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政黨規模引起了學界和政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通過國際和歷史的比較可見,“做大做強”是政黨建設的主要任務,中國共產黨93年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政黨“做大做強”的歷史。但是,由于過去特殊的歷史特點和社會環境,中國共產黨主要是在“做大”而沒“做強”。當前,中國共產黨已經擁有8600多萬黨員,不論是黨員的相對數量還是絕對數量都已經比較龐大。所以,中國共產黨應該積極主動地從“做大”走向“做強”,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關鍵詞:政黨規模;做大;做強;政黨建設
中圖分類號:D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89-02
政黨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是以執掌或參與國家政權為目標的政治組織,不論是西方代議制民主國家里的政黨,還是過去革命時期的政黨,都希望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自己的黨員隊伍,“做大做強”自己的政黨,從而參與或執掌國家政權,實現自己的政黨目標。
一、“做大做強”是代議制民主國家政黨的現實任務
目前,大多數代議制民主國家都實行競爭性政黨制度和選舉制度,政黨只有通過選舉獲勝才能執政或參與政權,才能將自己的政策綱領付諸實踐。所以,西方代議制民主國家的政黨通過各種途徑和措施來發展和壯大自己的黨員隊伍,從而爭取更多的選票,以便在民主選舉中取得優勢。
英國是近代資產階級政黨的發源地,當前主要是由英國工黨和保守黨執掌國家政權。我們以英國工黨的發展為例來看其是如何“做大做強”的。英國工黨于1900年2月27日建立于倫敦,始稱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稱工黨。在建黨初期主要是工會組織與費邊社、獨立工黨和社會民主同盟之間的聯盟,當時是只有集體黨員,而沒有個人黨員的。個人要想成為工黨黨員,必須通過加入工會或其它社會主義團體才有機會成為工黨黨員。但是,在長期的議會斗爭中,工黨發現必須吸引更多的黨員,尤其是要吸收個人黨員,否則就把一些支持和擁護自己的選民排斥在外。為此,工黨在1918年通過名為《工黨與新社會制度》的綱領和新黨章,淡化其“間接政黨”色彩,開始吸收個人黨員,擴大自己的黨員規模。據英國《衛報》分析,2010年,英國工黨的集體黨員在600-700萬之間,其中個人黨員約有60-70萬,也就是說英國工黨通過吸收個人黨員的方式增加了近十分之一的政黨規模。
為了更好地團結黨員和進行選舉,英國工黨在每個選區成立基層組織——工黨支部,以便更好地宣傳自己的政策主張,贏取基層選民的支持。后來,英國工黨又啟動了新工黨的組織再造計劃,進一步淡化工會的角色,提升個人黨員權利以及強化黨魁的領導權力,通過黨內投票制度的改變,使工黨逐漸轉型為大眾政黨,把更多的選民籠絡到自己的麾下。類似英國工黨這樣通過修改黨的章程,使自己轉型為大眾型政黨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像德國的社會民主黨、法國社會黨等都不同程度地修改了黨的綱領,把更多的階層的利益容納進來。
不僅兩黨制的英國的工黨力爭擴大自己的政黨規模,多黨制下的日本自民黨也是如此。自民黨一直極力擴大自己的規模,到1991年時自民黨的黨員總數超過546萬,達到了一個巔峰。據世界銀行的統計,當時日本的總人口為12392萬人,這就意味著當時日本人中每23個人中就有1個是自民黨黨員,接近了同期我國共產黨的黨員總數和人口總數的比例。但是,從1998年以后日本自民黨黨員人數一直呈下降趨勢。特別是2012年,由于競選失敗導致政權旁落,淪為在野黨的日本自民黨黨員數驟降為73萬人,為該黨建黨以來黨員數最少的一年。所以,今年,日本自民黨為了保持安倍內閣的高支持率,以及在2015年春天的統一地方選舉中獲勝,正想盡辦法擴大黨員人數。據日本《每日新聞》報道,日本自民黨推出了一個“在2015年末黨員數達到120萬人”的目標,要求自民黨所屬的國會議員每人爭取到1000名新黨員,少一個人就要交2000日元的罰款。
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做大做強”自己的政黨規模是代議制民主國家政黨建設的主要任務。所以,當前西方國家政黨的意識形態色彩越來越淡,指導思想越來越多元,尤其是一些社會民主主義的政黨,一切圍繞選票進行,想方設法招募更多的黨員,做大自己的黨員規模。
二、“做大做強”是中國共產黨成功執政的歷史追求
考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可見,中國共產黨是經過了長期的革命才取得了執政的機會,是經歷了長期的摸索才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是通過自己的長期探索才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是通過不斷地調整和發展黨員才成為全國性的政黨,才能擁有8600多萬黨員,才能成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政黨??梢哉f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政黨規模的擴大史。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我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成立的。根據蘇共的經驗,一開始強調在工人中發展黨員,強調發展工人運動中的活躍分子。但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共產黨僅剩1萬多名黨員,一度瀕臨存亡的險境。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被迫轉移到農村,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黨的建設上創造性提出了思想建黨和把支部建在連上的重要論斷,解決了非工人階級中的勞動人民的入黨問題和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問題,使大批農民成為了中共黨員,使發展黨員的主力轉向農村。據統計到1928年底,中共黨員迅速從1萬多名發展到4萬多名,到1934年時已經達到了30多萬。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已經從狹小的圈子中走了出來,變成了全國性的大黨?!痹谥袊伯a黨高舉抗日旗幟的感召下,大批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包括一些高級知識分子紛紛來到延安和各個根據地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所以,1939年12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指出:“共產黨員必須善于吸收知識分子,才能組織偉大的抗戰力量……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睆拇艘院螅罅康男≠Y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加入到中國共產黨,并成為了經濟和科教文衛等各條戰線的領導和骨干,甚至很多人成為了黨執政后的骨干和高級干部,到1949年10月,中國共產黨擁有了448萬名黨員。
