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政報道是新聞類節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采編好時政新聞,則是新聞記者的一門課程。本文從縣級電視臺時政新聞如何發揮喉舌作用,服務政務發展的角度,論述了電視時政新聞的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
關鍵詞:時政新聞;會議新聞;鏡頭;領導;新聞節目;電視畫面;記者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82-01
時政報道是新聞類節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拍好時政新聞,則是新聞記者的一門課程,在領導考察、領導剪裁、領導會見等等日常時政報道中,既要拍全拍好領導畫面,又要拍足空鏡頭,這就要求攝像記者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做到 心中有數,又要在拍攝中做到腿勤、眼勤。隨著電視媒體改進文風的力度不斷加大,從中央到地方,時政會議新聞工作的數量,時長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縮減,拍攝質量的提升更顯得尤其重要,作為一名縣級臺的基層記者,就如何拍好時政新聞工作談幾點體會。
一、要做足前期準備工作
在接到采訪任務后,首先要先清楚活動的時間、地點,有哪些領導參加,因此多數時政新聞是以領導的活動為中心。然后就要準備好所有的設備,包括攝像機、三腳架、新聞燈等器材,電池和磁帶也要拿足拿夠。記者必須提前到達活動現場,因為電視和報紙不一樣,不需要鏡頭,如果錯過時間的話,就根本無法補救,因此跑時政新聞的記者一定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到達會場后,記者先把三腳架支好,調好攝像機的黑白平衡。燈光調好,選定好拍攝位置。攝像記者心里提前要有一個規劃,需要幾個全景、中景、或者特寫鏡頭,避免倉促上陣,手忙腳亂。平 細致的工作作風是做好新聞工作的關鍵和前提,只有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拍攝過程中,攝像記者應注意拍攝時機的把握和選擇,在會議開始后,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因為會議剛剛開始時,往往是參會人員精神最為飽滿的時段,所以要把握好 好的拍攝時機、搶抓“優質畫面”。在實際工作中遇到有參會領導中途離會的情況,因此拍攝時首先將主席臺上各位領導的畫面拍攝完整,以防畫面后缺失。為保證畫面質量拍攝前需要與會場服務員溝通,告知會議開始后10分鐘先不要倒水,隨意走動。要保持會議畫面的嚴肅性,如遇到個別參會人員把玩手機,交頭接耳、喝水、抽煙、打哈欠等情況,要是沒掌握拍攝角度,避免類似畫面在新聞中出現,必要時可與參會者溝通或耐心等待最佳拍攝時機。當領導講話時,盡量等待領導抬頭脫稿講話時進行拍攝。
二、盡量避免無用畫面的出現
拍攝時鏡頭要做到心中有數,鏡頭要拍精拍全,盡量避免無用畫面出現。為什么要說這個問題,涉及兩個方面,拍精是為了后期編輯更加順暢、較少編輯時間,保證新聞按時播出。拍全就是要避免編輯時出現畫面不夠用的情況出現,因為領導活動和會議時間就這么長,如果當時拍的不多,到后來補都來不及。作為縣級臺記者招待會,于攝像供稿 一體,不像省臺記者分工那樣細,這恰恰鍛煉了記者。在拍會議前,要事先了解會議議程、誰講話、誰主持,每道程序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忙而不亂。以筆者經驗,拍攝順利是這樣的,先拍一組會場大全景,然而拍攝主席臺主持人畫面,領導講話單個鏡頭,再按順序集資拍攝參會領導畫面,也可以現拍三人或二人一組的分畫面 ,以方面后期編輯,再拍一組臺上的全景,這樣主席子臺的鏡頭基本就全完了。如果跟蹤上級領導視察參觀,那就更要做足準備,因為上級領導視察時間不確定,鏡頭如拍不全,就會新聞制作了。在回來時,經常會聽到很多年輕記者這樣說,領導來的時間太短了,還沒怎么拍就走了,也就是拍了四、五個鏡頭,這沒法出啊,其實就是記者經驗少。如遇上級領導來視察,首先要先期到達視察現場,在等候領導來的時間里,先把所視察內容的空鏡頭拍好,這樣可以回去編輯時插空鏡頭,以豐富圖像。以筆者經驗,領導到達視察現場后,打開攝像機后就不要關機了,不要按常規點按錄制開關,要盡量節省錄制時間,要一個鏡頭下來拍全拍好領導畫面,包括特寫、中景等各種景別,保證領導鏡頭齊全 ,畫面豐富。如時間充足、再多角度,、多形式拍取鏡頭。
