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以來,中國城市發展迅速進入轉型時期,以上海等城市為代表的大城市,由于開埠通商,商業發展迅速;地處交通便利之區,貿易往來頻繁;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使得其發展能夠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優勢地位,在新的市場因素刺激之下,這些城市超常規的迅速發展,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近代中國;大城市;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68-02
近代中國,以上海、天津、武漢和重慶等為代表的大城市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中心和經濟增長極,并且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其優勢地位,改變了農業社會以政治中心為大城市的傳統城市發展格局,對近代中國城市布局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影響其迅速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三個:
一、開埠通商與大城市發展
中國開埠通商城市是近代以后才真正發展起來的。無論是自開商埠還是約開商埠,在開展商業貿易時,都占有一定的優勢,它是中國城市發展過程中一種新的形式,是一個開放的區域和系統,是完全有別于傳統城市的新事物。開埠以后,通商城市多設有海關、外國領事館、洋行、輪船碼頭、貨棧、錢莊與銀行、租界、商業會館和旅社、飯店以及其他因商業而興起的服務性機構。商業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商品流通,直接促進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城市的市政建設??梢哉f,因商興市是近代中國城市發展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大城市亦不例外。
近代中國大城市在這一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開埠通商使得大城市迅速發展,可以說是其發展的直接動力。就上海而言,開埠之前,城市人口僅為20多萬,至建國前夕,已超過500萬;城區范圍由開埠以前的10平方公里發展至1945年的150平方公里;[1](P34)城市商業在原有的基礎上,以更加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在所有的產業當中,通商貿易發展最快,這與中國大多數開埠通商城市情況基本相同,其中洋行1844年為11家,1854年為120家,1867年為300家,1903年為600余家;商行1865年為88家(租界),1906年為3677家(租界),1908年為7381家,1909年為10528家(包括華界)。20世紀初,上海已擁有銀行、錢莊、票號共319家,擁有15家保險行,50家輪船公司及122家報關行。[2](P175~176)隨著商業的發展,外國先進技術的傳入和勞動力的增加,近代上海工業也有了重大起步,到1909年上海有工廠82家,商號10528家。城市工業的發展又直接拉動了上海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城區范圍的迅速擴張。開埠通商對上海城市的重大影響可見一斑。
近代天津在開埠通商以前,一直作為北京的衛星城市而存在,人口在1840年有198、716人,開埠通商以后,至1895年很快達到587、666人,[3](P81)相比鴉片戰爭以前幾乎是增加了2倍。開埠通商以后,天津不但在經濟上擺脫了對北京的依附,對外貿易更是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天津進口的洋布占全部進口商品總額的50%以上,占全國洋布進口總數的1/4強,洋布貿易超過了上海和中國其他任何一個口岸,進口的洋紗量也成倍增長,占全國洋紗進口總量的10%[4](P171)。開埠通商對天津的影響可謂十分重大。近代武漢在開埠以前,人口亦僅為20多萬,時至清末便已發展到80多萬,其發展速度之快令人贊嘆,二十世紀初期就有“東方芝加哥”之美譽;武漢的商業街原先主要分布在漢水沿岸至長江口沿線的狹長地帶,開埠以后便很快形成瀕江繁華鬧市區。至20世紀初,漢口的外資企業即有30余家,[5](P95)至1911年,漢口民族資本企業達到120余家,有資本可查的企業30余家,資本總額約為1000萬元,涉及火柴、面粉、玻璃、卷煙等各行業。近代重慶在鴉片戰爭以前,城市人口6萬多,到1945年達到100萬;[1](P34)其中1890~1911年先后辦有59余家洋商機構;[1](P132)同時重慶新興的商業區,從朝天門碼頭到南紀門,長達7里,商店林立,熱鬧非凡,也是在開埠以后才逐漸形成的。由此可見開埠通商對大城市的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近代中國獲得迅速發展的城市,除了少數是政治中心城市之外,絕大多數都是開放性工商業城市。與開埠通商城市相反,位于中西部地區歷史悠久的城市,由于長期處于封閉狀態,未能與世界經濟和國際市場發生密切聯系,缺乏發展的直接動力,毫無例外地走向了衰落的命運。如古都西安,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現代化經濟過程中不斷落伍,雖然保持著區域中心的地位,但其衰落狀況依然引人注目,據統計,1937年西安城市人口僅為15.5萬人,與1843年相比,城市人口幾乎減少了一半,只是一個經濟活力非常小的中等城市;1937年太原人口為13.9萬人,蘭州為10.6萬人,貴陽為11.7萬人,都與1843年相差不多;西寧人口為16.4萬人,拉薩為12.6萬人,烏魯木齊為9.0萬人,呼和浩特為8.4萬人。[3](P72)這些城市在近代百余年間城市人口變化不大,城市規模也沒有什么大的發展,一個重大原因就是未能開埠通商。
