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新聞媒體或出于自身利益的追逐,或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對刑事案件越來越關注。我們看到,不受限制和監察即可發表的網絡新聞和照片讓受害人經常遭到二度傷害,對于被害人隱私的保護非常薄弱。同時,媒體的報道引起的“民憤”常常讓法官處于壓力狀態,司法公正與獨立難以保障。
關鍵詞:司法理性;媒體感性;沖突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46-01
一、一個案子引發的思考
2011年10月22日晚,在深圳寶安區西鄉街道,聯防員楊喜利對老板娘王娟毒打并強奸,而王夫則怕事躲在角落。2011年11月8日,深圳市寶安警方通報犯罪嫌疑人已經被警方刑事拘留,目前正被拘留在看守所。事發不到一個月,該條新聞已經在網絡上被頻繁報道,各大網絡新聞媒體紛紛打出吸引讀者眼球的評論如“史上最窩囊的丈夫”、“男人中的悲哀”等相繼映入人們的眼簾。不久前在網上可以看到精神有些失常的楊武,面前有各大媒體的話筒。
這是一個還在偵查階段的性侵犯案件,已經在傳播中出現“案情通報”,甚至說“雙方之前通奸多次”。我們無法得知這樣的報道是否具有真實性,也不知道對于這個案子為什么會有如此多媒體的介入,但更多的,是對這個被新聞媒體“強奸”的受害人及其親屬的同情。新聞媒體固然有言論的自由,但他們的自由真的是單純的激情和感性的嗎?法律對于涉及被害人隱私的部分的規定是否真正的保障被害人的權利呢?司法的理性與媒體的激情沖突的終結點又該歸于何處呢?
二、司法的理性與媒體的感性沖突及其表現
第一,媒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當然希望能夠采訪并報道出最新的案件,尤其是那些最隱私性的內容,常常對于讀者來說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在第一部分中舉出的楊武妻子被強暴的案子,在網絡上不僅公開發表了各種評論,而且還將楊武本人的照片和在他家拍攝到的在凌亂的床上的妻子的照片全部曝光,還有幾張在楊武家門口的照片和楊武女兒的照片。顯然,這些已經將被害者的住址、相貌公之于眾,這些隱私的流通肯定是未經過當事人同意的,不難想象這會對被害人及其家屬的心理造成多么惡劣的后果。我國刑事訴訟中規定了公開審判的原則,但有關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得公開審理。探究其背后的立法目的,我們不難發現這些都是旨在保護當事人的隱私。而這些媒體公然在案件的偵查階段就將本案細節逐一通報,實乃對被害人的二度傷害。法律旨在保護被害人隱私的人權體現與媒體追求自身利益而鉆法律漏洞之間的沖突就體現出來了。
第二,這種沖突會給刑事訴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消極后果。正如美國大法官布萊克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言論自由與審判公正是我們文明中最為珍貴的兩種東西,實在難以在二者之間割舍?!闭驗閮烧叨己苤匾虼瞬豢赡芟麥缒骋豁椂扇硪豁?。而媒體對司法獨立的干擾在今年來,尤其是刑事方面,是越來越明顯的,例如河南鄭州張金駐案件,其在臨刑前這樣哀嘆:“我死在了你們記者手中”。但如果對其進行過度限制又會侵害公眾的自由表達。因此,在輿論在不需要經過任何審查就可以散步到網絡的時代,法官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司法的權威性和公正性也不斷受到質疑,“輿論審判”的趨勢日益不可控。當然,不可控并不意味著司法要屈服于輿論,法官應該盡量排除外界干擾,排除容易情緒化的民眾情緒,理性的依照法律進行公正的審判。正如羅爾斯所說:“審判必須公正和公開,但又不受公眾的喧嘩所控制”同時,媒體對于案件各種細節的揭露,例如曝光被害人或犯罪嫌疑人的相貌、住址、家屬等,侵犯了被害人的隱私權,對被告人的家屬私人生活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三、沖突的解決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由于媒體本身的一些特性與司法在某些方面存在必然的沖突和矛盾。當然,任何矛盾都不是不可調和的,尋找某個平衡點使得雙方都能夠達到“雙贏”才是我們司法追求的目標。
(一)保障人權是媒體和司法的共同歸宿。
黑格爾曾經指出:“刑事審判不是把罪犯看成單純的客體,即司法的奴隸,而是把罪犯提高到一個自由的、自我決定的地位。這一理念更多的體現在對被追訴人實行無罪推定、維護其尊嚴、基本人權等方面?!币虼?,在刑事司法方面,學術界也不斷的在倡導建立“沉默權”制度、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禁止雙重追溯等制度。就我國而言,由于有限的司法資源和案件數目龐多等原因,對于被追訴人的保護雖然有原則性的規定,如無罪推定,但總體來說,還是處于非常薄弱和落后的狀態。因此,不斷完善對被追訴人權利的保護,是我國刑事司法的必然趨勢。
就媒體而言,他們一般認為自己有新聞自由的權利,可以自由采訪和報道,這種沒有限制的自由也就帶來了開篇的那一幕——“是恥辱,但不是他們的。”無論是對案件真實的報道還是帶有傾向性、感情色彩的分析都會給被害人或被追訴人的權利帶來侵害,而對公眾來說,這種夸大其詞的報道也會無形中將民眾的情緒在傳播中加以渲染。如果僅僅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要求對方如何做,顯然就會造成媒體與司法的緊張關系,司法公正不能保障,當事人權利無法實現。因此,決定媒體活動范圍的基本原則不是司法獨立、司法公正,而是對人權的保障。所以媒體人所追求的,應該是司法機關所允許的。
(二)設立偵查、起訴階段有關案件保密的條款。
縱觀我國刑事訴訟法,相比于當事人隱私和被追訴人保護的條款,我國刑事訴訟法似乎更注重于強調審判公開、對公眾的開放度、透明度問題。因此,在保障人權原則的前提下,應該增加在偵查起訴階段對被害人隱私和被追訴人的保護條款。一方面,應當設置規定對于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司法機關在向媒體提供案件線索的時候應當對被害人的姓名、住址、肖像、身體特張、個人習慣等信息加以保密,至少需要通過被害人的同意才能透露,否則媒體的宣傳和播報將極大地影響被害人以后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對被害人的二次傷害。另一方面,在對尚未查證的具體案件情況的應當暫緩公告,否則偵查、起訴階段的宣傳固然可以起到法制宣傳、警示人們的作用,但也極易引起社會公眾情緒的擴大,形成“輿論審判”的局面,讓法官難以依法判案,司法公正難以保障。雖然,新聞媒體有采訪的自由,普通人有選擇接受采訪或不接受的自由,但對于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的犯罪嫌疑人來說,其言論自由的權利可能也會受到影響。犯罪嫌疑人可能會擔心自己如果不配合采訪會被視為不與偵查機關合作、認罪態度不好等,從而造成了更壞的印象。因此,建議在保障被害人隱私權的同時,也應該保障犯罪嫌疑人在偵查、起訴階段的權利,對他們的言論自由加以保障。
參考文獻:
[1]肖江峰:《傳媒與刑事司法的沖突與協調》,董華主編《法臺上的思索》,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165頁。
作者簡介:
趙婉婷(1989—)女,遼寧沈陽市人,遼寧大學,2013級法律碩士(非法學)在讀。
王柯蘇(1991—)女,遼寧沈陽市人,遼寧大學,2013級法律碩士(非法學)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