1945年4月,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夕,中國共產黨通過了新的黨章。在新黨章的總綱部分中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它在現階段為實現中國的新民主主義制度而奮斗。它的最終目的,是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制度?!敝袊伯a黨從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轉向代表中國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利益,真正地成為了全國性的政黨,為中國共產黨以后的執政奠定了政策基礎。劉少奇在中共七大《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們黨應該十分注意吸收工人中的先進分子入黨;但還必須大量吸收一切勞動人民中的先進分子入黨,才能使我們黨成為一個廣大群眾性的、強有力的黨?!边@就為以后接收除工人、貧農、士兵等之外上的其他階級、階層的先進人士入黨在提供了明確的依據。鄧小平在中共八大《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講到黨面對的新情況時說:“我國的階級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工人階級已經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農民已經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經處在消滅的過程中?!边@也就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基本上可以在各個階層發展黨員,據統計,到中共八大時,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數量已經迅速地增加到了1073萬名黨員,首次沖破了千萬大關,并持續增長,到1980年時達到了3800多萬。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形成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開始全面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開創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新時期。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截止到2000年,僅私營企業從業人員達就已經到了2406.5萬人。他們豐富了社會主義商品市場,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拓展了國家財稅稅源,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調整,他們成為有著強烈的政治參與欲望,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所以,江澤民同志在紀念建黨80周年的“七·一”重要講話中對黨的建設問題作了理論上的突破,指出“他們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提出“應該把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經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社會其他方面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并通過黨這個大熔爐不斷提高廣大黨員的思想政治覺悟,從而不斷增強我們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痹诖舜沃v話中,江澤民同志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系統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解決了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共產黨的黨員發展問題。截止到2012年底,中國共產黨的黨員總數已經達到了8500萬,擁有基層組織420多萬個。
中國共產黨針對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和黨的具體任務,及時地修改和完善了自己的黨員發展政策,保持了黨員發展的較高速度和較大規模,“做大做強”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各個時期的歷史追求,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成功執政的經驗總結。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政黨,成為了中國最有力的領導核心。
三、“做大做強”中國共產黨的問題與對策
衡量政黨規模大小的標準主要有兩個,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絕對規模即指黨員的人口總數。截止到2013年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的人口數已經達到了8668萬,超過了德國人口總數600多萬,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大政黨。黨員的相對規模則是指政黨的黨員人口總數與的該國的人口總數或選民總數之比。根據2012年中國共產黨的黨員數(8513萬)、人口總數(135404萬)和選民數(98100萬),可以計算出中國共產黨的相對規模在6.29%(黨員數/人口總數)或8.68%(黨員數/選民數)。與過去的蘇聯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歐洲主要政黨的黨員相對規模相比,中國共產黨的黨員的相對規模處于中下水平。但是,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講,有學者認為管理者人數與組織總人數之比應為1%-8%。從這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的的絕對規模已經非常龐大,但是,相對規模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中國共產黨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和單純地“做大”絕對規模后,產生或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黨員年齡結構不合理。據中共中央組織部的統計,當前,老齡黨員和大齡黨員過多,60歲及以上的黨員有2304.1萬,超過了現有黨員總數的四分之一,離退休黨員也有1589.1萬,黨員隊伍老化比較嚴重。尤其是在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大部分黨員都是老齡黨員,缺少年輕黨員。