二、地理位置與大城市發展
城市作為商品和人口的主要集散集中地,便捷的交通是其發展所必須的。正如德國人文地理學奠基者拉采爾所說:“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盵6](P28)這一點在近代中國表現的尤為明顯。近代中國大城市的興起可以說與交通樞紐共生,優越的地理位置直接影響了大城市的發展。地理位置優越主要包括位于沿海、沿江或交通沿線三方面內容。
近代中國開埠通商口岸較多,約開商埠有79個,自開商埠有30余個,[7](P270)但并不是所有的開埠通商城市都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如與上海同時開埠的其他城市廣州、廈門、寧波和福州,在開埠前或比上海規模大或相差無幾,但后來并沒有獲得像上海那樣飛躍式的發展,究其原因,上海優越的地理位置起了重要作用。隨著近代輪船業和新式運輸業的興盛,水陸交通的便利成為近代中國大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
由于地理位置優越,上海在與南京、蘇州、杭州和廣州的競爭中取得了勝利,無論是歷史上還是19世紀中葉,這四個城市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和城市規模都遠遠超過上海,但隨著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改變和新式交通的興起,這一局面不復存在。雖然上海資源缺乏,并不適合近代城市工業發展,但它還是憑借地理位置的優越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商貿、金融和工業中心。天津在發展成為近代中國第二大城市過程中,地理位置起著重要作用。天津地理位置優越,離海岸線僅有40公里,使得近代天津與海洋的水上聯系十分便捷。開埠通商之后,天津很快就成為幾乎整個華北傳統市場與國際市場相連接的樞紐,并成為近代中國北方最大的貿易港口。近代武漢優先發展成為大城市,其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武漢地處長江中游,是連接中國南、北、東、西的交通樞紐,自武漢至東海900公里的航道可以四季通航,是長江航線上一個重要的優良港口。京漢鐵路通車以后,武漢城市輻射可直達華北各地。近代重慶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交通地理位置優越是重要原因之一,重慶地處嘉陵江和長江的匯合處,是長江上游的鎖匙。西南地區的土貨貿易主要通過重慶運往東南沿海地區,重慶亦逐漸發展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土貨購銷中心和洋貨分銷中心,商業貿易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商賈云集,百貨萃聚,很快發展成為四川的商業中心、工業中心和金融中心。由此可見,地理位置的優越是大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
地理位置優越和交通便利對近代中國大城市有著重大影響的另一個佐證就是,隨著新式交通的興起,原為大城市而不位于交通樞紐的城市普遍迅速走向了衰落。如臨清、鎮江、揚州等,由于大運河的衰落和海運的興起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沒落。開封、保定由于京漢鐵路的通車,其地位很快被鄭州、石家莊所取代。這充分說明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現代交通運輸業對城市發展的重大影響。
三、廣闊腹地與大城市發展
擁有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土地廣闊的腹地是大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耙蛔蟪鞘械淖钪匾⒆钐烊坏幕A,就是附近農村地帶要人口稠密,勞動力充沛,這就為糧食給養、工業制造和對外貿易提供物質資源。”[3](P75)近代中國大城市都有著廣闊的經濟腹地。
近代中國,地理位置優越,同時又是開埠城市的城市亦不為數少,但很少有城市能像上海等大城市這樣迅速起飛和發展,其原因與差別就在于城市經濟腹地的廣闊與否、富庶與否。在近代中國大城市中,以上海的腹地――長江三角洲最為廣闊、富庶。自宋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以后,長江三角洲就一直是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區域;19世紀時,長江三角洲估計擁有人口4000萬,全部土地面積約80%為耕地。[3](P75)在這個肥沃的區域密集者許多商業中心,在鴉片戰爭以前,上海附近大小市鎮已達150余個,其中包括自宋代以來就是中國著名工商業城市的蘇州和杭州,上??h城亦是人煙稠密,商業興隆。這為上海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糧食、蔬菜、副食品等,眾多的衛星城市使得上海很快成為中國傳統大宗出口商品――生絲的主要產地和貿易區。傳統時期,商人往往都到蘇州采購,迨上海開埠以后,“輪船糜集,商賈輻輳,以致絲貨均至上海貿易,雖本地富商不少,而上海皆設分鋪”[8](P326)。廣闊富庶的經濟腹地使得上海迅速發展,其經濟腹地貨物皆以上海為中心進行流通,至19世紀50年代左右上海便取代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迅速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大城市。
