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因斯坦說過;“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創新,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創新是無限的。”作為基礎教育的學科之一,小學數學擔負著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意識、創造精神以及創造能力。此外,對于小學生們來說,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創造性的學習數學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獨立地思考,采用新方法來促進數學知識的有效吸收。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104-01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
贊可夫曾經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他們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進而才能有所發現以及有所創新。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設計問題情境,有效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進而在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1.“疑”是打開思維大門,激發學習興趣的“金鑰匙”。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來設置問題懸念,在認識上引起學生的問題沖突,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以及解疑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先巧設情境,鋪墊引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討知識的欲望。例如,筆者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時候,就是讓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來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同時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剪、拼、擺等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索知識形成過程中,也有效地開拓了思維,此外,筆者還讓學生把自己的這種發現陳述出來,并且讓他們動腦思考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是什么關系,此外,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又具有哪些關系等,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更牢固,理解更透徹。
2.創設問題情境,巧妙地將要學習的內容滲透在情境中,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思維鍛煉的能力。例如筆者在講解“排列組合概念”的內容時,筆者選擇了1、2、3這三個數字,并且讓學生們說出這三個數字可以組成的排列,很多學生會零星地說出123、321、231等組合,為了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參與到活動情境中來,筆者把學生分成小組討論的形式,并且由小組中的一人說出這三個數字的全部組合。在這樣的情境教學活動中,學生們在積極發言的同時,還鍛煉了他們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他們的探究思考,很快找到了組合的一些規律,并且還快速準確地答出此道問題的答案。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引入到所要學習的問題情境中去,有效地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既能使學生理解概念,學到知識,又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不斷地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欲望,從而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創新能夠很大程度上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
逆向思維是從已有的習慣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問題。數學思維能力是學習數學的核心能力,其中,逆向思維是這個思維中一個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它在數學基礎知識和解題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有效地去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1.培養學生的逆運算能力,訓練逆向推理能力。在數學解題過程中,如果一種思維方式受阻的話,我們可以提醒學生換一種思維方式想一想,有效地發揮了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例如我們在學習“正比例應用題”的時候,設計了這樣一道問題:已知一輛貨車8小時行駛了480千米,如果一直按照同樣的速度進行行駛的話,從A城到B城900千米,需行行駛多少個小時? 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考:問學生,如果我們在解體的過程中反過來用“時間”除以“路程”的方法進行解答的話,得到的是什么量呢;學生們通過思考能夠得出:行駛1千米所用的時間是一定的,每小時行駛的速度計算出來,就能夠得到最終的答案了。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如果經常采用這種逆向思維訓練的方式進行教學,則可以有效地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有效地促進教學效率提升的同時,還有效地促進學生真正地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逐步形成創新思維。
2.為了提高學生的逆向思維的能力,我們教師可以在作業中培養和鍛煉他們的這種能力。筆者平時就會選擇一些形式比較特別的習題進行訓練。比如;某加工組生產一批零件,原計劃每天生產3000個零件,10天就能完成,此加工組實際每天加工3500個零件;請問;此加工組實際比原計劃提前多少天可以完成這批生產任務呢?解題時,可以讓學生把復雜的應用習題簡單化,有效地促進問題的巧妙解決。
三、發散思維的培養
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學習階段占據重要的地位,發散思維還具有積極性、求異性、廣闊性、聯想性的特點,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關鍵。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特性對學生進行訓練與培養,讓學生的學習情緒在獲得新知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一題多解、變式引伸,訓練思維的廣闊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反復地對學生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技巧。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辦法。
2.多種解答方法,進行拓展思考提升思維的廣度。有這樣一個問題:例如,某人計劃栽種果樹1600棵,第一天栽了1/4,第二天栽了1/2……?筆者讓學生經過認真讀題、思考,他們提出了如下幾個問題:1.第一天栽了多少棵樹;2.第二天又栽了多少棵樹呢;3.前兩天一共栽了多少棵樹呢?為了提出這些問題(一題多問,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并且提出問題,然后再去解答問題),學生的思維自然要盡可能地往各方向擴展,同時還讓學生始終處于比較興奮的狀態之中,有效地激發他們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還有利于提升他們思維上的廣度,為鍛煉他們的創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此外,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我們都曉得“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基礎上,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既能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同時還能讓學生在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最終責任還在于教師,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給學生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和自由發展創新思維的天地,讓他們在這片天地中樂學、會學、善學數學知識,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顯然,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應著力于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讓他們在創新的過程中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石寒燁.奏響數學課堂的前奏——淺談提高小學數學情境導入的實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3.10。
[2]李繼軍.新課程背景下改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行為的若干案例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6)。
[3]董劍.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2)。
[4]陳慧云.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5)。
[5]王洪玲.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 2012(07)。