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大眾傳媒的內涵為出發點,探索了大眾傳媒影響力的作用,并針對當前思政課教學的當下困境,總結出大眾傳媒影響力在思政理論課中的運用方法,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大眾傳媒影響力;思政理論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D64;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80-02
當前,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和社會對于大學生的具體要求,針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存在的實際問題,深入探討思政理論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成了當務之急。通過對高校學生思想基本狀況的深入了解,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必須運用非傳統的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方法,進行有益地嘗試,使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真正起到實效。而在當下,大眾傳媒影響力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思政理論課教師的重視,因此如何在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各個環節科學運用這一具有前沿性和時效性的有力“武器”,也成了一個值得重視的教學改革課題。
一、科學分析大眾傳媒及其影響力的社會作用
我們所研究的大眾傳媒,既包括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傳統媒體,也包括手機等新的信息載體,大眾傳媒由于自身的特點與定位不同,其影響力也各有短長。隨著近幾年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大眾傳媒隨之進一步深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領域,對社會的影響力也進一步增強。一般意義上講,大眾傳媒的社會作用和功能有以下幾個方面:報道新聞,擴展視野;引導輿論,傳遞觀念;服務社會,指導生活;傳授知識,普及教育;提供娛樂,裨益身心;刊登廣告,發展經濟。有的研究者認為,相對于大眾傳媒而言,社會民眾是沒有對抗能力的,他們在媒體所傳達的信息中瀏覽,再怎么謹慎,也很容易迷失在傳媒營造的價值觀當中。大眾傳媒通過強烈的心理暗示,使人們形成一種社會刻板印象,從而實現社會控制功能。大眾傳媒通過建立公眾信仰、心理暗示和道德控制實現社會控制,并將其影響力得以發揮。不僅如此,大眾傳媒可以作為與傳統的立法、行政、司法權并立的“第四種權力”——“政府的第四部門”,在政府工作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在很多特殊的歷史時期,大眾傳媒都起到了積極的宣傳和鼓勵作用,為大眾形成一種積極的心態,成為強有力的信心“支持”。但是,過度干預社會政策、輿論導向的不確定性、不合理的社會暗示以及公眾對大眾傳媒的過度依賴也一樣會形成大眾傳媒的消極作用。因此,能否發揮大眾傳媒的“正能量”作用其實是一件比較難把握的事情。這一點尤其體現在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環節中,盡管作為一種已經不再前沿的方法,在思政理論課教學環節中將大眾傳媒影響力運用到適合的狀態,依然是研究的主攻方向。
二、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當下困境
當前,作為政治宣傳與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徑,高校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雖然仍處于比較重要的地位,但是,作為受眾的大學生對于政治理論課的接受情況大相徑庭。思政課被“邊緣化”的狀況其實并沒有改變。除思政專業的學生對于政治理論學習還相對比較認真以外,政治課的課堂要么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雖然也能接受相關的理論指導,但是缺乏主體性,處于被動接受“灌輸”的狀態;要么就是處于教師與學生“各自為政”,教師上課沒有狀態,消極怠工,而學生們上課就是以各種方式消磨時間,根本不聽老師的講解,形成惡性循環。傳統的思政理論課教學在當下的困境顯而易見。那么,在課余時間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和研究政治理論就更是不可能的。
形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社會大環境對學生的影響。首先,家庭教育當中對于政治理論重要性教育的缺失。大學生無論來自什么類型的家庭,從家庭當中得到的對于政治環境和政治理論的教育基本上就是零。家庭對于學生的要求就是具備各種專業能力和各種才藝,簡言之就是能夠立足于社會的本領。除此以外便沒有了。其次,學校環境對于政治理論教育的偏斜。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也對家庭的需求予以呼應。雖然政治理論課是必須設定的課程,但是,由于其不會造成即時的效益,便被理所應當地“邊緣化”了。最后,整個社會對于大學生的政治素養要求的淡化。政治素養的提升是個人文明程度提高的最根本要求,但是,當下這個問題還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社會大眾對于這一問題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較膚淺的程度。因此,社會大眾對于大學生的政治素養程度的要求不高,也是造成高校政治理論課不被學生重視的重要原因。
三、科學利用大眾傳媒影響力,努力尋求新突破
自從《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簡稱《05方案》)制定以來,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始終在探尋更加有效與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但是,當前的現實就是: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內容不管多么豐富,教學手段不管多么高明,也敵不過網絡視頻、淘寶購物、QQ、微信對于大學生的吸引力。現在生活條件的改善導致上課時絕大多數學生也不會放棄用手機上網,講課時不時會聽到QQ信息傳遞的提示音,也有學生會偷偷小聲講微信……思政課的教師們對于學生的這種狀態也只能表示無奈。課堂之下,對于大眾媒體傳播的內容學生們也鮮有分析和研究,要么一味抨擊,要么隨意接受,缺乏主體性,更不會思考思政課學習的理論。
