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音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至關重要,是詞匯教學的基礎。本文以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為例,從語音基礎和能力、教學語言、教學方法等角度對此進行了考察,以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音;教學語言;方法
中圖分類號:H125;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63-01
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用漢語交際的能力,而掌握語音是口語表達、聽力理解的前提條件,因此語音教學至關重要。我們以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為考察對象,通過對模擬課堂和教學視頻的分析,發現了在語音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一、語音基礎和能力有待提高
1.普通話不標準,發音不準確。盡管學生從大一就開始學習語音知識并進行訓練,普通話能達到二級甲等水平,但在他們的發音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我校陜北學生居多,許多學生的普通話帶有明顯的方言印記,像鼻韻母“ang——an”、“in——ing”的區分,是很多學生沒有克服的難題。對于一個對外漢語教師而言,普通話水平應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語音發音的準確度方面,否則錯誤語音的傳授會影響到留學生整個漢語的學習。
2.發音原理及知識掌握不牢固,辨音、糾音能力差。一方面,在音素教學的訓練過程中,對擦音、塞擦音等術語的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會發不會教”。如聲母h的教學,學生知道這個音是舌面后、清、擦音,但不清楚擦音到底是怎樣發,舌面后是什么位置,因而無法指導具體該如何發音,只能讓留學生(由本班學生模擬)一遍遍模仿、跟讀。另一方面,在留學生出現語音錯誤時,就會對一些語音錯誤無法聽辨出來,辨音能力不強,如將音節bo發成be等;也有一部分學生能聽出發音的錯誤,但不知錯在哪里,也不知該如何糾正。
3.缺乏語言對比的意識。學生往往更多關注的是漢語本體的知識,忽視了漢英、漢日、漢韓等漢外語音的對比,導致在教學技巧上也很少使用對比法,不知道哪些是教學對象的發音難點,確定不了教學重點,導致教學過程平鋪直敘。當然,這也可能與學生的外語背景簡單,只會英語有關系,還可能與教學對象只是模擬留學生而不是真正的外國學生有關系,但這些并不是主要原因,究其根本還是學生缺乏漢外對比的意識,對相關知識掌握太少,不足以滿足教學的需要。
二、教學語言不規范
1.課堂組織用語使用不當。在課堂組織中,教學語言的運用至關重要。學生往往存在這樣的不足:第一,用語啰嗦,不簡潔,尤其是指令性語言的使用,比如想讓留學生做聲韻配合練習,學生這樣表述:“下面請同學就左邊的聲母和右邊的韻母任意地進行拼讀……”,可以簡化為“聲母、韻母,一起”,既簡單又易懂;第二,使用帶有強烈口語色彩的詞語和句子,如“這是啥”、“那個啥”等;第三,缺少反饋式語言。在留學生回答問題或練習的過程中,不能及時地做出表揚、肯定等反饋,僅僅考慮自己的教學安排,忽視學生的反應。
2.知識講解用語過難。第一,多用術語。在講解發音特點時,不會使用簡單的語言或媒介語來解釋,只好用使用術語,如講聲調時借助五度標記圖解釋為“這里就是我們標音的時候的五度圖,然后這是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它們分別可以寫做55、35、214、51……”,本想說明聲調的高度是不一樣的,但不知如何講解,只能借助一些術語;第二,使用高于留學生水平的詞語、句式。由于缺乏教學訓練及實踐的經驗,學生對于“零起點”的水平把握不到位,再加上講課時緊張、備課不足等因素,會使用一些高于留學生水平的語言,如“下面我隨便找幾個同學隨便讀一下”,“隨便”一詞很難理解,而且連用兩個“隨便”,更是加深了句子的理解難度。
3.較少使用體態語。除了有聲語言之外,體態語在教學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而我們的學生很少能有意識地去使用手勢、表情等來輔助教學,如指令性語言的使用,比如在說“聽”的同時用手指耳朵,說“看” 的同時用手指眼睛,說“一起讀”的同時用手指全班留學生等。
4.媒介語運用不得法。媒介語在初級漢語的教學中能起到很重要的輔助作用,特別是對入門階段的語音教學而言 ,但學生在使用媒介語(主要是英語)時往往面臨這樣的問題:第一,不知“何時用”。大部分學生能意識到媒介語在語音教學中很重要,并且有意識地去使用,但不知道什么情況下應該使用,如有的學生會全部教學語言都使用英語,沒有弄清漢語與英語的主次地位,也有的學生一會兒用一會兒不用,“想用就用不想用就不用”,毫無規律和根據可言,這就導致那些應該用英語去解釋的術語和指令性語言反而沒能顧及。第二,不知“怎樣用”。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開始學會找到應該使用英語的情況,但卻忽視了使用的方式。以指令性語言為例,教學中有時用“read after me”,有時用“follow me”,有時用“listen to me and read”,前后不一致,沒能固定下來,起不到與漢語指令相配合的作用,這就可能導致留學生在很長時間內仍然無法掌握簡單漢語指令語的現象。
三、教學方法不合理
1.教學技巧單一。傳統的語音教學往往是采用領讀——模仿——學生一起讀——個別認讀的模式,如果不在具體技巧的使用上進行調整,就會顯得枯躁乏味。學生雖然學了很多教學技巧,卻很少有意識地去使用,反而更樂意遵循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往往不好。另外,在指導發音時,更傾向于使用模仿法,而對帶音法、對比法、實物法等少有嘗試。
2.教學環節銜接不緊密。學生基本能遵循展示——指導——練習的環節進行教學,但環節與環節之間缺少過渡性的語言,連接生硬,新環節的開始比較突兀。另外,在設計教案時忽視前后環節之間的聯系,往往前后脫節,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練習的設計不夠科學。練習的設計是教學中出現問題最多的地方之一,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第一,不設計練習,一味講授,滿堂灌,課堂枯躁,用時過短;第二,設計了練習環節,但只是為了滿足教學環節的完整性,并沒有考慮練習的目的是鞏固性的、檢測性的還是記憶性的;第三,采用的練習方式不適合練習的目的。練習的方式有很多種,如“讀”就有領讀、指讀、認讀、聽讀、個別讀、集體讀等多種方式,方式不同,訓練的重點也不同,學生往往無法考慮全面,導致練習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4.缺少活動及游戲的設計。大多數學生對講授的要求滿足于能講清、留學生能聽懂,而忽視了寓教于樂,不會也不敢去設計一些活動或游戲。這一方面是因為滿足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也與教學意識有關,留學生對學習的看法與我們傳統的學習觀不同,他們在課上追求更多的是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而且好的活動和游戲不僅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而且還能提高教學效率。
上文所述問題既有我院教學實踐的個性特點,也有語音教學模擬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共性特點,只有充分了解了模擬課堂中的教學現狀,才能更好地培養師資,才能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黃曉穎.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11
[2]楊惠元.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3
[3]崔永華,楊寄洲.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6
[4]張婧.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語言中的詞句特點[J].語言文字應用.2005.9
[5]柴俊星.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有效途徑的選擇[J].語言文字應用.2005.3
作者簡介:周曉輝(1982-),女,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本文系2013年度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資助項目《留學生接受和學習漢語詞匯的影響因素探究》(項目編號2013ky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