩地建筑藝術美和功能美形式高度統一的同時又展現了差異化的合理性。這就是中國建筑藝術之美吧!
參考文獻:
[1]王仲君,王旭章著.《蘇州經濟:資源約束與發展》 【M】. 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08年9月版:第3頁。
[2] 文載至《全唐文》卷802。
[3]高壽仙著. 《徽州文化》【M】. 遼寧教育出版社 , 1998年6月版:第77頁。
[4]金學智著. 《中國園林美學第二版》【M】. 中國建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235頁。
[5]魯樞元. 《生態文藝學》【M】.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頁。
[6]楊文. 《論徽州古建筑裝飾藝術的人文精神》【J】.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第9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