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面臨大眾傳媒的影響力需要做兩件事情:一是呼吁大眾傳媒,為學生共同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二是對學生進行大眾傳媒教育,讓學生學會抵制不良信息,主動了解正面信息。前一件事雖然可以做到,但是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要得到大眾的認同和理解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會有太實際的影響。而后者則有比較現實的可操作性,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去嘗試將大眾傳媒的影響力合理運用到思政理論課教學中,使其發揮正向功能。具體說來,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教師本身來說,應當對大眾傳媒多了解、多接觸,作為思政理論課教學的主導者,比學生優先掌握更多的大眾傳媒的信息,對當前主流媒體甚至非主流媒體的動向了如指掌,才能在思政課教學中游刃有余,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能應對自如。對于大眾傳媒的宣傳內容和宣傳力度做到深刻理解,給學生以正確應對大眾傳媒影響力的引導,是教師能夠貫徹自己教學理念的關鍵。盡管如此,其實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思政課教師對于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媒體)仍舊比較排斥,特別是很多年齡比較大的教師,認為接觸傳媒或者研究傳媒是“不務正業”,這種想法是陳舊落伍的。在打好專業基礎的前提下,與大眾傳媒盡可能地溝通,盡可能多地了解,是當前媒體發達的時代,教師必須有的另類“專業能力”。一方面,通過研究媒體了解學生當前可能接受的信息點,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理解,幫助教師樹立其威信,讓學生真心接受;另一方面,通過選擇大眾傳媒提供的大量豐富的資源,傳授知識,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更加前沿。
第二,從學生理解的角度,應當注意在思政理論教學的內容中滲透大眾傳媒的內容,給學生以科學合理的引導。當前,大眾傳媒的宣傳越發以迎合受眾的關注點,跟從前主流媒體影響大眾的好惡不同,在商品經濟社會日趨發達的今天,大眾的需求成了傳媒的生命之源。因此,除了主流的宣傳平臺以外,想要在大眾傳媒鋪天蓋地的信息轟炸中找到能夠成為人們“精神支柱”的內容少之又少。打開電視,黃金時段的節目除了各類海選、真人秀,就是內容和形式都基本雷同的電視劇,作為大學生本身對這些內容也不置可否;在網絡世界里,充斥著各種想法和人的生活狀態,對大學生而言根本無法辨別善惡對錯,更不用說希望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來博取大眾的關注。因此,作為想要主導思政課課堂和學生思想的思政課教師來說,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大眾傳媒的主要內容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從理智對待釣魚島歸屬問題到認真對待自己的未來發展,從政治腐敗現實到經濟狀況低迷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從教育資源不公平到就業難……這些內容在大眾傳媒的宣傳上都有不同的立場,甚至有很多偏激的觀點和不負責任的言論。將這些大學生比較關心又想要得到結論的內容結合思政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于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嘗試,也要適當增加從大眾傳媒吸收的方法和內容。傳統的課堂教學和課后實踐的方式和方法已經不再能夠“吸引”學生了,現在的學生更加崇尚自由的吸收知識的方法,并且希望得到更多的前沿信息。因此,善用各種輔助手段進行思政課理論教學在現在看來十分必要。通過研究大學生目前的主要關注點,可以嘗試的方法有以下幾個:一是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加在教學過程中視聽、動態的內容。要及時搜集大眾傳媒當中可以利用的素材,結合思政課教學內容制作科學實用的教學課件,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主動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能夠從課堂時間吸收有益的大眾傳媒的內容,不但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更是為了增強對思政課理論內容的吸收。二是合理運用各種自媒體,占據學生的課余時間。QQ空間、微信朋友圈以及各種貼吧、論壇都是學生日常關注的焦點,也是學生能夠自己掌控的媒體形式。當前盡管我們一直強調要運用主流思想理論占據這些自媒體,但是我們始終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內容不符合學生的需要,這些主流思想宣傳也不會受到關注,這就是所謂“自媒體”的特點——盡管存在但不一定被選擇。因此,對于思政課理論的教育就必須采取更加貼近生活、符合學生心理的內容作為自媒體內容,讓學生能夠去主動關注,潛移默化地將我們要學生了解掌握的理論傳遞給學生,增強“內化”的效果。三是革新思政理論課的實踐環節,尋求新的方式。以往我們談到思政課的實踐課教學,仍舊是以參觀、訪問為主要形式,所謂的讓學生接觸社會總是流于表面,其實對于學生而言未必能起到我們期待的效果。在條件允許的基礎上,思政課教師可以布置如搜集網絡相關視頻、設立微信公眾帳號、建立論壇等學生也可以操作的的方法,讓學生通過這些方式了解當前公眾的需求和思想動態,處于主動的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同時教師要注意一定也要參與其中進行及時的指導,把握方向性。并且一定要采取自愿,切記不可攤派、強制,要讓學生自己去感受主導輿論的成就感,主動加入實踐。
總之,面對新的時代新的社會發展模式,思政理論課在教育教學方面一定要緊跟時代的前進腳步,發揚思政課教師的自身優勢,積極主動地利用大眾傳媒的各種形式,使思政理論教育教學更具吸引力,同時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理論水平的提高起到更實際的效果。新時期的思政課教學一定要更加前衛,更加具有活力,要努力成為高校理論教學中最富有魅力的課程。
參考文獻:
[1]王勇.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2(4),64-65
[2]劉馨陽.試論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社會認知的影響[J].中國報業,2014(7下),91-92
[3]邵春樺.大眾媒體的社會控制功能對市民社會的影響[J]法制與社會,2008(9)215-216
[4]張昆.大眾媒介的政治社會化功能[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