此外,還要運用好電視時政新聞中同期聲。記者就具有運用同期聲的意識,在拍攝重要領導或者重要會議時巧取角度,將新聞人物講話的場景大量錄制下來,這樣在后期扔剪輯制作中就會胡的放天地與議題相關的場景和同期聲穿插在新聞事件解說中,即可以不改變新聞通稿的原意,可提高了時政報道的傳播效果。
三、隨時做好抓拍準備
時政新聞工作中大部分是會議新聞,千萬別以為會議程序東西多,境景和人物相對固定,反復拍攝同一畫面機會多而且容易拍,恰恰相反,會議新聞要拍的生動是非常難的。要把“死”的畫面拍“活”,關鍵在于要抓住亮點,抓住現場感人的細節。從實際情況分析,多數時政特別是會議新聞真正有亮點的不多,這一事實決定了電視攝像記者再怎么高明也不可能性把每條會議新聞拍的很精彩。如果某次會議和活動本來有亮點,而記者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拍到,那說明這個記者不是一個稱職的記者。
作為電視記者,要做好一名新聞現場的“觀察員”,首先需要具備很強的政治意識,平時要注重自我培養對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靈敏嗅覺。其次,在新聞現場要具備超前意識,注重對新聞當事人和環境的觀察分析,揣摩新聞當事人的思想活動,進行快速判斷。第三,在近距離重大新聞事件的時候,要善于把握信關鍵機會,變“被動參與”為“主動策劃”。在現今的報道體制中,時政新聞工作雖然仍以規范為報道主體,但在規范中創新出彩,更是每一個記者不懈追求的目標。
四、發揮獨體的優勢,突出地方特色
貼近性是衡量新聞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意義上講,不僅體現了新聞傳播的內在規律。也體現了新聞傳播為大眾服務的意識。從內容上講,不僅包括距離的接近、心里的接近、感情的接近,還包括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等等。就廣播電視新聞而言,群眾總是對本地的人、本地的事更興趣。所以,電視新聞應當立足當地、服務當地。 電視作為我國文化傳播與宣傳輿論戰線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地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迅速發展,縣廣播電視開始受到多方面的挑戰。一方面群眾對電視節目的質量的期望值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縣級電視跟中央、省、市級電視相比,確實在很多方面有著較大的差距,無論是信息資源、節目質量、覆蓋區域,還是人力、財力、技術裝備,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在當今競爭突破了時空限制,群眾收視選擇空間日漸擴大的情況下,能否滿意群眾的需求的需要,為群眾所選擇和接受,不僅關系到能否有效地服務于倆個文明建設,也關系到自身的存在基礎和良性發展。 然而,實事求是的講,縣級電視新聞關注老百姓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以及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分量畢竟還太少,而靈動的行蹤、大大小小的會議還是占了新聞的主要地位,不但數量多,篇幅大,而且往往還占據著頭條新聞。如果長期下去,群眾不愛看,不愛聽,勢必形成惡性循環。沒有了自己的觀眾,也就失去了自己生存的空間。
所以說,縣級電視的生命力在于群眾,因而理所當然的要為群眾服務。強調新聞的貼近性是縣級電視適應受眾的必然要去。
參考文獻:
[1]江華,《如何提高“時政新聞”的收視效果》,《新聞世界》,2010.8。
[2]陳華,《提升地方臺時政新聞的吸引力》,《新聞愛好者》,2010.10。
[3]程新,《淺談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創新》,銅陵學院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