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時代的到來給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并由此產生了新的課程模式--微課程。本文從微課產生的背景、微課程教學法的理念、微課程堂教學方式創新及其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初探。
關鍵詞:微課程;微課;課堂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58-02
網絡時代攤上了微時代,微文化愈演愈豐富。2012年以來“微課程”也成為熱點名詞之一。
一、什么是微課程
(一)微課程。
微課程(microlecture)這個術語并不是指為微型教學而開發的微內容,而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化成的、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微課程具有完整的教學設計環節,包含課程設計、開發、實施、評價等環節。
(二)微課程的屬性和研究對象。
翻轉課堂實驗發現,微課程具有課程屬性、時代屬性、技術屬性和資源屬性等四個基本屬性。微課程的研究對象以單位課時教學活動為好。因為單位課時教學活動是構成課程活動的最基本單元,有著明顯的質和量的規定性,便于考察學習績效。
(三)微課程的結構。
微課程的結構由自主學習任務單(以下簡稱“任務單”)、配套教學資源(含“微課”)和課堂教學方式創新等三大模塊組成。
在三大模塊中,“任務單”和配套學習資源(含“微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架。教師設計“任務單”,實際上是設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教師制作“微課”,實際上是制作幫助學生完成“任務單”給出的任務的學件。因此,兩大模塊在單位課時教學活動中的實施,標志著“演員型教師”開始向“導演型教師”轉型。
課堂教學方式創新是自主學習之后的課堂組織形式的必然選擇。翻轉課堂能否成功,關鍵就在于課堂教學方式能否創新。
二、微課程教學法的理念
微課程教學法的理念來自薩爾曼·汗的“用視頻再造教育”、人性化學習理論,以及由此演化而來的“信息化教學前移”。
(一)“用視頻再造教育”理念。
薩爾曼·汗創造了網絡視頻學習新形式,他制作的視頻沒有講課人出現,但是牢牢抓住視覺感應與思維關聯的特性,以點、線的移動配合聲音引導思維,并且滲透趣味性、學科方法和哲學思考。學生在家觀看教學視頻,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驟學習,即根據個人需要有一個自定進度的學習,隨意地暫停、倒退、重復和快進。
(二)人性化學習理念。
薩爾曼·汗發現:“通常學習中有‘瑞士奶酪’式的保證通過原有基礎繼續建構的‘間隙’”。不同的學生通過“間隙”(完成知識內化)所需要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但是傳統教學只管要學生快速向前,而不管他們面臨的“保證通過原有基礎繼續建構的‘間隙’”,會導致困惑并不斷疊加,形成“學困生”。
人性化學習改變了這種狀況。首先,讓學生在家中按照自己的步驟學習。學生在家觀看教學視頻,可以根據個人需要自定學習進度,根據需要暫停、倒退、重復和快進。這種個性化學習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學習績效。其次,教師在課堂上對學有困惑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學生做課堂作業的時候,教師通過巡視或學習管理平臺,及時發現學有困惑的學生,并立即介入,給予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從而解決“一個版本”針對所有對象講課所造成的問題。
“用視頻再造教育”和人性化學習原理的發現,是薩爾曼·汗“翻轉課堂”對當代教育的重大貢獻,它突破了夸美紐斯以來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束縛,突顯提升學習績效的價值,使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傳遍全球,被比爾·蓋茨稱之為“預見了教育的未來”。
(三)“信息化教學前移”理念及其心理學效應理論。
“信息化教學前移”指把原來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前移到學生在家里,讓學生在家觀看教學視頻,完成“任務單”給出的任務的教學方式,相當于把教師請回了家。這種“前移”只要不到10分鐘的微視頻就能完成,是因為心理學意義上的“一對一效應”。
研究表明,通常教師為缺課學生補課,45分鐘的課堂教學內容,只需要10到2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原因在于:一對一的補課中,學生態度特別誠懇,受環境干擾最少,注意力特別集中,所以,教學效率特別高。這就是具有心理學意義的“一對一效應”。
微課程教學法認為,微課程實驗具有“人機一對一”特征,當“人機一對一”學習材料具有足夠的重要性、趣味性或其它吸引學生關注因素的時候,就能產生面對面的“一對一效應”。
由于“人機一對一”采用5-10分鐘的微視頻,微視頻錄制完畢就可以觀看檢查,相當于為教師準備了一個移動微格教室,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修改微視頻。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把講課失誤造成的誤導,以及口頭禪、不小心造成的停頓等不利于自主學習的問題一并解決,最終成品非常精煉,既符合視覺駐留規律,又足以容納平時一個課時的課堂教學內容。
三、微課程的“自主學習任務單”和“微課”
(一)自主學習任務單。
“任務單”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架,學生將在“任務單”指導下開展自主學習,教師將根據“任務單”給出的任務開發“微課”或提供其他教學資源。因此,“任務單”在微課程教學法中具有“靈魂”的意義。
(二)微課及其類型。
“微課”是微型教學視頻形式的幫助學生完成“任務單”給出的任務的配套學習資源。錄制“微課”必須高度重視其邏輯性、合理性、趣味性、科學性、視覺傳達的有效性,以及支持學生高效自主學習的可能性。
目前,“微課”已發展形成五大門類:課程精講類、實驗探究類、操作示范類、習題講解類、虛擬面批類。此外,游戲學習類作為一個探索中的大類,正在醞釀之中。
在教學實踐中,具體采用什么樣的“微課”制作形式,取決于對優化教學目標實現的理解,即采用系統最優化的設計方法,決定選用何種錄制方式。
1.課程精講類。課程精講類“微課”是以學科知識講授或習題講解為特點的微型教學視頻。其特點是把相關知識點用精煉的語言講授,要求思維邏輯嚴謹,沒有語言上的瑕疵和技術上的不流暢。
2.實驗探究類。實驗研究是研究者運用科學實驗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論及假設為指導,有目的的操縱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條件,觀察教育措施與教育效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從中探索教育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實驗探究類“微課”一般以錄像的形式展示教師的實驗操作的步驟,觀察記錄表格或實驗報告作為輔助材料。
3.操作示范類。操作示范類“微課”也是以錄像的方式錄制教師的操作步驟。但是,與實驗探究類不同的是還可以用動畫等形式展示。此外,操作示范類“微課”一般不需要提出探究主題,也不需要學生做實驗報告。
四、微課程教學方式創新及其評價
(一)課堂教學方式創新的基本思路。
課堂教學方式創新是微課程教學法三大模塊中最具有突破意義的模塊。微課程教學法認為,進入課堂教學方式創新模塊,要抓住的關鍵詞是:內化和拓展。
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為檢測、作業、協作、展示四個基本環節或步驟。
(二)課堂教學方式創新的評價。
微課程教學法認為,課堂教學方式創新的評價,有必要從評價教師講授水平轉向評價教師策劃、組織、引導的能力。有四個問題要注意:是否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作業是否具有進階意義;協作探究項目是否能使學生在觀察、分析、綜合、比較、評價、交往、語言表達等方面獲得發展;教師是否善于問題引導等。
“小課堂大教學”,微課發展潛力無限,現代微課教育,代表了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時代新潮流,必將開辟出現代教育的又一片新天地!我們堅信,一定能夠讓高品質的微課走入課堂,深入學生,做學生的貼心朋友,實實在在地保障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