19世紀末,天津已經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其腹地幾乎涵蓋黃河以北半個中國,廣闊的華北平原為其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產地,并且成為天津巨大的商品銷售市場,為天津成為北方第一大城市和全國第二大城市奠下了基礎。武漢是一個內陸港埠,位居長江中游,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其貿易圈和經濟腹地亦十分廣闊。溯江而上可達天府之國四川,順江而下可達長江三角洲,溯漢水而上可達河南、陜西,經洞庭湖可進入湖南和貴州。隨著封閉的封建經濟結構逐漸打破和交通的日益便利,這些區域很快成為武漢的廣闊腹地,皆以武漢作為商品銷售市場和商業貿易中轉站,可以說人口眾多,物產豐饒的經濟腹地為武漢商業貿易和制造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重慶位居上江上游,近代時期幾乎坐擁整個西南地區這片遼闊的腹地,特別是資源富庶和人口眾多的成都平原為重慶的初步發展起了重大推進作用??箲饡r期,大批工業的內遷則直接完成了重慶城市的崛起;當然近代西南區域其他城市的交通不便,使得重慶的地位愈發重要亦不可忽視。由此可見,經濟腹地的大小與是否富庶是決定大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
中國邊疆區域城市一般腹地狹小,如西南地區云南省、貴州省、廣西省和西北地區的甘肅省和新疆區都未能在近代形成大城市,這又成為經濟腹地重要性一個明顯的佐證。僅以昆明為例,同樣是開埠通商城市和交通相對便利之區,但由于經濟腹地狹小,人口有限,經濟持續增長能力不足等原因,其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就人口而言,時至清末1910年,昆明省城內外六區和商埠三區僅有人口96、869人,至1936年約有145、440人,至1949年昆明城郊八區人口亦不過308、818人;[9](P382)就商業和工業而言,1925年昆明市注冊的工商企業共有26個,資本總額不足100萬元,另有商業單位28個,資本總額有2800萬元;1936年全市民營工廠有8類32家,手工業有56類1924戶,資本總額不過1000萬元。[10](P305)這其中大批人口和工業設施還是抗戰時期遷過去的,并非昆明經濟腹地自己直接產生的。
綜上所述,以上三大因素直接影響并決定了近代中國大城市的發展,三者可以說是缺一不可,同時這三個條件又是相互依存的,為大城市的發展做出了不同的貢獻。隨著近代中國大城市的迅速發展,它們很快成為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經濟中心,初步形成了以這些城市為核心的區域性和全國性經濟網絡,對近代中國城市布局和經濟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張仲禮等主編.長江沿江城市與中國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章友德主編.城市社會學――案例教程[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
[3]何一民主編.近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4]羅澍偉主編.近代天津城市史[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3.
[5]穆得和等主編.近代武漢社會與經濟――海關十年報告[M].香港: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3.
[6]轉引自陸大道著.區域論及區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7]何一民主編.近代中國衰落城市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7.
[8]彭澤益編.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二輯[M].北京:三聯書店,1957.
[9]謝本書、李江主編.近代昆明城市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
[10]董孟雄著.云南地方經濟史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李光泉(1980-),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教師,研究方向:中國城市發展。
注:本文系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河南城鎮化道路選擇與城鎮形態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3240041118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