二是黨員職業結構不均衡。絕大部分黨員都集中在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黨員比例過高,甚至,有一些所謂的100%中共黨員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體現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難以形成有效的競爭機制。而在生產一線和工人和農民中,黨員的比例又過低,比如,當前我國的農民工已經有2億多,但是,黨員數量卻比較少,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中的中共黨員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一些非公企業都沒有成立相應的中共基層黨組織。三是黨員城鄉結構不恰當。雖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和城鎮化加速發展,我國2013年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3.73%,但是,仍然還有大量的農民生活在農村,而且這其中的統計還有近兩億的農民工。農民工還不能完全說他們是生活在城市,因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在城市務工,他們還離不開農村。可是,我國的絕大部分黨員卻都集中在城市,有學者指出,當前有近9成的中共黨員都生活在城市。這也就是說大部分的農村黨員的比例太低。四是黨員發揮作用不突出。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是各個階層的先進分子。可是,隨著我國黨員規模的擴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開始減弱,黨員的凝聚力、號召力、影響力也在逐漸減弱,尤其是一些不合格黨員的存在和一些政治投機分子的存在,導致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得到了削弱。
針對當前中國共產黨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中共中央已經引起了高度的重視。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和部署加強新形勢下黨員發展和管理工作,提出要建設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紀律嚴明、作用突出的黨員隊伍。2014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先后印發了新的《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和《2014-2018年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對新時期黨員發展和教育培訓工作又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我們應該以下幾個方面去“做大做強”中國共產黨。
第一,要堅持黨員標準,從嚴發展和管理黨員。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都有著明確的黨員發展和管理標準,而且能夠以較高的標準從民眾中招募到足夠的黨員。所以,我們在發展新黨員和黨員管理的過程中就必須以嚴格的標準去篩選新黨員和淘汰舊黨員,防止一些人“入黨前拼命干,入黨后松一半”、防止出現“老黨員不如新黨員、新黨員不如預備黨員、預備黨員不如入黨積極分子”的情況。據統計,當前中國共產黨至少有300多萬名不合格黨員,所以,要暢通黨員退出機制,及時處置不合格黨員。不能等到黨員違反了國家法律才加以處置,而應該嚴格黨紀要求,只要違反了黨紀就應該進行及時的處置,這樣才能提高和維護黨的光輝形象。
第二,要發展黨內民主,激發黨員活力和潛力。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但是,當前,我們的一些領導干部,尤其是一些“一把手”過去強調集中,忽視了民主。所以,導致一些普通黨員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參與熱情不濃,進而導致決策出現失誤,貪污腐化問題更加嚴重。因此,應該要發展黨內民主,激發黨員的活力與潛力。政黨組織不同于一般的社會組織、經濟組織,它是一種政治組織,是一定的利益集團或階層的集合體,是溝通民眾與政府的橋梁,是重要的利益表達渠道。如果不積極發展黨內民主,那么許多普通黨員就會淪為沉默的大多數,甚至反對自己的政黨,所以,必須積極發展黨內民主。
第三,要加強教育培訓,提升黨員能力素質。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多次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如果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會得“軟骨病”。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共產主義的信仰。當前,我們的一些黨員面對日益多元的社會價值觀,面對日益多樣的社會誘惑,逐漸地喪失了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沒能抵制住各種利益誘惑,甚至一些黨員同志為此還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們必須對所有黨員加強教育培訓,不僅是要培訓領導干部,還要培訓普通黨員,要發揮各級黨校的培訓主陣地和大熔爐的作用,尤其是要加強黨性教育培訓,幫助各級黨員同志加強黨性修養,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共產主義的信仰。
第四,要嚴格組織生活,加強黨員的日常管理。當前,我們一些黨員同志忽視了黨員的組織生活,使黨組織生活流于形式,甚至一些人把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有力武器都加以拋棄和改造,比如,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但是,我們的一些黨員同志將之拋棄腦后,不能有效地做到密切聯系群眾,前往基層調研也是停留在“看一看、走一走、玩一玩”,不能切實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改進工作和團結同志的有力武器,但是,一些人卻把批評與自我批評改造為表揚與自我表揚,形成的是一種假團結、假和氣。正是因為黨員的日常管理松散,才導致我們許多黨員同志逐漸“脫離”了黨組織,所以,必須嚴格組織生活,加強黨員的日常管理。對于長期不過組織生活、不接受組織工作安排、不按時繳納黨費的黨員要及時處理,清除出黨。
作者簡介:
1.李甫生,男,湖南嘉禾人,中共郴州市委黨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黨史黨建;
2.黃玉國,男,湖南耒陽人,中共郴州市委黨校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黨的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組織規模問題研究》[編號:13YBA3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